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搜狐新闻-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国内要闻 > 各地视窗

上海现20年罕见特大受伤中华鲟 沪所有专家会诊

  24小时监护受伤巨型中华鲟 错入渔民鳗苗网受重伤 存活希望渺茫 填补了上海中华鲟研究空白

  “这条中华鲟成活困难吗?”“困难。”“是困难还是非常困难?”“是非常困难。”这是昨天下午4点在外高桥环卫码头上中华鲟世界权威专家、东海水产研究所所长庄平博士告诉记者的。

而从前天中午12点左右,上海边防民警接到渔民拨打的110报警电话发现了上海20年来罕见的特大型中华鲟开始,一场争分夺秒集结上海所有水产专家的救治行动也拉开了帷幕。目前,专家正在对受伤的中华鲟进行24小时监控和治疗。

  本报记者 徐宏文 通讯员 黄磊 贺炳华 卫竞

  渔民发现受伤鲟

  前天中午12点左右,横沙边防派出所两名官兵在海上对渔船进行检查的时候,接到110指挥中心指令,称有渔民报告,在横沙乡航道局码头东侧1000米处捕鳗苗时发现拉上来的渔网内有一条大鱼,不知道属于什么物种,也不知该如何处置,遂向边防官兵求助。

  边防官兵立即驾船赶往相关海域,发现渔民捕获的这条鱼大约有三米多长,近五百斤重,身上有明显的伤痕。经过仔细辨认发现是一条中华鲟,而这两名边防官兵从未见过这么大的中华鲟,连常年在海上捕鱼的渔民也是第一次碰到。但官兵知道中华鲟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属于珍稀物种,应该放归大海,立即对渔民进行了法制宣传和说服,要求他们立即将中华鲟放归大海。

  但当大家将中华鲟放回水中的时候,发现它受伤比较严重,已经无法游动,立即就往水下沉。官兵们意识到如果不立即实施救治,这条珍贵的中华鲟很可能会面临不测。鉴于情况紧急,两名边防官兵立即协助该渔民将中华鲟固定好,用渔船拉回航道局码头,并在第一时间与渔政部门以及中华鲟保护区管理处取得联系,请他们立即实施救援。

  中华鲟保护区管理处的专家赶到后鉴定该中华鲟为一条罕见的母性鲟鱼,上岸后又由于长时间缺氧导致身体虚弱,如果立即放生估计难以存活。在边防官兵和渔民的协助下,大家为这条珍贵的中华鲟建了一个临时的“家”——简易水池,并放入氧气泵为其供氧,之后立即展开了救治,救治一直到当晚22点多才结束。

  紧急救援拉开帷幕

  保护区管理处接到报告后立刻启动了中华鲟的抢救工作预案,并且向市农委水产办汇报,立刻成立了由水产办领导牵头,市渔政处、保护区管理处、长渔委、东海水产研究所、上海水产大学等单位组成的领导小组和专家小组,由保护区管理处、市渔政处、市渔监局及东海水产研究所有关专家共同组成抢救先遣工作组,配备相关抢救应急措施,乘坐中国渔政31006船迎着大雾立即赶赴横沙南沿长桥码头,同时要求现场工作人员保持原状,务必让鱼体维持正常体位,将影响因素降低到最低水平。

  下午1点接到报告,3点就出发了,而江面的大雾已经严重影响到了航行,在船上,所有的救援人员并没有闲着,而是根据现场的情况不断地细化、完善紧急处理方案。

  保护区管理处副处长刘健告诉记者,虽然有预案,但这么大的鱼他们还从来也没有遇到过,说实话心里也没有底,基本上动用了上海所有的水产专家。当时他们赶赴现场时并不知道这条中华鲟是否要运回上海,但此时,用来运输的水槽、担架已经根据这条鱼的体形开始制作。在去横沙的路上对所有人都进行了分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份工作。

  全身内外伤痕累累

  刘鉴毅是东海研究所的副研究员,每年都要接触很多中华鲟,他也是抢救者之一。他告诉记者,当时他摸到鱼时心里一凉,一般的鱼摸上去很光滑,而这条中华鲟摸上去粗糙的感觉让他心里担忧起来。“我见过比这条年纪大、体重重、体长长的,但是我从来没有见到过伤得这么重的。”

  经过专家仔细检查,它的伤势比事先预想的要严重很多。胸鳍基部严重充血、腹部伤口多达27处并出血;尾柄、尾鳍、臀鳍均大面积刮伤流血,部分位置腐烂并附着泥浆,全身粗糙无粘液,另又发现鱼体后部旧伤5处,体质十分虚弱。

  保护区管理处副处长刘健告诉记者,通过检查生殖孔初步判断,这是一条产卵后经长途洄游至长江口的中华鲟,全长3.35米,体重220公斤,为雌性,年龄在23岁左右。它是自己误撞到渔民的鳗鱼网内的。而旧伤表面已经有溃烂,从伤口上来看,应该是渔民使用的滚钩导致的,只是当时它挣脱了,没有被抓到而已。

  现场紧急处理

  由于所带的药品不够,保护区管理处立刻向当地卫生院求救,卫生院院长听到这个消息后二话不说立刻跑到药房内拿了所需要的药品就给先遣小组送过去了。

  为使重伤的中华鲟得到及时有效的抢救,经紧急研究,只能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条件,将中华鲟立刻移入船舱进行救护。他们找到一艘小渔船,用帆布将船舱铺好,然后将中华鲟移到船舱内。专家们采取流水充气暂养,对外伤进行清洗消毒,并采取体内注射能量、维生素和消炎药品。经过1个小时的紧急处理后,中华鲟的呼吸频率从原先的每分钟24次增加到29次,尾部也开始轻微出现摆动。同时实施24小时值班监控制,对中华鲟的行为状态、呼吸频率进行观察,详细记录水温、溶氧等水质指标,并采取及时加注新鲜江水等监护措施。

  经过12小时的通宵观察,发现经抢救护理后外伤有明显好转,但因体质过度虚弱,病情很不稳定,尤其从昨天凌晨3点到6点30分,呼吸频率忽高忽低,身体活动异常,经专家抢救,情况稍为稳定。考虑到现场实施救助条件的局限性,领导小组采纳专家建议,将它转移到条件较好的中华鲟临时暂养基地进行长期监护。

  6小时大转移

  昨天下午1点30分,渔政船带着装载着中华鲟的小渔船缓缓从横沙驶往外高桥环卫码头。记者3点赶到现场时,中华鲟已经被运到了码头附近。登上船一眼望去,中华鲟静静地躺在小渔船的船舱内。保护区管理处副处长刘健告诉记者,现在看还像一条鱼,前天他们去的时候完全就不是鱼了,全身上下都是伤。

  下午5点15分,货车赶到后首先进行了吊装的预演,工作人员首先将准备的担架拼装起来,然后用吊车试验了一次。试验的同时将货车上的水槽内充进了80厘米江水。

  准备就绪后,吊车首先将担架吊到小渔船上。两名工作人员站在船舱内首先将鱼挪到一边,将担架放下去,慢慢地把鱼翻进去。突然鱼甩了一下尾巴,一下子打到了刘鉴毅的脸上,把他的眼镜打掉了,眼疾手快的刘鉴毅一把将眼镜抓住,然后笑了笑就继续工作了。当鱼翻到担架上时还是肚皮朝上,一会它就自己翻了一下身。

  起吊工作非常顺利,很快中华鲟就被搬到了货车内,大队人马朝着嘉定的中华鲟暂养基地开拔。为了防止意外,货车水槽外站了一名工作人员随时监护,车也以不超过每小时40公里的速度行驶。

  晚上7点45分,车队到达暂养基地。为了防止中华鲟感冒,工作人员首先测量了水温,发现只有7.6℃,通过逐渐换水将水温提高了1..2℃,起吊工作也随即展开。

  当吊车起吊开始后,中华鲟刚脱离水面立刻甩尾,在水槽旁拍摄的本报记者一不小心被扇了一记耳光。经过一小时的工作,这个大家伙终于被抬了起来,它被放到了一个70平方米大、1.5米深的水池内。

  刚到新环境的中华鲟似乎还不适应,一下子围着水池游了一圈,但大家却没有高兴的表情。刘健告诉记者,这是它挣扎的一种信号,而它目前非常虚弱,所以这实际上对它的损伤非常严重,并不是一件好事情。

  ■最新消息

  沪上所有专家今日会诊

  记者晚上9点离开暂养基地时了解到,今天将会同上海所有的专家进行会诊,尽全力来救护这条中华鲟。同时专家表示,对这尾中华鲟的抢救和研究,将为研究中华鲟的产卵洄游的生理生态提供重要依据,也为本市中华鲟的保护提供了相当珍贵的第一手资料,也填补了上海中华鲟研究的一大空白。

(责任编辑:黄芳)

用户:  匿名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我要发布Sogou推广服务

新闻 网页 博客 音乐 图片 说吧  
央视质疑29岁市长 邓玉娇失踪 朝鲜军事演习 日本兵赎罪
石首网站被黑 篡改温总讲话 夏日减肥秘方 日本瘦脸法
宋美龄牛奶洗澡 中共卧底结局 慈禧不快乐 侵略中国报告



说 吧更多>>

相 关 说 吧

发现 | 刘健 | 刘鉴 | 伤痕 | 上海

说 吧 排 行

茶 余 饭 后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