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祝国庆(油画)
秦宣夫
葛岭拉网(油画)
秦宣夫
在近现代中国美术家群体中,秦宣夫先生似乎是个迥异于他人的特例。他出生于1906年,逝世于1998年,一生经历了辛亥革命、五四运动、抗日战争、新中国成立、“文化大革命”,以及改革开放,几乎纵贯了整个20世纪。他所涉及的领域包括美术创作、美术教育和美术史论研究,是一位学者型的艺术家或艺术家型的学者,因此,对秦宣夫的研究具有重要的艺术价值和史学价值。
秦宣夫1925年考入国立清华大学外语系,1929年毕业。
就读期间,他深受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吴宓等国学大师的影响。清华的校风以及大师们提倡的“严谨求实”、“中西汇通”的学术思想对他以后从事美术史论研究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出于对绘画和西洋美术史的强烈兴趣,他于清华毕业的当年便去了法国,考取了法国国立高等美术学校,在吕西安·西蒙教授的油画工作室学习素描、油画,同时在卢浮学校、巴黎大学艺术考古研究所学习西洋美术史。留法期间,他创作的油画《卡邦齐夫人像》、《宫女》、《快乐的旋转》先后入选法国巴黎春季沙龙和独立沙龙等展览,为中国艺术家争得了荣誉。1934年,秦宣夫学成回国,先后在北平艺专、清华大学、国立艺专、中央大学艺术系任油画和西洋美术史教授。1952年起,他任南京师范学院美术系油画和西洋美术史教授,后任系主任。此外,他还曾担任中国美术教育研究会副理事长、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江苏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辞海》和《中国大百科全书》美术编委。
作为中国油画的开拓者之一,他以“抱住人生、搂定自然”的精神,一生创作了大量反映现实生活和描绘大自然的绘画作品。其画作得到同时代许多大师的嘉许,徐悲鸿先生称其画为“学者之画”,傅抱石先生誉其“才华四射,独具典型”。纵观其一生的绘画创作,早期(赴法留学至1949年建国前)画风受欧洲古典绘画影响,朴实、严谨,显示出坚实的造型功力,所作人物肖像及主题性创作(如《母教》、《食为天》等)引人注目。中期(1949年建国后至“文革”前),他以饱满的热情投身于新中国的建设事业,热情讴歌新的时代与新的生活,创作了许多大场面、多人物的作品。其题材虽取自现实生活,但技法上却糅以印象派的笔调与色彩,画风奔放,色彩明丽,在写实的基础上已带有写意的浪漫旨趣。晚期(“文革”后至逝世前)其画风变得更加自由、率真,在媒材上除油画、水粉、水彩、丙烯之外,还尝试着做了大量的独幅版画,反映出他毫无顾忌的自由心境和“返璞归真”的童稚之心。
秦宣夫不仅在绘画艺术上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在美术史论研究方面也是著述甚丰。早在1945年,徐悲鸿在为秦宣夫写的画展序言中就指出:“宣夫先生固以画名世,但彼尤为吾国卓绝之西洋美术史家。”实际上,在20世纪30年代赴法留学的艺术家中,像秦宣夫这样不仅在绘画技法上成绩优异,而且对西洋美术史作过认真研究者,为数甚少。我们从对秦宣夫求学与从艺经历的考察可知,他之所以能够在美术史论方面做出成就,决非偶然,与他青年时代的浓厚兴趣与知识积累分不开的。早在清华读书期间,他就系统地学习过西洋文学史,其中包括古希腊罗马、中世纪、文艺复兴、18世纪、19世纪以及现代等各阶段的文学历史知识。这些知识使他对于西洋文化的历史发展了如指掌,并为他后来从事美术史论研究提供了一个重要的知识架构。此外,清华外语系的学习经历还使他较为熟练地掌握了外国语言技能,这也为其后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有力的工具。留法期间,他除了学习绘画以外,同时还学习外国美术史。此后,他又前往英国、西班牙、意大利、前苏联等地的博物馆观摩西方艺术大师的名画原作,考察西方美术史。为了获得第一手资料,他还专程赴枫丹白露,考察米勒、柯罗的故居;专程赴欧维尔小镇,拜访加谢医生之子保罗·加谢,以深入了解梵高当年作画的情形……正是这些“田野调查”的功夫与亲睹亲为的经历,为他日后从事美术史论研究积累了可靠的素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我想,老一辈先驱们为中西文化交流所做的贡献或许不过是一点微弱的火种,在当时也称不上灿烂;但那熠熠的光芒却委实照亮过20世纪的那片星空,并预示了新世纪的光明。我想,仅此一点,便足以令我们心生感激与崇敬之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