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日报报道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南京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各位委员提出意见。一、实现“十一五”发展良好开局
刚刚过去的2006年,在省委、省政府以及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全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开拓创新,扎实工作,努力克服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各种矛盾和困难,顺利完成了市十三届人大四次会议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实现了“十一五”发展的良好开局。
| |
经济增长保持稳定与协调。预计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774亿元,可比价比上年增长15.1%,完成财政收入603.9亿元,同口径增长18.4%,其中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46.4亿元,增长16.8%。高新技术产业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实现销售收入1500亿元,比上年增长13%。成功举办第二届中国(南京)国际软件产品博览会,荣获“国家软件出口创新基地”、“中国服务外包基地城市”称号。以南京软件园、江苏软件园为代表的“两园多基地”建设进一步加快,实现软件产业销售收入258亿元,比上年增长55.4%。工业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6%。第三产业对全市经济增长贡献率提高到50.8%。消费需求快速扩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1166.85亿元,比上年增长16.1%。52家企业通过清洁生产审核,实施61个资源综合利用项目和67个节能示范项目建设。民营经济继续保持快速发展势头,实现增加值965.35亿元,比上年增长16.5%,对全市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39.9%。
新农村建设开局良好。实施《关于统筹城乡发展,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意见》,着力推进郊县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以及农民市民化。抓紧重大项目落实,重点工业园区及其配套协作区的规划和建设水平不断提高。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农民人均纯收入达7070元,比上年增长13.5%。全面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初步形成。大力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着力打造特色农产品和旅游农业品牌。发挥资源优势,高效农业取得明显进展。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业产业化程度不断提高。完成全市镇村布局规划修改,“三城九镇”规划覆盖面进一步扩大。深入推进镇村环境整治,开工建设“一区两县”3座无害化垃圾处置场,建成40个垃圾中转站。完成河塘、河道清淤2200万方。农村“新八件实事”扎实推进,对经济欠发达镇帮促工作成效显著。
开放型经济取得新成效。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投资环境位居全国“百佳”城市第五位。创新招商引资方式和手段,成功举办重洽会、金洽会等经贸盛会。全市实际利用外资17.02亿美元,增长20.1%。地方外贸出口121.1亿美元,增长27.6%。引进千万美元大项目211个,实际到资13.5亿美元。提升利用外资质量,美国百思买、邦基和日本住友等世界500强企业在宁落户。软件、物流、信息、会展等现代服务业利用外资的比例大幅度提升。载体建设进一步加快,龙潭港保税物流中心封关运行,栖霞、雨花、江宁滨江开发区和白下高新技术产业园新增为省级开发区。贸易结构不断优化,高新技术产品与机电产品的出口比重持续增长。外经工作发展较快,对外承包工程指标跃居全省第一。
人居环境进一步改善。启动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初步完成“都市发展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新区配套设施不断完善,河西中部地区建设和北部整合取得新进展,仙林大学城科技园路网基本形成,江宁新市区东进南延框架进一步拉开。民国优秀建筑保护、秦淮河环境综合整治二期、中山陵环境综合整治、明城墙风光带建设成效显著。完成老城房屋整治900幢,老住宅小区出新45个。宁蚌、宁淮高速公路建成通车,对外交通“高速一环”框架已经形成。“高速二环”东南段顺利启动,宁杭二期南京段全线施工,宁常高速南京段、纬七路过江隧道等项目进展顺利。继续完善城市路网布局,快速内环东线二期工程基本完成,地铁二号线一期工程加快推进,开工建设地铁一号线南延工程。城市电网建设步伐加快,新建扩建110千伏及以上输变电项目34个。“绿色南京”建设取得新进展,新增森林10.7万亩,全市森林覆盖率达22%,新增绿地900万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5.5%。加快推进沿江地区环境综合整治,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保护水平全国领先。全面启动南河、金川河等水环境治理。全市空气优秀及良好级别天数达305天。完成“拆违”520万平方米、“拆破”30万平方米。启动31个“城中村”改造。
社会事业取得长足进步。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部免收杂费,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水平和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启动新型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郊区县医院和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建设进展顺利。在二级以下医疗机构全面推行药房托管,积极开展社区首诊制及双向转诊制试点。惠民医疗体系进一步完善,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现象有所缓解。人口与计划生育“世代服务”品牌影响广泛。推进食品药品监管体制改革,生产和流通秩序进一步规范。成功举办第二届历史文化名城博览会、阿拉伯艺术节南京分会等重大文化活动。南京云锦、金陵刻经、秦淮灯会和金箔锻制等成为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公布第三批159家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实施《关于加快文化产业发展若干经济政策的意见》,推动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出版物市场管理进一步加强。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体育事业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在第十六届省运会上获得金牌265枚,列全省第一。以优抚安置为重点的“双拥”工作深入开展。民族、宗教、人防、侨务、妇女、儿童、老龄、慈善、残疾人、红十字等各项事业取得新的进步。
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6.9%。全面落实积极的就业再就业政策,基本形成促进全社会充分就业的政策体系。全年新增就业岗位22.8万个。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6.73万人。开展各类培训人数达19.8万人次。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33%,创7年来新低。提高企业工资指导线水平,普遍推行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制度。认真清理拖欠外来务工人员工资。再次提高养老金发放标准,为47.7万名企业离退休人员增发10.8亿元养老金。继续提高农村低保、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伤保险等社会保障支付标准。扩大社会保障覆盖范围,将6.5万农村低保人员与“五保户”,全部纳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范围。在全省率先实行失业保险市级统筹。启动外来务工人员参加工伤保险的“平安计划”。住房保障力度继续加大,建成经济适用房120万平方米,建成中低价商品房31万平方米。全面完成江南主城区天然气置换工程,发展天然气居民用户52万户。彻底解决了汤山地区20万居民饮用优质水的问题。
平安稳定局面不断巩固。全面启动“五五”普法,实现创建“全国法制宣传教育先进城市”目标。大力推进依法行政工作,提高政府制度建设质量。继续深化服务型政府建设,全面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清理和规范行政权力,加快电子政务建设,着力构建权力阳光运行机制。开展“处室作风建设年”活动。贯彻落实《信访条例》,发挥行政复议监督效能,有效化解社会矛盾纠纷。深入创建“平安南京”,推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健全维护稳定的工作机制,群众安全感不断提高。完成第三届社区居委会换届选举,积极推进“和谐社区”、“和谐村镇”、“和谐家园”创建工作。以构建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为主线,深入推进政府勤政廉政建设。开展治理商业贿赂等专项行动,切实保障群众合法权益。各级政府认真执行同级人大及其常委会决议和决定,支持各级政协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的职能。人大代表议案和建议582件、政协委员提案622件全部办结。
过去一年所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鼓舞人心。这是全市上下团结一致、奋力拼搏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南京市人民政府,向在各行各业辛勤劳动的全市人民,向给予政府工作大力支持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各人民团体、社会各界人士,向驻宁人民解放军、武警官兵,向所有支持南京建设与发展的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同胞,台湾同胞,海外侨胞和国际友人,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过去一年的经济社会发展中,我市仍然存在着不少的矛盾和问题:一是思想解放程度不够,破解发展难题的办法不多,经济增长的内在动力不足;二是支柱产业核心竞争力不强,可持续发展的压力依然较为突出;三是快速增长的车辆与城市道路建设之间的矛盾比较突出,一些路段交通拥堵现象比较严重;四是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不能满足群众的较高需求;五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难度有所加大,农民持续增收的压力仍然不小。这些矛盾和问题,我们将在今后工作中,认真对待,强化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二、全力以赴完成总体全面达小康的目标任务
2007年是全面贯彻落实省、市党代会的战略部署,加快实现“两个率先”的关键之年,也是全市总体全面达小康的攻坚之年。我市面临的发展机遇前所未有,面对的挑战也异常严峻。
目前,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已经进入了重要的转型期。一方面,它是在新的发展平台上形成新的竞争优势的机遇期;另一方面,也是从根本上解决发展中深层次矛盾的挑战期。同时,也是着力资源节约和加强环境保护的关键时期。我们只有抓住机遇,迎难而上,才能确保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不断迈上新的台阶。根据市第十二次党代会的部署,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全市经济社会的发展重点,是加快推进“跨江发展”,加快建设“五个中心”。这对进一步形成我市新的发展战略空间,增创城市特色优势,完善城市综合功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影响。全市上下都要全面深刻领会,认真贯彻落实,在“全面达小康、建设新南京”的伟大实践中建功立业,通过长期不懈的艰苦努力,在率先发展中提升国际影响力,在科学发展中强化区域竞争力,在和谐发展中形成可持续发展能力。
新的发展形势和目标任务,要求全市各级政府,与时俱进,真抓实干,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的发展。特别是要充分认识科学发展的丰富内涵,自觉追求质量、效益和环境的“好”,努力争取人民得实惠和争先进位的“快”,真正实现“好中求快,优中求进”。在加快推进科学发展中,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不断增强驾驭市场经济和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
按照市委十二届二次全会的精神,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伟大旗帜,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全面达小康、建设新南京”为目标,突出又好又快的发展主题,加快构建“和谐南京”,加快推进“跨江发展”和“五个中心”建设。力争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方面实现新跃升;在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方面实现新跃升;在体制机制改革和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方面实现新跃升;在推进统筹城乡发展和建设有地方特色的新农村方面实现新跃升,打好全市总体全面达小康攻坚战。
建议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3%;万元地区生产总值综合能耗同比下降4%左右;化学需氧量与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下降2.3%和2.8%;环境质量综合指数达到80分,环保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3%以上;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同口径增长1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3%;地方外贸出口增长15%,实际利用外资增长1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2%,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3%;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
三、努力推动全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在新的目标和任务面前,全市各级政府必须创新思路,在更好地履行经济调节和市场监管的同时,切实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不断创造和优化发展环境,推动全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一)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不断加快自主创新步伐进一步激发自主创新活力,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构筑产业发展新优势,全力建设创新型城市。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积极营造鼓励科技成果转化的体制环境,继续完善科技三大服务平台建设。加快推进软件产业“两园多基地”、国家软件出口创新基地、国家动漫产业基地、雨花科学园等科技产业载体建设。打造十大研发、设计和制造中心,实施十大重点科技成果转化项目。进一步推进高科技专利创业园的研发、孵化和产业化基地建设。继续实施“软件人才、软件品牌、软件基地”三项工程,建设软件产业测试评估、投融资、服务交易、人才培训交流等四大中心,打造中国软件名城。实现高新技术产业销售收入1800亿元以上,占全市工业销售收入的比重达到34%;高新技术产品出口达到50亿美元;实现软件产业销售收入300亿元以上;年专利申请总量达到7300件;在宁高校、科研院所应用技术成果本地转化率达到35%。全面启动标准化战略,重点推进以企业为主体参加国际、国家标准制定,增强企业创新活力。
提升先进制造业竞争力。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引导制造业集聚发展,加快建设长三角先进制造业中心。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技术创新、体制创新为动力,促进生物医药、新材料、新型光电、文化产业等新兴产业快速发展。以十大产业链发展为抓手,狠抓有效投入,为工业经济发展积蓄后劲。推进电子信息、石油化工、汽车、钢铁等四大支柱产业的结构调整。大力发展机械装备制造业,加快关键技术攻关、重大项目推进和产业基地建设,使南京成为全国重要的机械装备制造基地。积极利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促进传统产业进一步发展。
提高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加快建设中国邮政航空速递物流集散中心、南京化工物流基地,以及南京农副产品物流配送中心。以长江下游深水航道改造为契机,推进龙潭、新生圩、滨江开发区等港口建设,引进更多国内外知名的港务、船务代理以及货运企业,做大做强物流产业,推动港口经济发展。继续推进传统服务业提档升级,加快商贸流通业现代化进程,培育4个销售规模超过100亿元的大型商贸企业集团。建设以新街口、河西商业中心为重点的22个服务业集聚区。大力发展商务、金融、创意、咨询等生产性服务业。突出加快发展信息服务业,实现销售收入增长25%以上。着力打造具有一定知名度和品牌效应的都市产业园区。争创“中国最佳旅游城市”。大力发展会展经济,办好一批有重大影响的大型展会。加强与长三角、南京都市圈城市的交通、旅游、物流、产权交易等专项合作,更好地发挥区域中心城市的集聚和辐射作用。
(二)坚持统筹城乡发展,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大力发展郊县生产力是全面总体达小康的重中之重,必须着力加大城市支持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的力度,创新支农惠农机制,更加重视郊县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衡化。
切实加快郊县经济发展。加速郊县新型工业化进程,着力开展园区提升优化工程,突出产业特色,推进园区的市场化运作。突出抓好项目建设,建立重点项目的跟踪、服务和考核机制。切实加大有效投入,增强郊县工业持续发展活力。完成“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大力发展旅游农业、现代物流等服务业。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有效开发丘陵山地资源,在高效农业规模化方面取得新进展。深入调整农业结构,重点培育设施农业。以农村综合改革为突破口,创新农业投入机制,不断增强农村经济发展的后劲。
多策并举确保农民增收。推进村级集体经济股份合作制改革,扶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250家,增强对农民增收的带动作用。稳步推进农村土地股份合作制改革试点,健全土地流转最低指导价制度和收益递增机制,增加农民土地要素收益。推进农业保险试点,提高农业生产抗风险能力。增强农民在发展农村经济中的自信心,实施农民创业工程,对从事农业种养、加工、经营达到一定规模的企业制定专门政策,建立扶持机制。制定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实名制补贴办法,设立转移培训基金,完成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5万人,培训3万人。深入实施《关于促进低收入纯农户增收的意见》,扩大政策覆盖范围,确保全市低收入纯农户的人均年收入增长1000元。
积极发展农村公共事业。以“三城九镇”建设为重点,加快形成“层次分明、布局合理、各具特色、功效互补”的郊县城镇体系。加快建设重点城镇与主城之间的快速公路网和干线公路网,积极发展城镇公共交通,促进郊县客运公交化,引导城市公交向郊县延伸。投资1.7亿元用于农村电网建设,进一步改善农村供用电环境。深入推进镇村环境整治,90%以上镇村完成垃圾收运体系建设,在“一区两县”建成3座无害化垃圾处置场,在全市建成35个垃圾中转站。充分发挥省、市、县(区)三级典型示范村的带动作用,建成一批富有地方特色的新型农村社区。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健全财政支农资金的稳定增长机制。全面启动滁河、秦淮河流域治理工程。继续实施农村道路通达工程、农村教育培训工程等“新八件实事”。推进农村文化站(室)建设,继续开展“送文化、送科技、送卫生”下乡活动。加大农村信息化投入力度,建设一批农村社区信息服务室。继续加大对经济欠发达镇的帮促力度,不断打造城乡合作发展的新平台。
(三)切实增强体制机制活力,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深化体制机制创新,坚持经济国际化方向不动摇,深入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促进改革、开放、发展的良性互动。
继续深化体制机制改革。进一步加大投融资体制改革力度。切实规范政府投资行为,确立企业投融资主体地位。加强投融资平台建设,全面提高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的投融资能力和水平。加快国有经济结构调整,健全国有资产监管、运营机制。深化市属国有企业改革,在新的起点上推动国有经济快速高效发展。积极稳妥地推进财政体制改革,不断优化支出结构,健全公共财政体系。大力推进商品市场和产权、资本、技术、人力资源等要素市场建设。积极培育经济类中介组织,健全现代市场体系。
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努力破除制约创业的思想和机制障碍,采取积极的政策,吸引一批海外留学人员回国创业,推动一批科技成果转化,引导一批优秀科技人员成为企业家。进一步拓宽准入领域,降低准入门槛,大力促进民营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加快推进民营企业自主创新,积极推进民营企业品牌发展战略。加快推动“银、企”合作,重视民营企业的海外上市,认真做好协调组织工作。整合社会服务资源,建立综合服务平台,拓宽服务领域,促进民营经济快速发展。
提升利用外资质量和效益。着力引进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污染低的加工制造业项目,促进全市产业链招商向深层次推进。优化工业利用外资方式,创新招商模式。完善现代服务业招商的支撑体系,全面落实引资规划,建立工作网络和协调机制。重点鼓励和引导外资向研发、采购、服务、营销、物流等产业环节延伸。提高基础设施和市政公用领域招商项目的成功率。创建一批国家级工业设计园区、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国际技术转移中心等品牌,提升承载功能。以重点产业集群为依托,推动各级开发区、出口加工区、保税物流中心、现代服务业集聚区、都市工业集聚区等平台的资源整合,构建相互融合、联动发展的大开放格局。
促进对外经贸持续发展。优化对外贸易结构,提高自主性高新技术产品、机电产品的出口比重,加大对出口品牌企业的扶持力度。加快优势产业出口基地建设,重点增强汽车及零配件、电子通讯、纺织服装等出口产品竞争力。提高企业自主开拓国际市场和构建全球营销体系的能力,积极融入跨国公司的全球供应和采购链。充分发挥出口加工区和保税物流园区的作用,完善出口加工区功能,延长区内产业链,推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培育“走出去”的企业群体,鼓励企业和科研院所开展境外投资、资源开发、科技合作。扩大外派劳务规模,逐步形成“以工程带劳务、以项目带劳务、以贸易带劳务”的多元化模式。
(四)以科学规划为引导,强化历史文化名城建设与管理按照“跨江发展”的战略部署,以及“一城三区”的建设进程,整体提升江南建设水平,拉开江北城市发展框架,加快建设现代化的世界历史文化名城。
有效拓展城市空间。进一步提高规划编制的前瞻性、科学性,全面开展城市总体规划修编,继续推进控制性详细规划的覆盖工作。完成浦口中心区启动片控制性详细规划。开展下关滨江地区概念规划设计和长江岸线利用详细规划。完成六合新机场及周边地区的控制性规划。启动河西南部地区建设,完善中部配套项目,开工建设滨江大道南延项目。全力推进仙林国际高教园区建设,进一步完善各项配套设施,加快由单一功能向新市区综合功能转变。继续完善提升江宁新市区综合功能,加快推进“红花—机场”地区规划建设,提升新区建设水平。
完善综合服务功能。以道路交通基础设施为重要载体,积极推进江南、江北交通“一体化”建设。着力打造南京“高速二环”,加快绕越公路东南段、宁杭高速二期、宁常、宁通及纬七路过江隧道、长江四桥等重点工程建设。开工建设铁路南站,建设宁合城际铁路。继续推进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全面开工建设地铁二号线一期、地铁一号线南延和地铁二号线东延工程。完成快速内环东线二期,开工建设纬三路快速化改造工程。进一步提高电网供电能力,在全国省会城市中率先建成500千伏双环网。坚持公交优先发展,增加公交覆盖率,开辟和优化调整一批公交线路,完善快速公交系统。完成50个农贸市场升级改造。加快中心城区立体车库和老住宅小区停车位的建设,全年新增公共机动车停车位1万个以上。
传承历史文化风貌。全面保护和整治老城环境,突出“山、水、城、林”的城市特色。推进钟山风景区和秦淮河环境综合整治,继续打造明城墙风光带。完成江东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扩建工程,完成南捕厅历史街区二期工程,基本建成江宁织造府主体工程。推进大报恩寺塔遗址公园、渡江胜利纪念馆等项目建设。精心实施城南门东、门西地区的保护与整治工作。加大以秦淮河为重点的历史文化资源整合和宣传力度,推出一批历史文化资源利用精品,改变多头管理、小规模、低水平运作的局面。
健全城市长效管理机制。加快城市管理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改革,明确执法部门管理职能,强化街道的城市管理基础地位。继续推进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建设,充分发挥市容管理队伍的优势,进一步提升城市管理效能。加强对在宁高校周边地区的环境整治。加强道路交通管理,切实提高科技水平,努力缓解城区交通拥堵现象。完成200条背街小巷整治、60个老住宅小区和800幢房屋出新。完成200万平方米“拆违”、20万平方米“拆破”任务。基本完成80%以上的“城中村”基础设施配套和环境整治任务。
(五)全面推进生态市建设,打造宜居的绿色之都坚决落实环保优先和节约优先方针,坚持经济建设和生态建设同步推进,改善环境质量,加强监督管理,加快建设东部城市绿色中心。
完善绿色生态系统。继续推进“绿色南京”建设,新增成片林10万亩。加快推进停产矿山宕口植被恢复工程。继续实施沿江地区环境综合整治,着力打造滨江风光带、幕燕风貌区、滨江湿地公园、三桥滨江生态公园。严格控制生态廊道区域内的各类建设项目,提升绕城公路绿化带建设水平,建成聚宝山等郊野公园。实施玄武湖东进工程。继续推进老城增绿工程,新增公共绿地20块。将城市绿化与城市特色塑造统一起来,充分挖掘各公园、风景区的文化内涵。
加强环境污染防治。建立严格的环境准入制度,力争全市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提高到95%以上。全面启动小化工企业强制集中和淘汰关闭专项清理行动,完成南京钛白化工公司等9家污染严重的企业搬迁改造任务。积极开展空气污染综合治理,加大机动车尾气排放控制力度,有效控制城市二次扬尘,力争全年良好以上级别天数达到310天。采取有效措施,大力推进燃煤脱硫工程。继续推进水资源综合规划,以及河流湖泊的综合整治。加快主城区污水收集管网建设,积极推进新市区、“三城九镇”污水处理厂建设,全市综合污水处理率达到80%以上。加强固体废弃物处置,建设江北垃圾焚烧电厂,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加强各类噪声源的监控与管理,扩大城镇噪声达标区范围。切实发挥环保基金的作用,促进郊县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监测、监察、应急预警能力建设。从严查处一批突出的环境污染扰民问题,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环境权益。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综合运用财税、投资、信贷、价格等手段,建立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有效机制。以高新技术开发区、扬子石化等省级循环经济试点单位为重点,推动41个市级工业循环经济试点单位建设。全面推进清洁生产审核,以及环境管理标准体系认证工作。加快推广建材节能与小区节能改造,加强废旧资源再利用,逐步建立以节约为基础的资源保障体系。从源头上减少废弃物产生,实现由污染末端治理向预防和生产全过程控制转变。积极发展循环农业,因地制宜推广各种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建设一批高效农业生态示范园区。
积极倡导生态文明。全面启动生态县(区)建设。广泛开展创建环境优美镇、生态村、绿色社区、绿色学校等活动,把保护生态环境的各项措施和任务落实到基层。创建7条餐饮污染控制示范街、20个绿色人居环境社区、6个环境优美镇和10个生态村,最大限度减少因生活带来的资源浪费、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创建4家国家级绿色市场、10个新区商业示范区。四、坚持执政为民,加快推进和谐南京建设
构建和谐南京,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推进“两个率先”,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全市人民根本利益的重要体现。
(一)进一步加快富民进程,建立和完善收入增长机制富民是政府工作的第一导向。开展投资新上项目就业评估,扩大政府购买公益性岗位的范围和提高补贴标准。妥善安排大龄就业困难人员,建立健全实名登记制度。进一步扩大小额贷款发放范围,增加发放额度,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创业场地建设,加大创业扶持力度。扩大技工教育规模,建设一批高技能人才实习培训基地。全市新增就业岗位16万个,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6万人次,其中援助困难人员就业1万人次。建立城乡一体的就业登记制度、录用备案制度,培育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就业市场和中介服务组织。健全外来务工人员工资支付的监控制度,创造条件为外来务工人员及其子女在居住、就业、权益保障等方面提供更好的服务。完善企业工资指导线制度,全面实施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加大市场价格监管力度,有效防止商品和服务价格不合理的上涨。建立和完善困难群体价格上涨补偿机制。采取有力措施,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稳定地价和房价,不断提高市民的居住水平,促进房地产业的健康发展。
(二)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增强群众的安定感和幸福感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是构建和谐南京的重要基础。积极建立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扶持农民建立个人养老金账户。进一步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逐步推行农村基本医疗保险,建立农村合作医疗调节基金,提高政府补贴标准。积极推进城乡一体、低水平、广覆盖的医疗保障体系。落实外来务工人员参加工伤保险和大病医疗保险政策。完善社会保险费征缴政策,制定非全日制用工人员参保办法。建立社会保障风险基金,强化扩面征缴,增强社会保障能力。建立定期联动调整机制,逐步提高养老金、失业金、城乡最低生活保障金等社会保障标准。进一步推进以低保为重点的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建立市区县两级低保工作专门机构和资源共享的信息数据库。认真做好失地农民的基本生活保障工作。大力倡导社会工作者和义工从事社会救助、帮扶工作。大力发展慈善事业,扩大慈善基金规模,援助更多的困难群体。提高农村“五保户”和城镇“三无”对象的集中供养率,逐步提高供养标准。重视残疾人、老龄工作。新开工建设35万平方米中低价商品房和200万平方米经济适用房。
(三)继续推进社会事业发展,切实加强文明城市建设优化公共资源配置,全面提升社会事业发展水平,形成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事业发展格局。
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围绕建设全国“教育名城”、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目标,提升素质教育水平。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深入推进课程改革。提升职业教育服务功能,大力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深化公办职业学校改革,发展民办职业教育,推动行业企业发展职业教育,形成多元化办学格局。推动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巩固和完善“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进一步拓宽贫困学生的“绿色助学通道”,确保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不因经济贫困而辍学。加大对江北地区的扶持力度,不断缩小江南江北教育差距。进一步做好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义务教育工作,扩大公办学校接收比例。
继续推进卫生改革。强化公共卫生应急保障能力,控制传染病发病率。稳步推进医疗机构药房托管试点,严格控制医药费用的不合理增长。完善惠民医院服务体系,加大对困难群众的医疗帮扶力度,努力减轻患者经济负担。推广社区首诊制及双向转诊制,引导患者合理分流。加快推进新型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推进郊区县医院和农村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加快建立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决策和调控机制,继续落实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继续推进建立以社区为中心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属地管理服务新机制。
促进文体事业蓬勃发展。充分挖掘历史文化资源,完成历史文化资源普查工作。推进堂子街“太平天国壁画艺术馆”二期以及南朝陵墓石刻保护工程。完成金陵图书馆新馆建设。注重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做好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的申报工作,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继续大力实施创新文化工程,深化文化管理体制改革,稳步推进市属文艺院团分类改革,繁荣文化艺术创作,发展文化事业。加快文化创意产业园区载体建设,集聚社会文化资本和国际文化产业资本,快速提升文化产业发展规模。加快六合、浦口及高淳、溧水体育设施建设,完善全市体育设施均衡发展的基本框架。
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牢固树立“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塑造积极向上的城市精神。大力弘扬“创业、创新、创优”精神,使城市始终充满活力、富有朝气。大力宣传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推进“和谐家园”工程建设,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深入开展法制教育、国防教育、科普教育。努力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推动理论创新。
(四)强化民主与法制建设,不断提高依法治市水平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切实加强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巩固和发展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
推进民主法制建设。加快推进“法治南京”建设,以实施《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监督法》为契机,坚决贯彻人大及其常委会决议和决定,认真履行法律规定的各项义务,自觉接受人大常委会的法律监督与工作监督。对人大常委会在审议专项工作报告、执法检查和审查规范性文件中提出的意见和建议,认真落实整改,不断提高依法行政水平。积极支持政协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职能,建立健全向政协通报工作和对口联系制度。切实做好人大代表议案、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办理工作。主动听取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及各人民团体的意见和建议,不断改进政府工作。推动“五五”普法规划的全面实施,建立法制宣传教育效果评估考核机制,保持我市普法工作的特色和在全国的领先地位。做好法律援助工作,扩大援助覆盖面,努力维护困难群众的合法权益。
进一步扩大基层民主。制定“和谐社区”建设评估标准,开展“和谐社区”创建示范活动。推动社区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全面形成“一居一站”的工作模式。开展第八届农村村委会换届选举,完成农村社区建设试点。积极开展村民自治示范街镇创建,规范村务公开的工作流程。加快社区信息化建设步伐,不断增强社区的服务功能。深化企业厂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全面开展和谐劳动关系企业的创建活动。
推进“平安南京”建设。进一步推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提高防范和打击犯罪的水平。有效防范和依法打击金融诈骗、商业贿赂等经济犯罪活动,切实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维护全市经济安全。依法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保障市民饮食用药安全。健全公共突发事件联动处置工作机制。强化基层和基础建设,大力推进科技强警,提高公安信息化建设水平。加强城乡社区警务室建设。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和消防工作,扎实抓好重点行业和领域专项治理,努力消除各类事故隐患。进一步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和司法调解相互衔接配合的“大调解”工作体系,健全社会矛盾排查调处机制。健全信访工作责任制,集中力量解决一批重点难点信访问题,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重视民族宗教和侨务工作。广泛开展国防教育,加强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加强人防设施的建设和管理。力争实现全国双拥模范城“六连冠”的目标。
(五)进一步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切实提高行政效能面对繁重而紧迫的经济社会发展任务,只有加快推进政府自身建设和管理创新,才能适应发展市场经济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
努力提高公共服务水平。继续强化服务型政府建设,增强大局意识,正确认识和处理全局利益与局部利益,确保政令畅通。健全科学民主决策机制,进一步完善重大事项集体决策、专家咨询、社会公示与听证、决策评估制度,以及决策失误追究制度,提高决策水平。健全政府系统内部责任管理体系,建立重点部门、重点工作和重大决策的考核机制,强化职能部门责任制。建立和完善政府部门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切实加强行政执行力和公信力建设。
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继续推进政府机构改革,实现职能、机构、编制的科学化和法定化。进一步理顺市、区两级政府的职责权限,实现社会管理重心下移。合理调整城管、工商、劳动等执法部门内部人员结构,减少管理层次,提高一线执法人员比例。充分发挥城乡社区自治组织和各类民间组织在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完善社会管理方式,健全监督管理机制,着力解决教育、社会保障、公共卫生、安全生产和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全面构建权力阳光运行机制,加快电子政务建设,推动跨部门网上联合审批,实现全部行政执法事项上网运行。
积极推进依法行政工作。全面落实依法行政“三年行动计划”。深入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建立行政执法绩效评估制度。加大行政综合执法改革力度,进一步明确行政执法权限,减少执法层级,规范执法程序。健全政府立法工作的公众参与机制,探索建立重大立法项目评估制度。继续实施依法行政工作报告和考核制度,拓宽行政复议渠道。重视法制队伍建设。
切实加强政风建设。全面贯彻《公务员法》,加强公务员的理想和信念教育,树立诚信意识、廉洁意识、服务意识、效率意识。坚持不懈地推进思想解放,大力提倡求真务实、艰苦奋斗的作风,坚决反对和制止形式主义、铺张浪费,牢固树立执政为民的良好形象。坚持为发展服务、为基层服务、为群众服务,深入推进机关作风建设,努力构建机关作风建设长效机制。加强学习型机关建设,引导公务员善于学习、勤于思考,正确把握新形势下经济社会工作的特点和规律,不断提高行政能力。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努力形成适应时代要求的选人用人机制。继续抓好党风廉政建设,全面落实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各项规定,坚持标本兼治、惩防并举,加强行政监察、财政监管和审计监督,不断强化制度建设,坚决治理损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加大从源头上预防腐败的力度,确保权力不被滥用。
各位代表,全面小康、共享和谐,是全市人民的共同理想和心愿。让我们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开拓进取,乘势而上,努力开启南京历史上又一个黄金发展时期,谱写现代化人文绿都建设的辉煌篇章,以又好又快发展的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七大的胜利召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