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1月22日电据商务部网站消息,为切实加强农村食品安全工作,为广大农村居民创造良好的消费环境,商务部联合中宣部、科技部等12部门开展了“三绿工程下乡”活动。在专项整治中共收缴不合格食品18.97万公斤,罚没金额169.34万元。
这项活动得到了全国各地的积极响应,各地精心组织,积极采取多种方式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宣传活动,集中开展了清仓查库、专项执法检查等农村市场专项整治工作,进一步清除了农产品流通壁垒、疏通了农产品流通渠道。
一个多月以来,各地累计发放宣传资料25万余份,向农民赠送食品安全科普书籍8.7万册,接待群众咨询2.2万人次,农民食品安全消费意识有了显著增强。浙江、吉林、天津、青岛、南京等地加大生猪定点屠宰、农资打假、酒类流通管理和调味品市场整治工作力度,在专项整治中共出动执法、检查人员16.84万人次,清查企业44.37万户,收缴不合格食品18.97万公斤,罚没金额169.34万元,依法取缔无证生产、经营企业5947个,查处案件2819起,为广大农民创建了放心购物、安全消费的市场环境。上海市建立农副产品采购基地,实现产销对接,密切了产销合作关系。吉林省加强绿色通道建设,疏通了农产品进城渠道,带动了优质农产品上市。
最近,商务部对农村食品市场安全状况进行了调查,总体来看,众多农村居民也开始关注食品安全,食品经营设施设备有了很大改善,农村食品安全状况有了较大的改进。具体有如下特点:
一是农村居民食品安全消费意识增强。据对消费者的问卷调查,84.7%的农村消费者在购买食品时考虑食品安全问题,比上年提高了10.3个百分点;选择“价格便宜”为购买理由的农村消费者比例为36.4%,比上年下降了7.3个百分点;85%的农村消费者给当前食品安全状况打了及格以上分数,81.8%的农村消费者对目前政府食品安全监管工作表示基本满意。
二是农村食品经营设施设备有所改善。对农村市场的调查结果显示,有厅棚的市场占市场总数的84.0%,比上年增加4.2个百分点;保鲜冷藏设备配备比例比上年增加了5个百分点,达48.7%;有的市场开始配备卫生消毒设施,每个市场平均拥有分类垃圾桶4.8个,公共卫生间1.6个。
三是市场食品安全管理有所加强。据调查,有76.9%的市场按商品种类分区销售,比上年增加了3.1个百分点;有62.1%的被调查市场表示会对过期食品进行销毁处理,比上年增加了27个百分点;对过期食品实行降价处理的市场比上年减少了4.8个百分点,为14.4%;包装食品标签规范性提高,有86.8%的被调查市场的包装食品标明保质期,比上年增加了10.6个百分点。
调查结果也表明,农村市场食品安全也存在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如散装食品比较多,有超过50%的农村市场经营散装豆制品、散装干果、散装糕点、散装熟食,有超过30%的市场销售散装酒、散装酱油、散装醋;供货渠道不清楚,“三无”产品在一些偏远地区还有一定市场;部分市场没有配备速测仪、陈列冷柜和保鲜设施等。
(责任编辑:赵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