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否成立“超级金融监管机构”将在本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上确定,但从最新的动态来看,国家金融监管协调委员会破题的可能性并不大。上海交通大学金融学院院长潘英丽昨天向早报记者表示,监管机制大的突破可能还要有待国内金融业混业经营的进一步深化。
| |
分业监管将没有“基础”
“分业经营的皮之不存,分业监管毛将焉附?”一家证券公司的经济学家曾向早报记者如此评论金融监管改革的必要性。在市场看来,目前的监管模式模式至有变相割裂统一市场之嫌。
中国财政部副部长李勇曾在去年9月表示,中国正在尝试央行、财政部和金融监管等有关部门之间的金融监管协调机制,这也是高层政府官员首次以公开表态的方式确认了金融监管协调委员会的“胎动”。
2003年,中国分离了央行的银行类金融机构的监管职能,形成了银监会、证监会和保监会相互配合的分业监管体系。但改革伊始,就有学者对监管当局之间的协调问题表示了忧虑,时任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的李扬就呼吁,尽管分业监管是必要的,符合专业化的需要,但将不可避免地导致监管效率的低下。
当时监管部门的人士曾也公开承认,只要某个产品牵涉到两个或两个以上部门,其监管效率就大大降低。
监管缺位不容忽视
随着2004年“德隆事件”的东窗事发,金融控股集团监管的缺位引起了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当年6月,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曾正式公布了《三大金融监管机构金融监管分工合作备忘录》,建立三会共同参加的监管联席会议机制和经常联系机制。但由于这种监管协调机制对监管各方没有直接的管辖权,不具有强制力和决策性质的制度安排,其决策效力也远未达到当初的设想。
当联席会议的监管协调逐渐流于形式之际,金融混业的步伐却是急管繁弦,中国人寿成为中信证券第二大股东、平安保险成功收购深圳商业银行89.24%的股权、交行、建行拟在内地设立保险公司......金融监管变革的压力已是空前加大。
成立“超级金融监管机构”在此时进入了决策层的考虑,市场甚至流传新机构已定名为“金融监管协调委员会”,将确定一名副总理具体负责,以确保该机构的“超级”。按照此前的两种版本,一种是管辖“一行三会”,即: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协调一部一委(财政部、发展改革委员会);或者是管三会(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协调一行一部一委(人民银行、财政部、发改委)。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所副所长巴曙松去年曾建议,这一机构的定位,可以类似金融控股公司与子公司的关系。金融控股公司在总公司层面是多元化经营,但在子公司层面是分业经营,这样金融控股公司既能适应混业经营也能适应分业经营。
统一监管暂难实行
不过,“我们怀疑成立超级监管机构的提议已经被否决了”,渣打银行高级经济学家王志浩昨天在最新报告中表示。根据早报记者的了解,由于相关部门意见分歧较大,统一监管暂难施行,金监会在本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上取得突破的可能性已不太大。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所长夏斌前天在“2007财经中国论坛”上表示,金融协调机制“不在于成立机构,而在于制度约束”,暗示金监会的成立至少被推迟了。如夏斌所言,本次金融工作会议最大的可能性是维持目前的监管体系大框架不变,但会出台有关措施切实完善监管协调机制。
交大金融学院院长潘英丽昨天也向早报记者指出,监管机制大的突破可能还是要有待国内金融业混业经营的进一步深化,目前“做实”协调机构可能时机还是不成熟。据悉,目前各部门比较趋同的意见是,分业经营的时间还不长,在目前的管理格局下基本能够实现金融机构的有效监管。
或先加强监管协调
王志浩昨天也表示,本次会议可能在“一行三会”联席会议的基础上,增加财政部、发改委等相关部门,进一步加强监管协调,形成更为紧密的协调机制。但他坚持指出,在新任命一名副总理主管该协调机制前,他对该机制的效果持保留态度。
人大金融系主任赵锡军则认为,金融监管应按我国国情逐步推进,现在应先确定哪些领域交叉业务较多,需要联合监管,哪些领域出现监管空白,需要赶紧把这些空白弥补。“先把监管做起来,而不是等着机构成立后再完善。一些需要联合监管的业务,需要建立监管合作框架和机制,而不是现在的联席会议。”
“先不要成立一个金融权力机构,否则会略显仓促,带来的监管成本会大幅增大,”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也认为,金融监管模式的改变应一步步来,可以尝试由国务院赋予权力,在某个部委先成立金融混业监管协调办公室作为试点,由它来进行一些跨越性金融产品的监管,试点半年至一年。
“成立一个副总理为组长的协调的机构,和副总理的日常行政会议有什么区别”,夏斌也不太看好超级监管机构。他认为机关改革不在于成立机构,在于要有制度约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