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为 8477行政村及林牧场开通移动电话
元旦刚过,四川省凉山州搏科乡的乡长就张罗着运送核桃送到西昌市。他说,今年全乡核桃收入可以超过60万元,而在电话开通以前,全乡的核桃收入最高的一年只有30多万元。
| |
这只是中国移动为近3.5万个行政村以及林牧场开通移动电话帮助农民通过信息致富的众多案例中的一个。据了解,按照信息产业部的要求,从2004年起中国移动将“村村通电话”工程作为应尽的社会责任,累计投资约130亿元,克服重重困难,截至2006年12月底三年间共为35108个行政村及林牧场新开通了电话,直接提高我国行政村通电话比例5个百分点。
小小的一部移动电话的开通,给农村和农民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据四川凉山州政府统计,该地区开始实行“村村通工程”的第二年,全州GDP实现144.55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365元,而到了2004年底全州GDP突破250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156元。当地农民说,有了电话,信息沟通渠道通畅是他们收入增长的重要原因之一。
面对农民致富欢欣鼓舞的场面,中国移动的村通工程建设者倍感欣慰。因为说起“村村通电话”工程,不是一个“难”字就可以概括的。不少偏远农村地区自然环境十分恶劣,交通不便,尤其是一些山区,高处严寒缺氧,低处深谷悚人,为基站选址常常十分困难。在为四川盐源县牦牛山基站选址时,马志伟等10位中国移动的工程技术人员突遇大雾冰雹,在海拔5000米的山上迷了路,在原始森林里辗转了一天一夜。当武警战士和当地群众找到他们时,他们已经饥困交迫,10个人都被蚂蝗咬得变了形,在场的人无不落泪。
基站选址不易,建设更难。不少偏远山区地势沟渠纵横,甚至悬崖峭壁,机动车常常无路可行。基站的物资材料接近10吨,只好人背马拖。更多的基站连马都上不去,大件的东西几个人抬,从山脚到山顶,有时候一爬就是几天。工作人员白天超负荷地工作,晚上就搭帐篷过夜,冻得实在受不了就喝酒取暖。
参与村通工程一线建设的中国移动员工邹润桃为记者算了一笔账:在凉山一块砖从砖窑里出来是2毛钱,拉到基站山脚下是3毛,而用马驮到半山腰需要半天的时间那就需要1块钱,可是连马都上不去时,只有靠建设者们一块块扛上去,那一块砖的成本就是2块钱。在凉山村通工程所建的101个基站中,70%都建在海拔3000多米的山顶。
在大山深处建基站、铺光缆只是村通工程的第一步,如何做好维护让这些通信设施长时间保持正常运转是村通工程更为长久的重点、难点。自然条件恶劣和电力缺乏是开展村通工程维护工作的巨大障碍,同时人为的破坏也让人触目惊心。为了让乡亲们“用得好”电话,维护人员常年奔波在大山深处,与狂风大雨、冰雹飞雪和窃贼周旋。
付出总有回报。“村村通电话”工程在湖南进行的时候,湖南农民朴素地说:“隔山隔水不隔音,中国移动最有情”!全国政协委员、致公党中央常委邱国义在四川考察调研村通工程后评价说,中国移动通信通过解决“三通”问题中的“电话通”,成为用信息化技术服务“三农”的先行官。很多省市自治区的领导对中国移动的“村村通电话”工程给予充分的肯定和高度赞扬。去年3月,在巴塞罗那举行的全球GSM大会上,当中国移动总裁王建宙介绍村通工程建设时,全场响起了经久不息的掌声,国外的同行对中国移动勇担社会责任的精神都赞叹不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