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杰明·韦斯特 (1738-1820)《威廉·佩恩与印第安人的条约》,1771-1772布面油画(191.8x273.7厘米)
吉尔伯特·斯图尔特(1755-1828)《乔治·华盛顿》,1796年后布面油画(73.3x61厘米)
乔治娅·奥·吉弗(1887-1986)《红罂粟花,第6号》,1928布面油画(90.2x75.6厘米)
弗雷德里克·埃德温·丘奇(1826-1900)《我们的旗帜在空中》,1861经光催效果的油画通过平版印刷印于纸上,裱在硬纸板上(19x28.9厘米)
杰克逊·波洛克(1912-1956)《第18》,1950纤维板上的油画颜料与搪瓷(56.0x56.7厘米)
奇博尔德·莫特利(1891-1981)《星期六的夜晚》,1935布面油画(86.4x121.9厘米)
托马斯·哈特·本顿(1889-1975)
1《斧子》(美国史诗,第二部)1924-1927布面油画(150.5x104.8厘米)
2《植树者》(美国史诗,第二部)1924-1927布面油画(168.5x183.8厘米)
3《工业》(女子纺织)(美国史诗,第二部),1924-1927布面油画(168x76.2厘米)
4《奴隶》(美国史诗,第二部),1924-1927嵌于木板上的布面油画(168.8x183.8厘米)
5《宗教》(美国史诗,第二部),1924-1927布面油画(150.5x104.8厘米)
查尔斯·德姆斯(1883-1935)《欢迎到我的城市来》,1921布面油画(63.8x51.1厘米)
罗伯特·亨瑞(1865-1929)《中国女士》,1914布面油画 (102.9x57.2厘米)
温斯洛·荷马(1836-1910)《看破浪:高处的海》,1896布面油画(96.5x104.1厘米)
恰尔德·哈萨姆(1859-1935)《波士顿联邦大街》,约1892布面油画(56.5x76.8厘米)
罗伊·利奇滕斯坦(1923-1997)《Grrrrrrrrrrr!!》,1965布面油画 (172.7x142.5厘米)
罗伯特·贝克特尔(生于1932)《别克汽车》,1972布面油画(121.6x172.7厘米)
迄今为止,来华规模最大、第一个全面反映美国艺术发展历程的大型展览——《美国艺术300年:适应与革新》,将于2月9日在中国美术馆隆重开幕。展览汇集了在美国艺术史上占有重要位置的近120位艺术家的130余件作品,跨越了从18世纪初北美殖民地时代至21世纪初当代美国的各历史阶段,系统地勾画了美国艺术300年的发展轨迹。
这些作品来自欧美数十家博物馆与收藏机构,包括特拉基金会和古根海姆基金会。经过数年时间的准备,这样一个在美国本土也未曾实现的展览才得以形成并首航中国。展览由中国美术馆主办,由纽约的所罗门·R·古根海姆基金会和芝加哥的特拉美国艺术基金会联合筹备,在北京展出后将巡回上海及其它国家。
“这次展出是中美两国人民的友谊孕育出来的丰硕果实,更是21世纪中美两国艺术交流将更加宽阔展开的标志。”中国美术馆馆长范迪安对这个展览高度评价:“这个展览为我们提供了从美国艺术自身的文化逻辑及其与世界艺术的关系角度进一步认识美国艺术的机会,这将为中美两国的艺术在新的全球文化情境中的交流与对话铺垫新的基础。”
《美国艺术300年:适应与革新》依时间顺序分为六个部分,每一部分都标记着这个国家的不同历史时期:殖民与抗争(1700-1830);扩展与分裂(1830-1880);民族主义与国际主义(1880-1915);现代主义与地区主义(1915-1945);繁荣与幻灭(1945-1980);国家主义与全球主义(1980-至今)。展览具有内在的逻辑线索和完整的图像叙事结构,呈现出一部波澜壮阔的美国艺术史:北美大陆原住民的形象、开国者们的风姿、西部壮美的原野、内战时期的社会景观、工业繁荣与技术进步、抽象表现主义与波普艺术代言的后工业社会景观、影像与多媒体装置艺术所映照的当代……表现出美国文化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不断调整适应与创新进取的过程与精神。
18世纪初至19世纪末的美国艺术以写实风格为主,芸芸众生、自然风光、社会生活永远定格在五彩斑斓的画面上。展览从1735年一幅坚毅的印第安人肖像开始,到斯图尔特为乔治·华盛顿所绘的经典肖像强有力地昭示着美国的统一与独立。一个个美国早期的人物形象虽历经数百年却依然鲜活。19世纪中期繁荣的风景画、风俗画展现了美国更加广阔的天地:粗犷辽阔的西部原野、水天相接的海岸风光、热火朝天的工业生产、城市与乡间的日常生活……艺术家们用画笔表达着对年轻祖国的无限热爱。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一大批美国艺术家活跃在国际舞台上,如萨金特、卡萨特等人,他们深谙欧洲艺术技巧与趣味,热心于创立表现独特美国主题的美国式艺术。萨金特的《哈密尔顿·迈克寇恩·汤布利夫人》以其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当时美国妇人的优雅气质,卡萨特的《珍妮和她熟睡的孩子》是其“母与子”题材系列作品之一,明显地受到了法国印象派风格的影响。霍默将美国风俗画创作推向了巅峰,这次展出的《看着破冰船:高海》则以人和大海为主题,在雄健的笔调中揭示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征服与和谐的关系。
20世纪的美国,现代艺术大放异彩。美国的第一个现代艺术流派是20世纪初的“垃圾箱画派”,它体现了美国艺术的独立性与创新性。该派重要成员普仁德加斯特的作品《海岸风景》,将使中国观众领略到“颜料工厂的爆炸”式的风格。二战后的美国取代欧洲成为西方现代艺术的中心,这也是此次展览最重要的一个篇章,众多现代主义艺术大师济济一堂。抽象表现主义大师杰克逊·波洛克,对于世界包括中国的现代艺术都有着重要影响。这次展出了他的两幅作品:1942年的《月亮女人(TheMoon-Woman)》和1950年的《第18(Number 18)》。《月亮女人(TheMoon-Woman)》运用了程式化的透视法和环形线条,主题是模糊的,所谓的“月亮女人”只是出于画家本人的心理想象,而不是源自常规经验。抽象表现主义的重要画家罗斯科与德·库宁也将有作品展出。美国另一个产生世界性影响的是60年代广泛流行的波普艺术。这次展出了波普艺术最重要代表安迪·沃霍的三幅作品,1963年的《种族暴动(RaceRiot)》直接反映了美国的种族冲突,特别引人注目。罗伯特·劳申伯格(Robert Rauschenberg)的重要作品《驳船》,长近10米,是这次展览中尺幅最大的作品,几乎占据了整整一面展墙。罗伊·利奇滕斯坦(RoyLichtenstein)、詹姆斯·罗森奎斯特(JamesRosenquist)、克勒斯·欧登柏格(ClaesOldenburg)等都有作品展出。风行于20世纪80年代的照相写实主义(Photo-Realism),用手工方式复制照片中完美的图像,主要选择美国式的主题如家庭汽车、糖果机、当地电影房或用餐者等。这在罗伯特·贝克特尔、查尔斯·贝尔等人的作品中都可看到。查克·克劳斯(ChuckClose)喜欢绘制广告牌大小的肖像画,这次展出了他1980年到1981年间创作的一幅硕大头像。展览中最有趣的当属基思·哈林和巴斯奎特的涂鸦绘画,他们将简约、散乱、随意的涂抹改造为具有美学意义的语言,曾经风靡一时。这种活跃于街头的涂鸦艺术最终进入到博物馆,得到了人们的认可。巴斯奎特1982年创作的代表作品《拿波里来的人(Manfrom Naples)》也将出现在展览中。
另外,活跃于当代艺坛的年轻艺术家的作品也在展览中露面。马修·巴尼(Matthew Barney)的影像作品《悬丝(TheCremaster Cycle)》由五个部分组成,编织了一个多重含义、艰深晦涩的叙事情景,把历史与幻想交织成了一幕具有精神性色彩的戏剧。当代艺术市场最火的艺术家杰夫·昆斯(JeffKoons)2000年创作的《尼加拉瓜河(Niagara)》,采取挪用手法调侃了商业社会的变动对人们的影响。观众还可以看到美国最新的作品,这就是2006年的《一起来保卫和建设海岛》(克海德·维里),反映了70年代出生的美国年轻艺术家的创作状态。
这次展览还包括了华人艺术家在美国的创作,他们的出现将使中国观众眼前一亮,如华人画家朱沅芷20世纪早期创作的《车轮:工业纽约》,表现了华人艺术家对美国社会激变的感受,画龙点睛地提示了美国多元文化是由世界各地包括中国移民熔铸而成的。
总之,观看这一展览,犹如捧读一本厚重的美国艺术史。
字体显示:大 中 小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