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搜狐新闻-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国际新闻 > 国际要闻 > 国际观察

英报称中国正设法变“中国制造”为“中国创造”

  新华网专稿:英国《金融时报》1月17日发表文章,认为中国政府正在设法使出口商品从“中国制造”变为“中国创造”。文章摘要如下:

  现代中国的特征之一,就是产生令世界各国政府和公司董事会畏惧的数据。

各公司都在不停地谈论“中国价格”———中国制造商是如何把从袜子到半导体的各种商品成本压低的。在其它时候,它们谈论的是中国手机用户数量或中国消费的水泥在全球总量中所占的比重。现在,主题正在向科学领域转移。中国花了20年时间,打入一个接一个的制造业领域,在接下来的20年,它希望从“中国制造”转向“中国创造”。在这方面,也有一些统计数字表明它是认真的。

  研发投入高产出低

  经合组织称,在研发支出方面,中国去年取代日本,位居全球第二位,仅次于美国。在过去的10年中,中国研发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增长了1倍以上。在专利申请量方面,中国也刚刚取代德国,位居全球排行榜的第五位。以往,日本和韩国曾在高等教育上大举投资,以实现其经济现代化,如今中国也在做同样的事情。自1998年以来,中国大学生数量增长了逾3倍,达到1600万人。美国每年培养13.7万名学士以上学位的工程师,中国培养出35.2万名同类人才。不但在美国的外国博士留学生中,有四分之一是中国人,而且他们之中还有越来越多的人陆续回国。中国政府称,有17万在海外留学的中国人已经回国,去年回国的就有3万人。

  跨国公司接二连三地在中国开设研究中心,这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中国科学家数量充裕,而他们的薪水仅为西方同行的20%左右。学术界估计,已有250至300家外资企业在华设立研发中心。

  上述种种,似乎是中国经济战车一往无前的又一表现。但中国的科学动力面临着从学术造假到金融市场薄弱等一系列问题。

  在企业层面,中国的创新能力仍然较弱。政府制定自上而下的创新计划是一回事,而将其转化为现实,则是另外一项艰巨得多的工作。实际上,这些问题如此根深蒂固,以至于法国里昂证券近期的一份报告坚称,中国缺乏鼓励创新的法律和经济环境。报告得出结论:“中国不是一个创新型经济体,也没有具有创新精神的企业。”

  中国经济的数字与规模,将确保一些研究型公司获得成功。但中国的创新究竟是如同涓涓细流,还是像潮水般汹涌,将取决于中国在克服这些障碍方面做得如何。问题首先出现在学术研究方面。中国可能在实验室方面支出大笔资金,但在研究结果上,却存在一些重大问题。上海交通大学近来曝出一桩丑闻,使许多潜在的担忧浮出水面。甚至在上海交大曝出丑闻之前,中国学术界就出现了一系列关于剽窃盛行、研究造假的指控。

  教育体制有待改革

  许多观察人士认为,中国若想提高创新能力,需要改革的不仅仅是学术研究机构,还包括教育体系。大学教师表示,大学过多地关注理论和机械式的学习,在解决问题和团队合作方面关注不够。班级人数也过多:一些博导需要指导50多名学生。麦肯锡一份报告估计,在中国大学的工程类毕业生中,只有10%具备在跨国公司工作所需的实用技能和语言技能。该咨询公司警告称,中国即将出现人才短缺的局面。中国人甚至这样称呼此类学生———“填鸭式”,他们擅长记忆事实和通过考试,但非常缺乏主动精神。

  在儒家传统的熏陶下,中国对教育非常重视,但也极度尊重权威。雇主们经常抱怨称,尽管他们雇用的大学毕业生似乎在理论上很出色,但很难让他们说出自己的看法。日本、韩国和台湾都曾面临这种局面:必须克服年轻大学毕业生沉默寡言的毛病,中国政府正努力解决某些问题。中国在课程设置上做了一些变动,强调交流和团队合作,同时建立了一批一流大学作为核心,它们将得到额外的资源,不过即使顶尖大学的预算也十分紧张。然而,阻碍创新的最大障碍之一,可能不在实验室或教室,而是股市的命运。

  过去二十年来,小型私营企业一直是创新的主要动力之一,而中国的金融体系没有为私营企业家提供足够的支持。中国国有企业占据了约75%的银行贷款,并在1300家上市公司中占据主导地位。尽管研究型公司有时需要数年时间,数以百万美元计的花费,才能将产品推向市场,但中国企业家往往不得不依靠家庭成员或非正规的贷款网络,来筹集初创资金。

  “在建立后院工厂方面,非正规网络确实相当有效,”麦肯锡大中华区总裁高安德表示,“但如果你希望转变为一个1000人的业务,它们就不起作用了。”在日本和韩国,研究集中在那些有财力冒险的大公司身上,例如索尼和三星。然而,在中国,大公司多为国有企业,经营企业的高管对于冒较高风险颇为敏感。其中一个关键是金融体系,”里昂证券经济学家安迪·罗思曼表示,“问题是,这个体系是否能够真正将资金配置到私营企业,为它们的自主研究提供资金?”

  罗思曼编制了一份有关中国科学动力的报告。除了上述障碍,中国创新还面临着知识产权遭窃的进一步威胁。专利侵犯对研究的直接威胁可能已被夸大:公司通常更关注那些伪造成品的人,而不是那些从实验室盗取机密的人。然而,中外企业经常警告称,这种法律不确定性将阻碍对知识产业的投资。

  人才优势推动创新

  抛开这些根深蒂固的问题不谈,有两个因素可能对中国有利。首先是跨国公司的作用。我们很难衡量跨国研究的范围,因为一些在华研发中心对于公关的关注程度要高于科学。瑞典驻华使馆科技参赞西尔维娅·施瓦格·泽格预计,只有30%的海外公司正在开展创新研究。她撰写过多篇有关中国研究方面的论文。然而,长期而言,跨国公司为中国的创新努力提供了一个强大的平台。微软、英特尔等跨国公司,正在对年轻一代科学家进行培训,内容包括如何管理跨越不同学科的复杂研究项目、如何与大学研究人员建立联系,以及如何与其它拥有专业技术的公司合作。具备了这些技能,其中一些年轻科学家一定能独立开创一片天地。施瓦格·泽格表示:“这些将不可避免地成为跨国公司对中国经济产生的溢出效应。”

  另一个决定性因素是归国人员。在去年回国的3万名海外毕业生中,一些人是被政府资助所吸引,其他人则是受到中国经济蓬勃发展的吸引。许多人谈到了为国出力的爱国主义动机。归国人员不仅带来了从国外学到的技能,还带来了交流创意的更大意愿。

  除归国人员以外,中国还有着吸引许多台湾人士的优势,这些人目睹了台湾如何建立以研究为基础的行业。实际上,在中国大陆,台湾公司和归国人员已经是企业创新的驱动力。20年来,大量海外华人通过提供资金和管理技能,帮助中国迅速进军制造业。如今,他们可能会为中国的创新提供同样重要的推动力。

(责任编辑:黄芳)

用户:  匿名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我要发布Sogou推广服务

新闻 网页 博客 音乐 图片 说吧  
央视质疑29岁市长 邓玉娇失踪 朝鲜军事演习 日本兵赎罪
石首网站被黑 篡改温总讲话 夏日减肥秘方 日本瘦脸法
宋美龄牛奶洗澡 中共卧底结局 慈禧不快乐 侵略中国报告



说 吧更多>>

相 关 说 吧

罗思曼 | 中国灌.. | 欢乐中国 | 走遍中国 | 中国小孩

说 吧 排 行

茶 余 饭 后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