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场地震后 新出“舆论监督奖”
——郴州市委宣传部长回应“作秀”争议
★人民日报记者 贺广华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曹昌/郴州报道
近期,湖南郴州又一次引起人们注目。
1月11日,中共郴州市委办、市政府办转发了市委宣传部《关于进一步支持新闻媒体工作的意见》(下称“支持媒体工作意见”),其中提到设立“舆论监督奖”,“专门奖励主动把舆论监督线索交给郴州调查处理或通过舆论监督对郴州工作产生重大推动作用的中央、省级媒体记者”。此项文件甫一出台,便引起强烈社会反响。仅第一天互联网的跟贴和评论就多达数千条,拍手叫好者有之,质疑者有之,痛贬者亦有之。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郴州出台这一文件的背景为何?是否真有哗众取宠抑或“做秀”之嫌?1月17日,记者赶赴郴州,揭开了文件出台背后的层层迷纱。
“一个很朴素的想法”
用“如履薄冰”这四个字来形容目前的郴州政府官员再贴切不过。从李树彪到雷渊利,从李大伦到樊甲生再到曾锦春,近年郴州官场的“地震”一次比一次剧烈,牵涉官员之广,涉及金额之大,在地级市中极为罕见。事实上,截至目前,“余震”仍未结束,郴州唯一的一家上市公司——郴电国际的原领导层多人被拘,据传亦与郴州李大伦、曾锦春案存在诸多牵连。
在如此多事之秋,郴州出台这一文件,很多人猜测这一举措是在此前提下做出的。
在《中国经济周刊》的采访中,郴州市委、市政府及宣传部的官员没有直接否认。
“我们考虑了很久,很理性,也很朴素的一个想法。”在郴州市委宣传部长李荐国的办公室里,他跟记者说起了文件出台的情况,“大概在去年11月,我们就开始酝酿了。其间,与一些干部有过多次磋商,也反复征求了许多中央、省级媒体负责人和记者的意见,包括我们的市级媒体。几经修正,大家最后都认为不错,才有了这个文件。”
“我的感觉是,现在的几大班子,务实、亲民、开明且低调。我们一个很朴素的想法,就是想凝聚人心,改善形象,努力把郴州的社会经济工作做好。”李荐国说。
郴州市一位干部引用市领导的话说,“郴州没有现在某些媒体报道的那么坏,也没有原来班子描述的那么好,我们实是求事,做该做的事。”
“舆论监督 堵不如疏”
人们对卷入官场“漩涡”的郴州上届宣传部长、被媒体称为“矿难救火队长”的樊甲生的“新闻执政风格”记忆犹新。
2004年3月8日,“李树彪住房公积金案”被媒体曝光后,郴州市纪委、市委宣传部共同下发《关于接受新闻采访、提供新闻线索及新闻发布的有关规定》。在这份编号为“郴宣联[2004]1号”的文件中提出“四个不准”:在未经市纪委或市委宣传部的批准下,各单位一律不准接待市外媒体记者;不得通报重大案件、突发事件的进展情况;不得对外提供新闻线索;不得随意召开新闻发布会。
李大伦被“双规”后,据传樊又签发了一个“三不准”文件:不准给外来媒体提供新闻线索;不准接待外来媒体记者;不准与外来媒体记者串联、合作等。
市委宣传部新闻科科长陈维对记者称,“后来的这个‘三不准’,这是一个子虚乌有的文件,连拟都没有拟定过。”
李荐国不愿谈起樊甲生的“新闻风格”,但他认为,现在各地对政府形象十分看重,加上一些事件本身较为复杂,有的同志一遇到问题就想“捂”,想“堵”,“舆论监督,堵不如疏。”“箝制新闻发展,这是有悖新闻规律的。”
李荐国坦言,“这两天,(我)仔细学习了各大媒体的相关稿件,拍手说好的有,质疑批评的也有,我们很冷静,平常心对待。(我)也在认真反思,也许仍有许多需要完善的地方,但我们的出发点,是在表明郴州党委、政府力图以更加开放的思维、开明的态度,来支持新闻媒体的工作,效果如何,需要时间和实践来检验。”
[1][2][下一页] |
(责任编辑:魏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