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家》海上强国
中国动向无法忽视
本报记者联系了英国《经济学家》北京分社,获悉这篇文章的作者名叫麦杰思,是该分社的记者。
对于中国这个发展迅速、国际影响力渐强的亚洲大国来说,任何外国媒体都无法忽视其任何一个动向和政策的改变,因此外国媒体驻中分社的报道常常会受到总部的重视。
正在关注两会报道
《经济学家》北京分社办公室人员介绍,由于分社的记者人数有限,每位记者每天的工作都很忙,日程都排得满满的,他们常常一天内要跑好几个地方。
而作为一份以经济类报道为主的杂志,中国在经济领域的信息是该社记者关注的关键。北京即将召开的两会,也将成为外国驻京记者近期工作关注的重心。记者们获取有关信息的主要渠道,是通过参加中国政府各部委的新闻发布会,以及参阅中国媒体的相关报道。
文/记者李莎
解读·新闻专家
中国发展影响世界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喻国明教授今晨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中国已经成为西方世界不可忽视的国家,中国的发展变化影响到了西方社会,西方主流媒体对中国的关注也是符合逻辑的。
喻国明认为,西方社会对中国是否和平崛起及中国政治安全等方面保持关注,甚至警惕,这都是可以理解的。
我们应该从两个不同的方面来看待这种现象。首先,我们应该理解,由于意识形态的不同,西方媒体有自己的行为逻辑和报道角度,在对中国的报道中出现负面倾向也不为怪。同时,我们在向国外传播信息的时候,应该改善一下传播方式,以西方人习惯的方式向他们传播,让世界更加全面、真切地了解中国。
不用担心“中国威胁论”
“目前,中国跟世界的沟通渠道更多了,人们对中国的了解更加贴近,更加全面均衡了。媒介并不能决定人们对中国的理解。”喻国明说。
我们不要担心媒体的报道会引起所谓的“中国威胁论”,事实本身远远比传媒的报道性质重要。我们能做的是对报道做正确的解读,做信息的补充和疏导。
解读·政治专家
美国开始“平视”中国
社科院美国研究所研究员张国庆对美国媒体有着深入的研究,他今晨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国外媒体特别是美国媒体逐渐增加对中国的报道幅度是正常的。
美国媒体深知中美关系是美国最重要的外交关系之一。随着两国双边关系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美国人希望了解中国,美国媒体的报道也便对中国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充满兴趣。
“目前美国主流媒体对中国的报道已经与先前不同了。”张国庆说,现在的报道多为正面的报道。
美国开始“平视”中国,而不像先前多是把矛头指向中国的落后、保守,甚至妖魔化中国。而曾经甚嚣尘上的“中国威胁论”也在这几年越来越没有市场。
我们要拥有大国心态
张国庆说,美国媒体关于中国正面的报道多了,客观上会产生两种不同的解读方式。其一是,美国和其他国家都意识到应该与中国共同发展,一起成长。还有一种解读方式就是面对中国的发展,很多人会有不同的想法,有人猜测,有人不安,有人甚至开始防范。
“这就是成长的代价。”张国庆说,“随着我们国力的变化,我们的心态应该变得更加成熟、豁达。我们要做的就是拥有一种大国心态,变得更加自信,正确面对成长过程中遭遇的挑战和压力。”
本版撰文(除署名外)/记者王燕
其他关于中国的报道
《德国之声》
2006年12月28日发表了题为《“龙”视眈眈:中国正在磨砺科技之剑》的文章,文章称中国2006年在科研领域的投资跃居世界第二
《金融时报》
2006年12月,在英国《金融时报》2006年度最佳商业书籍评选中,《中国震撼世界》突围而出
[上一页][1][2][3] |
(责任编辑:梅智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