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海战役之一角。这张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大厅展出多年的题为《淮海战役之一角》的照片,是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郝世保的代表作之一。(来源:中国国防报)
1948年底,时任华东野战军前线摄影记者的郝世保跟随我军一支主力部队参加了淮海战役大决战。
战役第一阶段,我军的主要任务是围歼在陇海路东段盘踞碾庄一带的敌军主力黄百韬兵团。
12月2日,郝世保拍摄的歼灭黄百韬兵团的照片——《我军抢泅碾庄圩水沟,占领敌人阵地》尚未冲洗出来,他便接到上级指示:徐州“剿总”副司令杜聿明率30万人,企图出徐州城向西南方向运动,援救被我军包围在双堆集的黄维兵团。要求郝世保迅速随我军攻击部队前往完成拍摄任务。
12月15日,黄维兵团被我军全歼。此时,报道淮海战役第3阶段围歼杜聿明兵团成为郝世保的主要任务。他跟随部队当即赶乘刚缴获的只有3节平板的火车,连夜返回徐州方向,从北面包围杜聿明兵团。寒冬腊月,几百人挤坐在毫无遮挡的平板火车上,身子都快冻僵了。经过近两个小时运行,他们按时赶到我军包围杜聿明部的北面阵地。部队落脚没两天,野战军司令部要求部队赶往我军西南方向阵地。郝世保二话没说,背起沉重的照相器材,紧随我军阻击部队赶了近20公里地到达指定地域。
为配合平津战役,华东野战军淮海前线部队敌前整训20天,对敌杜聿明部“围而不打”。杜聿明集团30万人被我军紧紧地围困在南北长约6公里、东西宽约10公里的陈官庄地域。野外一片空旷,遍布堑壕,两军对峙,天空飘起大雪。敌人阵地上缺食、缺水,蒋介石只得动用空军向杜聿明部空投食品。而我军官兵在老百姓全力支援下,每餐都能吃上热饭、热菜、热汤,部队士气非常高涨。
1949年1月,毛泽东主席亲自起草的《敦促杜聿明投降书》发表,可两天过去了,敌人还不投降。1月9日下午,我军全线发起了对杜聿明部的最后围歼。
作为一名战地摄影记者,如何反映表现淮海战役这一决定中国革命胜利的大决战?许多天来,郝世保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当时既没闪光灯,又没长焦镜头,更没有彩色胶片。
当天下午6时许,我军总攻开始。顿时,枪炮声、爆炸声、我军指战员奋勇杀敌的喊杀声响成一片,到处火光冲天……我军成多路向敌人发起了排山倒海、势如破竹的冲锋。郝世保紧跟攻击部队,扑向敌杜聿明集团指挥部的核心阵地——陈官庄。
战斗整整打了一夜。望着战场远处敌野外弹药阵地被我军炮弹击中之后冒出的滚滚浓烟,望着敌人被我军打着的汽油桶蹿出四五米高的火苗,郝世保急切地寻找着最佳拍摄位置和角度。可他总觉得光线太弱,只能拍到战场近景,远景很难摄入镜头。怎么办?他只好一边进行拍摄构思,一边耐心等待天明。
两个多小时后,刚刚还是枪林弹雨、弹片横飞的战场此时显得相对平静。在一层薄雾的笼罩下,东方冉冉升起了太阳,战场弥漫的硝烟尚未散尽。郝世保看到不时有一群群敌军俘虏被我军指战员押送下来。他迅速调整好取景角度,作好了拍摄的准备。
一阵西北风吹来,正好把飘散的硝烟吹过炮口上方。又是一群敌军俘虏被我军指战员押送下来。这时,他紧紧抓住这千载难逢的机遇,以我军缴获的敌军美制105毫米榴弹炮为前景,以战场远处敌人丢弃的汽车和仍在燃烧的弹药阵地为远景,表现淮海战役恢弘的战争场面,以一个个能够分得清的俘虏表现成千上万被我军抓获的俘虏群。他立即按动快门,连拍了两张。就此,气势磅礴的淮海战役被郝世保手中的镜头凝聚成永恒的瞬间。
底片冲出后,郝世保自认为比较满意,但没有想到这张照片以后竟被列为反映中国人民解放战争伟大胜利的代表作之一。它还被编入中国第一本大型画册《中国》,成为周恩来任总理兼外交部长时向国际友人赠送的礼品。(郝世保口述/陈东风、林岳豹、马骥整理)
(责任编辑:赵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