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搜狐新闻-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上海新闻 > 上海青年报

从小父母离异,高三临考前父亲又因太过劳累而去世 21岁大学生捐骨髓帮陌生人

  “贫困与不幸是我自己的,我要自己承担,不会被打倒。因为知道无助的滋味很不好受,所以希望能尽我所能地帮助到别人。”潘逸峰说。

  这位华东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大三学生,全市第87例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第19名成功捐献的大学生。

看到他灿烂的笑容,没人会想到,这个21岁的男孩已经经历过很多人生的坎坷:小学二年级时父母离异,从此与母亲相依为命,撑起家中的重担,高三临考前父亲又因癌症去世,患病的原因是太过劳累,因为想帮儿子凑大学学费。

  本报记者 刘晶晶

  毫不犹豫为陌生女孩捐骨髓

  “到现在,我还不知道那个北京女孩长什么样。”潘逸峰说。

  2005年4月,大一下半学期,作为班长的潘逸峰组织了一次骨髓捐献的活动,全班10几位同学成为了市造血干细胞库血液库的志愿捐献者,他自然首当其冲。

  时隔一年后的4月,潘逸峰接到上海市血液中心的一个电话,告诉他,他的骨髓样本与北京一位17岁女孩初配成功,询问他愿不愿意进行二配,如果二配成功、体检合格,就要进行正式的采集。

  “没问题。”潘逸峰很干脆地回答,倒让电话那头的医生有些意外,赶紧补了一句“即使是在采集前一秒钟还是有反悔权利的。”“大概以为我是无知者无畏吧。”潘逸峰笑了。

  二配顺利,这时潘逸峰才把事情告诉母亲,意料之中,遭到反对。为了说服母亲,潘逸峰自己上网去查资料,再打印出来给母亲看,连续几个晚上,母亲才同意,没说什么,就说要当心身体。后来潘逸峰才知道,母亲背着他每天上网查资料,还去咨询了认识的医生。“终究还是担心吧。”潘逸峰说。不过自那之后,他倒成了不折不扣的骨髓移植专家,养成的习惯就是,逢人就纠正,“不是捐献骨髓,是捐献造血干细胞。”

  “那样听起来似乎没那么危险,不会吓跑有心捐献的人。”潘逸峰说。

  住院期间“吃得比平时好”

  捐献骨髓不是平常人能经历到的,对于这次经历潘逸峰最大的感受居然是:“吃得可比平时好多了。”

  根据国际惯例,捐献者在采集期间一切住院费用,都由被捐献者提供。采集需要100毫升造血干细胞,分两天进行。9月7日开始,潘逸峰在华山医院连续接受了4天的动员剂注射。医生叮嘱要补充营养,每顿喝鸡汤、吃排骨。节俭惯了的潘逸峰“陋习”难改,觉得这样吃法太奢侈了,“每天喝一趟鸡汤,这就够了。”

  12日上午8时开始了第一次造血干细胞的采集。130斤的人体,一般只有4000毫升的血量,所以需要让身体里的血液出来走个遍,在体外循环跑足1万毫升,来提取50毫升的造血干细胞。“其他没什么,就是躺4个小时不能动,很难受。”双肘正中静脉穿刺,一侧采集,一侧回输,针孔很粗,为了防止碰到静脉以外的神经,手臂完全不能动。采集中由于抗凝剂的作用,体内会有少量钙的流失,会感到手脚发麻。

  9月13日,进行了第二次造血干细胞的采集,采集结束,医生又叮嘱,要补血,补钙,起码休息一周。潘逸峰遵了医嘱,喝了一碗红豆汤,补血,一碗排骨汤,补钙。过了个双休日,就去学校上课了。“之前拖了一个多礼拜的课,每学期5000元的学费,经不起浪费。”

  小学二年级学会“不哭”

  节俭的习惯是从小养成的。生活在单亲家庭中的潘逸峰,从小学二年级开始,就与母亲两人相依为命,一晃已是13年。从不提要求,是从小学时就养成的习惯。生日时简单的一碗面,加个荷包蛋,就会很满足,如果再加个蛋糕,那就是个足够回味好几天的惊喜了。

  而印象中的父亲,就如朱自清的文章里,一个灰黑的背影。“每个月,会来学校看看我,有时只不过一起待10分钟,不说话,也觉得好。走的时候,我趴在窗口看他出校门,拐个弯,就不见了,探出身子伸长头颈使劲瞧,只有空荡荡一个路口。”潘逸峰淡淡地说,表情有些许落寞。

  小时候,听到别人说起自己的父亲,或是在街上看见一家三口,心里就会被针扎了似的,痛一下。“直到现在,还是这样,心会自己痛,不受控制的。”这些,在母亲面前,是不能表露的。

  上学十几年来,面对生活的困苦,他只哭过两次,那是在父亲过世的时候。

  那是三年前,有着同样灿烂阳光的午后,在同样的白色病床前,潘逸峰眼睁睁看着被胰腺癌折磨得不成人形的父亲一点一滴地失去了呼吸。

  医生告诉他,父亲得病的原因是太过劳累、营养跟不上。潘逸峰即将进入大学,为了帮儿子存够大学学费,父亲一人奔波于两地打两份工,经常不吃中饭,晚饭只吃泡面,胰腺癌的前期症状是黄疸,皮肤发黄、越来越消瘦的父亲甚至没时间去医院检查,一拖再拖,最后发现时已经是晚期。

  “想到这个,我就特别难过。分开了那么久,从来没能报答过他。”潘逸峰说,他想过,今后工作了赚了钱,会像孝顺妈妈一样孝顺父亲。“那是我心里的一块疮疤,即使表面看上去好了,碰触到时还是会痛。”

  懂得了感激身边的一切

  这一切,身边没有一个同学知道,在他们眼中,潘逸峰是个永远笑容灿烂的好班长,热心助人,似乎总能把幸福感传递给他人。他的班级是全系最团结的一个班,每次集体活动,42个人总是全部到齐。大一起,就开始给每一个同学过集体生日,班级的BLOG文化在全校都有名。老师评价:“这是个充满欢笑的班集体,没有一节课是不笑的。”

  “刚开学那会,大伙还不熟悉,那时潘逸峰就告诉每一个同学,有事打他电话。”进入大学后,潘逸峰就开始做各种志愿者活动,大一时坚持每周去为困难家庭做义务家教,参加学校志愿者协会,帮老师做各种学生事务。开朗乐观、乐于助人,“为人民服务”,是同学们对他的一致评价。没有人知道,他每月做几份家教负担自己的生活费,到现在,家里还没有一台电脑,“不要紧,我会慢慢挣钱买。”他说。

  潘逸峰说,他一直记得一件事,一次元旦时他参加与农民工联欢的志愿活动,那些农民工也只有十八九岁,却因为家庭困难不得不辍学出来打工,他们也希望能读书,“我一去,就会问我大学是怎样的,听我说时,那种眼神里的光彩,我永远忘不了。”潘逸峰说,和他们相比,自己已经很幸运了,那让他学会感激身边的一切。

  对话

  爱让我知道感恩

  记者:为什么会报名加入骨髓捐献库?之前有了解过吗?

  潘:谈不上了解,只是知道可以给那些白血病患者一丝生的希望,所以没有犹豫。因为父亲的关系,我对生命特别珍惜。

  记者:捐献骨髓时似乎很镇定,笑得很开心,没有哪怕一丝一毫的害怕吗?

  潘:没有,我相信医生的话。不过捐献前一晚还是会有一点不安,后来就一直处于激动的状态,等体检通知等了一个月,其间就很忐忑,希望没问题。

  记者:你性格似乎很开朗,生活上的经历没有对你造成任何阴影吗?

  潘:没有,人一生中总要经历坎坷,不要无限地去放大,面对它,迈过去,会发现没什么大不了的。

  记者:早早地经历了一些生活坎坷,对你来说是觉得是磨难吗?

  潘:我总觉得生活中给我帮助的人更多,我的父亲、母亲,我的爷爷奶奶、叔叔们,还有学校、老师、同学,都给了我很多爱,感谢还来不及,哪有时间去抱怨。这样的经历,让我坚强地成长,让我更容易发现生活中的感动,我觉得是笔财富。

  记者:现在最大的心愿是什么?

  潘:希望那个17岁的女孩能健康。

  记者:有没有觉得自己做了一件很伟大的事情?

  潘:没有,或许我救了一个人,但对我来说只是尽了微薄之力。只是觉得,我们有时会忘记了自己的呼吸,那是因为我们无时无刻不在呼吸。所以要学会珍惜,学会感谢。

更多>> 相关新闻

用户:  匿名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我要发布Sogou推广服务

新闻 网页 博客 音乐 图片 说吧  
央视质疑29岁市长 邓玉娇失踪 朝鲜军事演习 日本兵赎罪
石首网站被黑 篡改温总讲话 夏日减肥秘方 日本瘦脸法
宋美龄牛奶洗澡 中共卧底结局 慈禧不快乐 侵略中国报告



说 吧更多>>

相 关 说 吧

潘逸峰 | 父亲 | 逸峰

说 吧 排 行

茶 余 饭 后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