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圣诞节前夕,伦敦《星期日泰晤士报》举行了一次慈善拍卖会。捐赠者可能未必真正意识到,他们捐出的一份心意能在2007年给远在印度贫困地区的盲人带来一生改变。
“眼见为实”组织让印度妇女斯穆哈查兰玛“看”到了希望
12月,伦敦正是隆冬,而相距遥远的印度南部依然阳光强烈。
| |
然而,这还不是斯穆哈查兰玛面对的最大难题。两年前,她的视力急剧下降,已经到了一下地劳动就挂彩而归的地步。缺少了一个主要劳动力,很多时候一家人一天只能吃一餐饭。即便如此,还在上高中的儿子拉穆还是被迫辍学,给卡车司机做助手来贴补家用。斯穆哈查兰玛甚至不敢让旁人知道自己的真实情况,害怕债主因此提早来催债。
幸运的是,名为“眼见为实”的国际组织在当地资助了一个眼疾防治项目。志愿医疗组到了斯穆哈查兰玛的村子,发现了她的困境,为她做了免费的白内障手术。尽管还有1万卢比(222美元)的债务没有还清,斯穆哈查兰玛却“看”到了未来的希望。
去年年底,与《星期日泰晤士报》合作慈善拍卖的正是“眼见为实”组织。所筹善款将用于2007年在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和坦桑尼亚的眼疾防治和眼部健康教育项目。
一群盲人决定捐赠他们仍然健康的角膜
“眼见为实”组织在印度安德拉邦包括维扎格在内的3个地区开展了医疗项目。这里是印度最为落后的地区之一,75%的居民生活在贫困线之下。人们既不了解保护眼部健康的知识,也没有接受治疗的条件。因此,白内障等眼疾患病率远高于其他地方。
这些项目的工作人员要做的是造访每一个交通不便的偏僻山村,给村民做基本眼部检查,提供免费药物,遇到斯穆哈查兰玛这样严重的病人还要安排他们到附近医院做手术。此外,他们另一项重要工作就是推广眼部健康知识,让人们意识到患上眼病不能任之恶化。
印度本地的非政府组织维努眼科研究中心也与“眼见为实”合作。他们选择的是印度首都新德里最大的一个贫民窟扎其拉。不过,他们选择的方向略有不同,除了针对眼部疾病之外,还规划了一个包括卫生和保健在内的更全面的医疗项目。
帮助盲人重见光明还有一件要紧之物——角膜。在印度1200万盲人中,有250万因角膜问题而失去视力,而其中80%如果做角膜移植手术就能恢复健康。不过,以2002至2003年度为例,全印度900万死者中只有1.9万人捐赠了他们的角膜。
这也是维努眼科研究中心在新兴中产阶级聚居区古尔岗设立眼睛捐赠中心的初衷。他们希望能够推广角膜捐赠和移植的知识,让更多人勇于做出这样的善举。最近,一群盲人为世人做出了表率,他们都是因为其他原因导致视力丧失,因此决定向该中心捐赠他们仍然健康的角膜。
更重要的是让盲人知道,看不见并不可耻
看不见并不可耻。在12岁的希娜·萨特娜米遇见志愿者苏薇达·辛格之前,她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
“我第一次见到希娜的时候,她非常害羞,因为她从小就一直一个人呆在家里,从来没有和外面的人接触过,这个小姑娘甚至不懂得在意自己的外表,”苏薇达回忆说。
苏薇达为“拯救视力”国际组织在印度中部查提斯加尔邦的一个援助盲人项目工作。她的服务对象是当地12个盲人小孩。
她说,这是很多盲人都会遇到的问题,由于当地社会甚至父母缺乏对他们的正确认识,他们不上学也不外出工作,常常一生都被孤立在社会群体之外。
现在,希娜和村里另外3名健康的女孩结伴步行1公里去上学,和班上50个看得见的孩子一起上课。当老师大声朗读黑板上的词汇时,她和其他同学一样都能记下来,只不过是使用盲文。刚开始的时候,苏薇达会留在教室里帮她学习,现在希娜已经能独立完成学习。
希娜的老师马尼克维说:“希娜能到这里来上学是非常好的事,这让其他孩子明白,残疾的孩子也能和他们一样读书,对他们也是一种激励。”
“拯救视力”国际组织在查提斯加尔进行的项目的主要目标是帮助盲人重建自信,让他们意识到“心里的光明”同样重要。除了鼓励盲人孩子上学之外,工作人员还帮助成年人开创自己的事业,比如提供小数额的启动资金和培训、帮助他们开小杂货店或奶茶铺子等等。
无论先天还是后天,看不见这个彩色的世界总是人生不幸。然而,令人鼓舞的是,总有一些人为帮助他人寻找光明而不懈工作。
(傅双琪 新华社特稿)
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