烧柴做饭、燃煤取暖,这是我省农民多年延续下来的生活习惯,同时也是我省大部分农村“脏、乱、差”问题突出的诱因。受经济发展水平制约和传统生活习惯影响,如今在我省农村,即使经济条件较好的村屯,也常常是“抱着柴禾上小楼”、“室内现代化、室外脏乱差”,让人很难看到新农村的新模样,更阻碍着农村循环经济的发展脚步。
| |
沼气进门农村妇女二次解放
在我省农村清洁能源建设启动较早的望奎县厢红五村,一提起沼气,从干部到群众没有不夸的,男的说,“这东西好,方便、省钱。”女的笑,“用了沼气,俺们实现了二次解放,做饭不用抱柴禾,更不烟熏火燎的。”
不见炊烟起,只闻饭菜香。正是这直观的变化,让我省农民对清洁能源的认识,仅仅几年间就发生了从好奇到接受、再到热捧的变化。记者从有关部门了解到,2006年,我省仅沼气项目建设农民投工总量超过9万个劳动日,全省有近10万农户自愿投资投劳申报“一池三改”项目。在政府支持下,哈尔滨市呼兰、道里区,肇州县等地的农户每户自筹1000多元资金建设沼气供暖项目;克东、萝北、佳木斯市郊区等地也有1400多农户,每户自筹400~600元资金大搞沼气池建设。
与此同时,各地农民还纷纷自发筹建投资更大的秸秆气化工程,全面改变自己的生产生活。海林市江头村建成了秸秆气化集中供气工程,日产气量1500立方米,使220户农民用上了清洁管道燃气,实现了“俩人烧火,全村做饭”;鸡西市滴道区王家村集体出资10万元,农户集资30万元,建设秸秆气化集中供气工程,使全村300多农户受益。
秸秆气化满地垃圾变废为宝
清洁能源的作用绝不仅仅是改变生活,改善环境,更大的意义在于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作用。目前,我省农村直接用作燃料的秸秆消耗量每年在3000万吨以上,占秸秆总量的60%;直接用于燃料的薪柴294万吨,占全省森林年生产总量的3.8%。如此多的生物质资源直接作为初级生活燃料消耗,不但其利用价值被大大降低,还形成了“资源消耗-生态破坏-能源更加短缺”的恶性循环。
而建一处300户规模的秸秆气化集中供气工程,每年可节约秸秆燃料800吨,相当于保护林地400多亩,减排二氧化碳54万立方米、一氧化碳0.6万立方米和烟尘7.2吨。建一个8立方米的沼气池基本可以解决农户一年70%以上的炊事用能,除节柴还可提供沼肥16吨,减少粪便对环境的污染。连续三年施用沼肥,土壤有机质含量显著增加,耕地产出率有较大的提高。
采访中专家指出,我省生物质资源极为丰富,年产农作物秸秆5600万吨,薪炭林900万吨,畜禽排泄物3亿吨,再加上大量的野生灌木、枝丫和枯草,生物质总量和人均占有量是其他省区不可比拟的。以此为原料发展农村清洁能源,减耗增效潜力巨大,市场空间极为广阔。
七种模式破题农村循环经济
据了解,经过多年探索实践,我省各地培植和建立了一批各具特色的清洁能源利用典型模式:如生态家园富民、大型沼气工程、秸秆气化集中供气、生物质发电余热利用、生物质固化燃料、农业节能设施、太阳能利用等。
“这七种模式虽然各不相同,但招招都能延伸出一条农村循环经济链。”省农科院院长、省农委副主任韩贵清得意地告诉记者。他说,比如海林农场建成的大型沼气工程,日处理牛粪80吨,生产沼气1200立方米,可供1000户职工炊事用气,并初步形成了以沼气综合利用为纽带,连接高效畜牧业、种植绿色蔬菜、发展有机水稻的循环经济生态圈。
在水稻产区遍地都是的垃圾———废弃的稻壳,同样具备化腐朽为神奇的能力。农垦八五八农场就走出了利用稻壳发电取暖、降低污染、提供能源、改善生态的新路。该场利用稻壳发电的余热集中供热,场区能耗下降20%%,污染物下降10%%,1300户职工家庭室内温度达到23℃以上,取暖费由过去的每平方米28元下降到19元,每年为职工节省取暖费200万元。
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哈尔滨市道里区立功村利用太阳能发展庭院种养业和使用热水洗浴,主要街道实现了太阳能路灯照明,使村民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
链接
沼气技术是指以人畜粪便为原料,经过厌氧发酵,产生出包括甲烷、硫化氢等可燃气体在内的一种混合气体。由于它最早是在沼泽地里发现的,故得名沼气。沼气工程就是人们利用沼气技术生产清洁能源和高效有机肥料,或实现污染物达标排放。
一般情况下,根据厌氧发酵装置容积大小,可分为大中型沼气工程和小型沼气工程,大中型沼气工程适用于集约化养殖场和养殖专业化村屯;小型沼气工程可以解决农户炊事、采暖用能之需。
1处100立方米的小型沼气工程,可日产沼气20立方米,除满足农户日常炊事用气外,还可用来洗浴、发电,冬季可为一栋100平方米的住宅供暖。(黑龙江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