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观察之毛寿龙专栏
1978年的秋天对中国是一个特别的季节,那时中国开始了改革开放的进程。1992年的春天,对中国又是一个特别的季节,那时中国开始进入全面市场经济建设的时代。
正是这两个季节之后,中国开始了自己的经济发展奇迹:1979年-2005年,中国经济年平均增长率为9.6%。
| |
经济数字是灿烂的,外在的风光也是辉煌的:大城市到处都是新建的高楼大厦,宽阔的马路,流水般的车流,还有拥挤的人流。不过,在笔者看来,最大的变化是,中国人逐步对自身,有了进一步的理解,人们的生活方式,已经越来越个性化:
人们现在已经不再穿一样的衣服,不再以此为荣。而在过去,人们不敢穿不一样的衣服,怕的是别人异样的眼光;而现在,人们欣赏别人穿不一样的衣服,再也没人把冬天穿夏天衣服的人当做疯子了。
人们的选择也越来越多样化,大家看自己喜欢的电影,唱自己喜欢的歌,看自己喜欢的电视剧,而过去人们的选择有限,看的是同样几部电影,唱的是有限的几首歌曲,重复无数遍的电视剧。集体组织看电影,集体组织大合唱,集体讨论电视剧,这样的活动似乎依然存在,但已经失去了过去的大众性。
人们越来越关心自己的生活,关心自己的感觉,而不在乎别人的生活选择,也不再在乎别人的判断。“走自己的路,让他人去说吧”,这在过去需要勇气,还要付出代价,但现在前半句已经成了常态,而后半句正在消失,因为已经没有多少人要对别人评头论足了。
而更重要的是,过去的奢侈品,过去的特权,现在都已经成了日用品:改革开放之初,人们喝可乐,都要分着喝,除非单位分、有人送,否则没人会去自己买。而现在,可乐已经成了最方便的饮品。过去去澡堂,泡温泉,洗桑拿,往往是特权的象征,不是公款,就是大款,现在这已经成了人们自由选择放松的项目。过去坐车往往是公车,是特权的所有者,现在人们都开上了小汽车。一旦特权的东西成了普通的大众消费,特权就失去了光环,个性就得到了体现。
生活的个人化,伴随的是道德观念的个人化和公共化。人们越来越清楚,勤劳、节约、勇敢、讲义气,是个人的美德,而放松、享受、照顾好自己、宽容,也同样是个人的理性选择。而这一切,在过去都是集体要求的道德。但是,人们也越来越清楚,公共生活需要每一个人遵守普遍的规则:尊重自己,也要尊重人,公共场所不能喧哗,公共场所要遵守公共秩序,在公共场合要言谈举止礼貌得体,开车要礼让守规则等等,这一切都不宜显示个性,而要体现自己公共性的一面。
这一切都来之不易,而现在人们已经视之为当然。这一切不仅仅是市场化的结果,实际上也是人们在反感集体道德的强制性过程中经历反叛性的“堕落”的结果。在这一进程中,说好了是“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说不好则是“道德滑坡”。
实际上,意大利的文艺复兴,也同样经历了这样的一个过程。这一类似的过程在中国,就是改革开放的过程,是一个个性张扬的过程,也是一个以人为本替代以非人为本的过程。
这一过程进行了28年,其头13年基本上是一个“堕落”的过程,而最近的15年则是个性积极发展的过程。这一进程应该说是一个不以“文艺复兴”为名的实际上的“文艺复兴”的过程,这一过程不是革命,其变化的深刻性和广泛性远却胜于革命。中国的未来,也由此可见其基本的格局。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本文系纪念邓小平南方讲话15周年系列评论之一
本版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