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社保再次引起外界关注。
“上海社保监督委员会将由市社保局、财政局、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相关专家、群众代表、审计和经济人士组成”。2007年1月18日一位上海劳动和社会保障局人士,向记者透露了正在组建中的上海社保监督委员会的情况。
如果顺利完成,上海将成为我国第28个省级社会保障监督委员会。但之前的省级社会保障监督委员会多数还是“养在深闺人不识”,到底它能够起到多大的作用,并不为外界所知。
而与目前全国许多正在运行的社保监督委不同的是,上海社保监督委员会将被赋予“研究上海市社保监督工作的重大事项,并可依法组织对社保政策执行情况和社保基金管理运营情况进行监督”的权力。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保障研究所所长李绍光向记者表示,“就看上海社保监督委能否打破这种僵局了。”
上海搭建社保安全网
“定期公布管理和监督情况,确保社保基金安全。”这是三天前,上海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负责人向在沪全国人大代表汇报情况时,透露了正在组建中的上海社保监督委员会的主要职责。
而与目前全国许多正在运行的社保监督委不同的是,上海社保监督委员会将被赋予“研究上海市社保监督工作的重大事项,并可依法组织对社保政策执行情况和社保基金管理运营情况进行监督”的权力。
此外,作为定期向社会公布社保基金收支情况的平台,上海社保局将于本月底推出“人民群众评议本市劳动保障工作网站”,并通过新设立的渠道(如局长在线定期互动)自觉接受社会各方监督。
上海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的相关负责人将此模式定义为“体制内、开放型”的社保监督模式。这一模式将接受“2007年来,自国家和市里组织的新一轮上海社保审计的检验”。上述人士透露说。
但李绍光告诉记者,要保障社保监督委的权力和职责,关键看是否形成了从管理到运营链条上的“制衡机制”。
他举例说,早在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在《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就提出了社会保险基金的管理和运营要分开,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等规定,但多年来,一直简单地采取了在政府行政架构内,单设一个事业部门来管理基金的做法,行政管理、财务管理与投资管理不分。
而自2006年10月开始,上海市政府也注意到这个问题。在构建新的上海社保安全网上,走了三步棋:
先是2006年10月30日,上海市委代理书记、市长韩正主持召开市政府常务会议,强调上海要通过制度建设,真正做到“四个管”,即用制度管权、管钱、管事、管人。
当天,由上海市财政局、劳动和社会保障局、上海市医疗保险局出台了《上海市社会保险基金财务管理办法》。这也是自财政部1999年下发《关于印发〈社会保险基金财务制度〉的通知》(财社字〔1999〕60号)7年以后,上海市制定的第一部社保基金财务制度管理办法。
紧接着,2006年11月中旬,上海市发改委向13家国有及国有控股银行发出“上海社保基金结算代理银行投标邀请书”,最后选定中国工商银行上海分行。上海社保基金“收支两条线”的管理模式即将开始实质性运作。
与早期上海社保委托给浦发银行不同的是,在上海工行社保基金财政专户上,将分别设立收入户、财政专户、支出户,将社保基金账户分设为从一户管理转为三户分开管理,改变了以往社保基金账户只设有收入户,而没有支出户及财政专户,收入、提取、支付全由地方社保部门说了算的局面,真正做到“收支两条线”。
而第三步即是建立上海社会保险基金监督委员会。据知情人士透露,2006年11月,上海组建社保基金监督委员会相关方案已经上报上海市政府。
能否解决社保监管难题
社会保障监督委能否解决社保的监管难题?
在2006年上海社保案爆发一个月后,劳动保障部召开了纪检监察工作座谈会,通报了当年上半年各地一批违规案件。这些案件的一大特点就是政府集体违规,谋部门之私。
政府违规的一大因素是没有建立完善的社保基金收支两条线之外,另一个原因是没有建立公开透明的社保基金预算和决算制定,并定期向社会公布。
从可以公开查到的资料显示,几乎所有已经建立的省级社保基金监督委员会都被赋予了“指导建立全省社会保障监督体系,研究决定社会保障监督工作的重大事宜,综合协调各地和有关部门的社会保障监督工作,定期听取社会保障基金收支、管理、调剂、运营、结余情况和社会保障监督检查情况的报告,依法组织对社会保障政策执行情况和社会保障基金运营情况的监督,定期向社会公布社会保障基金管理和监督情况”的职责。
但实际情况是,大多数省市并没有如约公布社会保障基金管理和监督情况。“社保基金长期收支不平衡,是没有建立社保预算决算的主要原因。”李绍光解释了个中缘由。
而此次上海的社保基金财务管理办法,严格规定了“经办机构编制的年度基金预算,由市社会保障部门审核汇总后送市财政部门审核,市财政部门同意并报市政府批准后,由市财政部门及时通知市社会保障部门执行,并报财政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备案。”这为今后成立的上海社保监督委的工作提供了制度保障。
“以前没有建立基金预算和决算,社保监督委就形同虚设了。”李绍光说。本报记者 张凤安 21世纪经济报道
(责任编辑:黄成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