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柠(前排左三)和志愿者培训班学员们在一起
教材是怎样产生的
先是一张纸,而后是一叠纸,最后有了培训教材……冬日一个阳光灿烂的午后,记者采访了北京礼仪学院院长、奥运会志愿者培训专家李柠女士。
与北京2008年奥运会志愿者招募的火暴场面相比,奥运会、残奥会志愿者的培训工作是在静悄悄地摸索中进行的。
“刚开始可以说是一无可参考的奥运志愿者培训模板,二无可指导志愿者培训实践工作的理论基础,奥运会志愿者培训应该是什么样?如何适应、满足奥运会举办时需要的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服务?我们没有相关经验,谁也说不清楚。”李柠说,培训工作是在专家们的“学习思考创造”中进行的。2006年8月12月,北京奥组委志愿者培训部在众多报名的志愿者中间随机抽了60名,集中做了一个培训的‘模板’。这次培训,暴露出了很多问题,但也为下一步的大规模培训提供了珍贵的借鉴。
那次培训,文化礼仪专家李柠讲课时手中只有几张纸片,勾勒出了大致内容。为搞好志愿者培训工作,奥组委志愿者培训部做了大量开创性、预见性、有效性的工作。奥运志愿者培训教材也从最初的设想、提纲、讲义,经过对教材编写过程各个阶段的一次次各专业领域专家、学者的论证。一步步变成一套具有方向性、科学性、可行性、教育性的奥运志愿者培训教材了。
教材的内容
“最有特色的是对残奥会志愿者的培训,奥运会志愿者的热情与奉献精神是毋庸置疑的,但仅有这些还是不够的。”李柠说,“残奥会志愿者更需要助残的美德和耐心、理解以及平和、淡定的心态。”
比如,对待残疾人过分热情,有时候并不能使他们感觉受尊重,“不要盯着残疾人肢体残疾的那部分看,看他们时的表情不要大惊小怪。”
假如你是一个志愿者,残奥会时盲人运动员向你问路,你要告诉他那个地点在他的前后左右多少步的距离,而不要说东南西北多少米等盲人很难感觉的方式。
当志愿者帮助一个盲人运动员过马路时,不要拉着盲人的拐杖走,因为盲人的拐杖是用来敏感地感知外界事物的工具,而是用手扶着盲人的手臂,用语言告诉盲人怎么走。
面对一个肢体截瘫的残疾人,志愿者与他交流的时候,为表达尊重一定应要曲体站在他面前,且目光平视地面对面地用语言和视觉交流,因为对一个截瘫的残疾人而言,他很难转动身体与人交流。
但是,残疾人也许不是什么时候都需要志愿者的帮助的,比如,肢体残疾的运动员要上卫生间,志愿者如果想帮助的话一定要用请求的口气问“需要帮助吗?”“可以吗?”之类的话,以免残疾人在这个时候不希望被帮助而出现尴尬的情景。
在奥运会志愿者礼仪文化手册里,李柠提出了一个“细则”:首先是志愿者的道德规范;其次对志愿者进行分类,对各岗位技术进行规范(一方面统一标准,一方面可以帮助志愿者进行自学);还有残疾人的行为禁忌,避免因一些行为不当而对残疾人造成心理上的伤害;同时心理学方面的知识是必不可少的,它可以让志愿者了解一些残疾人心理上的特点,避免误会发生;还介绍了一些残疾人的比赛项目及其特点;在志愿者遇到一些特殊情况的时候,手册有一些纲领性的原则去指导志愿者的行为。
大规模的培训即将开始
“在相关培训机构相对缺乏,资源相对短缺的情况下,一本手册能对志愿者工作做一个提纲挈领的规定,这也能成为培训工作的有益补充。”李柠说。
在培训中,志愿者除接受通用知识培训外,还要针对服务对象、服务岗位等的特殊,接受相关知识的培训,包括:新残疾人观、残疾人特殊心理、推轮椅技巧、盲人引导技巧、残疾人礼仪、无障碍知识等方面的培训。此外,针对残奥会志愿者的培训还将增加助残实践活动,设立一批残奥会志愿者培训实践基地,通过开展扶助残疾人的社会公益活动,包括与残疾人座谈、联谊、交流,走访残疾人家庭、福利院、盲人按摩中心、福利工厂、聋儿中心、残疾人康复中心等单位,把社会的关心和温暖直接传递给残疾人,志愿者体验残疾给人带来的不便和痛苦,感受残疾人自强、自立的精神,融洽与残疾人的感情,增加信任和理解,提高为残疾人服务的质量。
1月8日上午,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志愿者工作宣传信息员培训拉开帷幕,来自北京市的50余所高校负责志愿者宣传工作的人员参加了首期培训。据悉,截至目前,北京地区已有24万余人报名北京奥运会、残奥会赛会志愿者。2007年初,还将陆续启动其他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居民和港澳同胞、台湾同胞、海外华侨华人以及外国友人的报名工作。一场大规模的培训实战即将开展。 (责任编辑:曾玉燕)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