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宫公关女将经常碰壁
■本报特约记者 郭敏 1月17日,美国主管公共外交和公共事务的女性副国务卿休斯,带着美国首位“公共外交大使”、华裔花样滑冰明星关颖珊抵达北京,对中国进行为期一周的访问。休斯近年来为改善美国的国际形象而奔忙。
最近几天,为改善中国人对美国的看法,美国主管公共外交和公共事务的女性副国务卿休斯,正带着华裔花样滑冰明星关颖珊在中国访问。
2005年10月,休斯正式接任负责公共外交的副国务卿一职,她上任后的第一项任务,便是改善美国在阿拉伯世界的形象。
身为女人的休斯,深谙以柔克刚、以退为进的道理。然而,她的“柔性公关战术”,也经常有失手的时候。一次在沙特访问,休斯特别选择了大学里的500名女学生和女教师作为演讲对象。为了拉近和听众的距离,休斯先称自己也是一位母亲,然后直入主题,表示希望沙特妇女像她一样,能“全面参与社会活动”。
然而,一名与会者突然起立抗议说:“大家都觉得阿拉伯妇女不快乐,但其实我们很快乐。”她的话赢来满堂喝彩。而休斯却不紧不慢地反击道:“从某种程度上讲,我们美国开始更好地理解伊斯兰,但令人失望的是,一些穆斯林领导人却在对‘9-11’事件的指责上一言不发。”
曾和扎卡维“抢风头”
休斯的另一次碰壁经历发生在土耳其,当时,一个年轻的土耳其男人突然问休斯:“自由女神像为什么仍然面朝外?”言下之意,美国还想着要入侵他国?听闻此言,休斯马上以警告的口气说,美国从来没指望那些反对美国2003年入侵伊拉克的人马上改变主意,但是她相信历史将证实,美国的决定是“更有远见的”。
美国《公共外交观察》的一位记者曾经写道:“休斯在白宫工作和两度帮布什竞选的时候,几乎很少出现在镜头前;而当她成为主管公共外交和公共事务的副国务卿后,却经常与那些所谓的阿拉伯媒体的‘宣传’正面交锋。”
休斯是记者出身,所以准备发言稿时,她总会事先从调查问卷中,总结出可能面临的涉及美国荣誉和外交决策的难题。比如,美国驻外领事总是守在领事馆里不出来,给当地媒体一种“美国壁垒”的印象,于是休斯马上承诺,会积极要求国务院改变政策,让大使们优先接受地方媒体的采访。
休斯还建议美国官员多和中东的“喉舌”半岛电视台打交道,“我本人就曾接受过半岛电视台的采访。结果,当‘圣战’组织领导人扎卡维于2006年5月公布一个录像时,半岛电视台就不再只是三天反复播放他的录像。”
休斯曾说过,“政策应该配合公共外交”。所以她提到,尽管哈马斯上台当政,外国切断了对巴勒斯坦当局的官方外援,但是美国政府仍决定给巴勒斯坦供应食物和药品。
休斯还总是说,布什是个多么亲切随和的人,她的工作得到了布什总统多么大的支持。事实上,休斯和布什私下里就是好朋友,布什经常邀请休斯和他的家人一起度假。
美公共外交治标不治本
休斯曾说,美国的公共外交分为两个时期,分别是冷战时期和目前的“9-11”后时期。冷战时期,公共外交作为遏制战略的重要法宝应运而生,“那个时候,我们总是向那些大的社会团体传递信息,而且他们非常渴望听我们说”。但“9-11”后,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我们处在一个拥挤的交流环境里,我们必须和别人竞争,争取他国人民的注意力。”
为了更有效地改善美国的国际形象和反恐宣传,“9-11”后,美国国务院成立了公共关系办公室,白宫随后成立了一个“联合信息中心”。2002年,美国政府又成立了全球交流办公室,并将原来的“联合信息中心”并入该机构。
近期,美国又开始转向利用民间外交资源,设立公共外交大使。关颖珊就是美国首位“公共外交大使”。分析人士认为,关颖珊的任命显示了美国公共外交的另一个转型方向,那就是加强对亚洲国家的宣传。
但分析人士指出,休斯的努力并没有成功地改善美国的国际形象。布什政府把公共外交当成救急灵丹,以为派个知己到世界转个圈,就能灭掉他国的火气。在美国外交的侵略性和双重标准不改观的情况下,公共外交也不可能彻底治愈顽疾。
新闻背景 美国公共外交有4种策略
美国的公共外交源于二战后,当时的艾森豪威尔政府创建了美国新闻署,主管美国公共事务和对外宣传项目。公共外交这一术语真正被美国政府使用,是在冷战时期。那时,美国国务院将公共外交定位为:由政府发起交流项目,利用电台等传播手段,提高美国在国外公众中的形象和影响力。
据休斯描述,美国公共外交的策略包括四个“E”,即接触(engage)、交流(exchange)、教育(education)和授予权力(empower)。其中,“接触”要求美国公共外交对互联网、卫星电视和即时通讯时代中出现的虚假信息给予迅速反应。“交流”是让更多的美国人去国外学习和旅游,并请更多人来美国访问。
“教育”是让美国人掌握更多语言,以便更好地了解其他国家的文化。“授予权力”则专门针对阿拉伯世界的妇女,让她们积极地参与社会活动。
(责任编辑:关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