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一家名叫“角鲨头”的酒厂近日在纽约举行推介会,称他们根据在河南舞阳出土的古酒沉淀物,复制出和9000年前中国古酒味道相似的新型啤酒,取名“贾湖城”,已在美国申请专利,并准备在7月推广上市。
主持舞阳贾湖文化遗址发掘的中国科技大学考古系张居中教授17日告诉记者,他已经获悉此事。“贾湖古酒研究成果对外公布已有好几年历史,这只能怪我们不够敏锐,在考古成果转化方面做得不够。”
中国考古专家
两年前中美合作破解古酒配方
忽视了考古成果的商业转化
张居中教授主持了对被列为20世纪中国100项重大考古发现之一的贾湖遗址的发掘。
他说,上世纪80年代,中国考古人员在对位于河南省漯河市舞阳县北舞渡镇贾湖村遗址进行发掘时,出土了大批古陶器,在这些距今约7500至9000年间的陶器碎片上,他们发现了一些沉淀物。
由于技术水平限制,中方于1999年底将部分陶片样本提供给美方进行化验,希望弄清楚这些沉淀物是不是一种古酒。对陶片样本进行研究的是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考古化学家帕特里克·麦克戈文,他也是世界著名的古酒研究学者。
2004年12月,《美国国家科学院学报》发表了由张居中教授和麦克戈文合作研究的结果,认为中国人早在9000年前就已经掌握了造酒技术。这些沉淀物,就是当时古人用稻米、蜂蜜和水果等为原料混合发酵而成的饮料。这是由中国人首创的世界最古老的酒饮料。
“我早在1999年就提出,要注意对贾湖古酒的保护,如可申请专利等。但由于我们经验不足,也不够敏锐,一直没有引起当地的足够重视。”
“得知美国角鲨头酒厂利用贾湖古酒研究成果,复制出相似口味的啤酒后,我们感到非常不能接受,怎么能利用合作研究的成果和中国的考古标本,用于商业酿酒呢?但美国酒厂的贾湖城商标是在美国注册的,虽然使用了舞阳贾湖的牌子,但用于美国市场销售,我们也没有办法干涉。”“现在县里虽然已经注册了商标,成立了酒厂,但生产的是白酒,和真正的贾湖古酒还是有相当大的不同的。”
张教授说:“这个事情也给我们敲了警钟,在进行考古研究的同时,也要注重考古成果的商业转化。美国在这方面反应灵敏,行动迅速,值得我们借鉴。这是一个深刻教训啊。”
由于双方的研究成果已经面向公众发表,公众有权利这样做,世界其他地方的酿酒商也有权利这样做。他没有办法去阻止其他的酒业制造者利用这一信息进行这方面的尝试。
美国酒厂总裁
有兴趣同中方商谈合作事宜
用“贾湖”命名有两个原因
记者17日致电位于美国特拉华州的角鲨头酒厂,接电话的正是酒厂创始人兼总裁萨姆·卡拉吉欧。他告诉记者,他们开发出“贾湖城”啤酒已有两年历史,而当时,正是宾夕法尼亚大学的帕特里克·麦克戈文教授先找到他,提出开发中国古老酿酒配方的事情。
“为什么要用‘贾湖’为啤酒命名?”记者问。卡拉吉欧答道:“有两个原因,一是为了表示对古酒最初发掘地的尊重,二是为了提醒人们,这是一种来自古老中国的啤酒,经过了复杂的研究和生产,不是一种简单的啤酒。”
“这种酒是否已在美国申请了专利?”卡拉吉欧说:“是的。”他还说,他听说了中国舞阳方面希望同角鲨头合作的意向,而且准备派人来考察,对此他表示欢迎,并称“非常有兴趣。”但具体的安排,还需要双方谈了以后再说。
当地文物部门
震惊之余积极推广自有品牌
希望酿出真正的古酒
舞阳县博物馆副馆长朱振甫告诉记者,“最初得知自己的古酒被美国人抢注,县里上下都很震惊,也很气愤。但后来听说,美国人这样做并不违法,也向张教授和我们做过解释。我们虽然觉得这个事情有点亏,但既然不违法,也只能照美国人说的,是人类共同文化遗产的一部分。”
但据说,贾湖品牌刚被美国抢注的时候,着实在舞阳引起了很大的震动。当时县里的一位宣传部副部长得知消息后,立刻给尚在外地招商的县委书记进行电话联系,汇报情况。
而贾湖遗址自2001年6月被确定为全国文物保护单位后,就已经成为舞阳的一个品牌,成为当地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朱振甫介绍说,目前县里除了继续在当地酒厂生产“贾湖”白酒外,还在积极进行米酒和果酒的开发,因为这才是古人酿的酒。据舞阳县政府公布的资料,贾湖正在就自己的啤酒和米酒项目进行推介。
资料称,“贾湖文化具有九千年的悠久历史,其酿酒古配方是由中国科技大学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联合研究的最新成果……利用此配方结合现代工艺生产可酿造出高品质的啤酒或米酒。”
新闻链接 ——————————
“贾湖城”值得推荐
为了测试啤酒迷们的反应,“角鲨头”公司不久前在纽约搞了一场“贾湖城”品尝会,反响不俗。据悉,“贾湖城”选用大米、蜂蜜、葡萄和山楂作为原料,以现代化酿造工艺酿制而成。其酒精纯度为8%,每瓶容积750毫升,售价12美元。“贾湖城”最值得称道的莫过于其既甜且辣的独特味道。在专门介绍啤酒的网站“BeerAdvocate”中,“贾湖城”更获得86分,被评为“值得推荐”。
据新闻晨报
这酒,闻上去有点酸
戎国彭
这“中译英”的翻新古酒,据说味道又甜又辣。但这厢闻过去,有点酸的--肯定是隔着个太平洋的缘故。
咂咂舌头安慰自己:不是对祖宗大不敬,毕竟是九千年之前啊,生米煮成熟饭的手艺都未必在行,做出来的所谓酒,水平也有限的。可禁不住一想:这些“河南人”太能干了,那可是在九千年之前啊,就这么懂得创造与享受生活品质了,光冲着这年岁,就够德高望重的了。别的,真是没啥说的了。
想到了炮仗与诺贝尔,想到了敦煌,也猜想当初东西拿到美国去验配方,恐怕没签相关的保密合同。不过中国的生米煮成了美国熟啤酒,再愤怒、遗憾也顶个屁用。
看到没有,这就是差距,无论是硬的还是软的实力。我以为,毛病还是出在“配方”上,科技转化成生产力——说说容易做做难,文物界鉴宝在行,而且如今风头正健,可要他唱主角,把研究成果酿造成古为今用的生意经,简直是苛求;地方上呢,“变现”的功利心肯定非常强烈的,自尊心、自豪感也够充足的,但如何依托科技力量自主创新再成功地市场营销,恐怕也外行得没多少自信心。我倒是认为这不是“敏感”问题,这么多年下来,更可能是“过敏”问题,说到底,还是能力问题。
这就牵涉创新机制等更关键也更抽象的问题了。其中的甜酸苦辣,此时此地不胜酒力按下不表。我宁可认同这样的新闻也是市场营销的创新,为国产的古酒新出鸣锣开道——甚至只消他们的新酒跟老配方只有一点瓜葛,酒味好、卖得俏,才是硬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