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搜狐新闻-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综合

批判是我永远的立场(图)

  一次偶然的浙江之行,让我结识了上海的文化批评家朱大可先生和张闳先生,后又蒙张闳先生惠赐大作《文化街垒》(湖南文艺版)一书,快读一番,文风锐利,如四川麻辣火锅,味道十足。在纷乱耀眼的文化现象面前,张闳以医生般对疾病的敏感,用手术刀划开当下文化诸多病症,“图穷匕现”,直指要害,不留情面,“搅动了文化界的一潭死水”,展现了自己一贯的批评风格。


  《文化街垒》分为四个部分:涂鸦时代、文化时评、文学现场、书界点射。这样的分类并非特别重要,其实书中所有的文字都指向当下的文化热点与文化事件(其中还包含若干娱乐风潮),将学术思想的严谨性与大众媒体的灵活简约的风格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符号学和解构性的言说方式,明显带有网络时代的叙事痕迹,强调对现实的关注与介入,对于清醒认识我们这个喧嚣而肤浅的时代面目大有裨益。

  尽管与所谓的“文化大师”余秋雨同在一个城市里生活,但张闳批评起来,并不给余秋雨任何面子:“通过余秋雨的散文,总是可以看到他在历史迷雾所笼罩的深闺中,向现实的权力发出迷人的媚笑。而这种迷人的笑容,则被一般读者理解为文化本身的光芒,他们甚至感谢余文用虚伪的文化光芒照亮了他们蒙昧的双眼。”(《“媚语大师”余秋雨》)在许多批评家与作家互相精神抚摩的时候,张闳亮出自己不妥协的立场,维护了批评家的存在。

  以往的流行文化是“从上至下”,先从文化精英中兴起,数年后才为一般老百姓所知晓。而今天的流行文化则是“从下至上”,从网络及各种大众传媒中生发出来的热点,泛滥成灾之后方才进入精英学者的视线之中。面对王菲、面对陈逸飞、面对王家卫、面对张艺谋、面对冯小刚,作者都把这些曝光人物摊放在阳光之下,揭示其宿弊、指正其垃圾,譬如在“张艺谋的雅典黑色8分钟”一文里就写道:“正如阿Q代表了中国的国民性一样,张艺谋则是当下病态文化的典型。”

  上世纪80年代是一个理想主义合唱的时代,而2000年则是速朽的流行文化时代,什么刀郎的赝品歌声、瑞奇·马汀的臀部魅力、杰克逊的娈童丑闻,这些名字如过期的可乐,气泡冒完之后,似乎什么也不是了。而两三年前,他们正在大众的文化生活中兴风作浪,引发无数粉丝的迷狂与尖叫。文化速朽的时代,对批评家是一个考验,没有这些文字的、口头的、网上的——评论家群体的命名,我们的这个时代将是一场没有自我形象的空洞闹剧。

  在这样的文化氛围里,作为文化批评家的张闳挺身而出,在网络以及大众传媒写下属于个性的先锋批评,穿透学院派保守陈旧的遮蔽,把自己推到文化现象的前沿阵地,以笔为旗,在每一个可能的街角堆砌街垒、在任何一个角落伺机出击,舌战群儒,没有顾忌。将评论、叙事和描述“混为一谈”,打造出一种非常个人化的文字风景。“批判是我永远的立场,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也不会改变。如果说要有什么变化的话,只会变得更加尖锐,更加广泛和更加具有针对性”——张闳如是说。
  《文化街垒》张闳著,湖南文艺出版社2006年6月版,20.00 元张立国
用户:  匿名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我要发布Sogou推广服务

新闻 网页 博客 音乐 图片 说吧  
央视质疑29岁市长 邓玉娇失踪 朝鲜军事演习 日本兵赎罪
石首网站被黑 篡改温总讲话 夏日减肥秘方 日本瘦脸法
宋美龄牛奶洗澡 中共卧底结局 慈禧不快乐 侵略中国报告



说 吧更多>>

相 关 说 吧

余秋雨 | 张艺谋 | 文化 | 北京文化 | 胡人文化

说 吧 排 行

茶 余 饭 后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