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新华社上海1月23日电近日,一种每瓶价格仅为3元多的5%碳酸氢钠注射液又出现在上海临床医生的处方单上,成为上海开启“绿色通道”后重归市场的第一种廉价经典药。
一边是患者为看病贵、吃药难而怨声载道;另一边,许多疗效好、价格低的“廉价老药”生存却举步维艰,甚至被迫停产。
“廉价老药”大量消失
“5%碳酸氢钠注射液是酸性中毒和透析病人的常用药,肾内科等科室的用量比较大。”上海瑞金医院药剂科主任蔡卫民告诉记者,250毫升装的5%碳酸氢钠注射液,每瓶价格约为3元。
受制作工艺、价格等因素制约,这种被蔡卫民形容为“比一瓶果汁饮料还便宜”的常用药,一度从市场上销声匿迹。该院不得不紧急搜集10毫升一支的制剂替代使用,但病人的费用因此大大增加。
近年来,被迫停产的“廉价老药”还有一大批。全国人大代表樊水玉在调研中发现,原本用于治疗创伤和鼻炎等疾病、价格低廉的糜蛋白酶注射液悄然消失了。根据我国相关规定,这种药品的价格曾降到0.87元/支,而随着技术改造和原料成本上涨,仅一个外包装就要0.6元。由于生产成本与销售价格严重倒挂,厂家只能放弃生产。
此外,治疗白血病的关键药物“环磷酰胺”、应对心脏缺氧发作的“心得安”针剂、用于癫痫发作的苯妥因钠、治疗静脉曲张的鱼肝油酸钠注射液等,也都出现过供应捉襟见肘,甚至停产断档的现象。
尽管在临床使用了十几年、几十年,久经考验,但“廉价老药”正在不断减少,取而代之的往往是价格不菲的“新药”,病人们对此抱怨不断。
政府开辟“绿色通道”
为了让那些深受患者欢迎的“廉价老药”起死回生、重返临床,上海药监、卫生、物价、财政等9个部门和机构共同合作,建立了一种被称为“临床紧缺药品生产供应协调”的工作制度。
其中,卫生部门负责定期收集医疗机构的临床紧缺药品信息,经过汇总、确认后,产业主管部门根据这些信息,协调相关药品企业组织生产、采购;对于一些成本与价格严重倒挂的“廉价老药”,物价部门将酌情予以调价解决;此外,医保部门还将对部分“廉价老药”试行医保购买。
“比如,根据生产成本、市场需求及外省市价格水平、批零差价等因素,上海已经确定了注射用糜蛋白酶的临时供应价,即3.3元/支,替代原先每支不到1元的中标价格。”上海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有关负责人表示,今后,药品生产企业生产类似的“廉价老药”,只要符合条件,都能享受适当调价的政策。
据悉,继5%碳酸氢钠注射液通过政府开辟的“绿色通道”重归市场后,SMZ注射液、碳酸锂片等药品也正在进行临床紧缺性评估。
呼唤“廉价老药”的常青机制
“250毫升装5%碳酸氢钠注射液好不容易回来了,但没多久,供应好像又出现了紧张。”上海瑞金医院药剂科主任蔡卫民说:“现在医院药库里存货很少,我们当‘宝贝’一样轻易不拿出来使用。”
与这家医院一样,上海开心人大药房也正在为寻找、采购“廉价老药”而发愁。2006年12月,开心人大药房开出专柜,重新销售40多种传统老药,其中包括每瓶1.2元的100片装“扑尔敏”、每瓶3.2元的1000片装“苏打片”、每瓶1.6元的100片装“多酶片”等。
“这些‘廉价老药’上市半个月,就卖出了30多万盒。”开心人大药房负责人喻梦青说:“由于利润太低,生产‘廉价老药’的厂家越来越少。
上海市流通经济研究所所长汪亮坦言,如果不从“根子上”解决问题,“廉价老药”的前景依旧堪忧。“目前,我国药品流通的主渠道仍然是医院。如果在医院的总收入中,药品收入依旧占据着主要份额,药品进医院都有可观的‘加成率’。那么,谁会愿意开那些利润极低、甚至没有利润的‘廉价老药’呢?”
一位参与“临床紧缺药品生产供应协调”的工作人员也表示,政府可以为“廉价老药”开辟“绿色通道”,但医院用不用、医生开不开“廉价老药”,他们无法左右。
这种担忧在实践中也得到了印证。同样被视作“廉价老药”的鱼肝油酸钠注射液主要用于治疗静脉曲张,但由于许多年轻医护人员不掌握相应的注射技术,静脉曲张病人往往被直接建议做手术,费用动辄数千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