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象:考研点逮住30名“作弊客”
刚刚结束的2007年考研中,上海不少高校考点上使用的“作弊克”大展身手,当场“逮”了30名利用无线耳机作弊的考生。但是,“作弊团队”并没有因此要收手,而是声称将在作弊工具中“提高技术含量”。
而在考研结束后,不少知名论坛考试版面上纷纷出现了“抱怨帖”,称考场纪律太严格,作弊无从下手。但随即就马上有人跟进“安慰”,“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大家放心”的字眼频频出现。
记者22日假借上海某高校学生名义,联系了几个“作弊团队”,但大多数对“作弊克”的出现不以为然。
天涯论坛上一个“作弊团队”成员告诉记者,到现在还没有收到“客户被抓”的“反馈”。而另外一个自称王先生的人则表示,“我们不会因为这个‘作弊克’出来就不做的,不就是个‘技术升级’的问题嘛”。他告诉记者,公司里有的是技术高手,针对这个“作弊克”再做一个“‘作弊克’克”,是很简单的事。
沪上某高校相关部门的老师坦言,反作弊设备都是针对原有的作弊工具设置的,一旦后者有“升级版”,马上作出应对是不小的挑战。
对策:应从源头上防止作弊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尽管教育部颁发的18号令,对参加国家考试的作弊考生进行重罚,所有考试科目成绩为零,计入考生诚信档案,考生名单上报教育部备案。全国治理作弊力度不断加大,但总有考生铤而走险。有关人士对此提出了多种对应举措,希望能从源头上防止考生作弊。对于考试作弊手段越来越隐蔽的现象,不少教育界人士表示,加强诚信教育,健全诚信联网系统是关键所在。
举措一:教育部网站公布作弊考生名单及身份证号
作弊考生一旦被查获,由各地考试院将名单上报教育部后,在教育部网站公布。有些考生心存侥幸,很多用人单位不查应聘者档案,但如果公布考生名单和身份证号,用人单位就可直接查寻对照。
举措二:大学生个人信用与社会信用体系对接
现在考研考生在报名时都签署诚信协议,由电子信息系统统一管理。如果这套大学生个人信用系统能与社会信用体系对接,学生一旦作弊,计入档案,今后找工作、申请银行贷款、出国等走上社会的一切活动都会受影响。而现在由于我国未建立这样的体系,很多考生认为被银行、用人单位发现的机会太小,也就是说“违规成本”非常低,才敢于铤而走险。
考研“作弊团队”操作流程
环节一:进场拿题(开考后30分钟—1小时)
“我们每年会安排一些人去报名考研,全部都是报两门公共课,英语和政治,考试当天和其他考生一起进场”,北京一位自称“老江湖”的“作弊团队”头目告诉记者,因为各个“作弊团队”的能力有高低,拿题的手法也有所不同。有的是进场后用微型摄像头将试卷拍摄下来发送出去,也有通过高分辨率的话筒,以最小的声音将考题传送出去。此外还有“卧底特工”提前退场,将考题抄下,带出考场,但通过这种方式答案出炉要慢得多。
环节二:场外做题 (需要30分钟—40分钟)
一位自称是国内某名牌大学学生的“作弊团队”成员告诉记者,自己的“做题团队”有近30人,一拿到题目,大家就立刻分工,各自答题,并迅速汇总到“统筹人”手里;一般做题的地点离考场不会太远,但十分隐蔽,大都租用普通的民居,而且每年都要换地方。
环节三:答案传送(需要20分钟—30分钟)
各个“作弊团队”传送答案的方式不尽相同,有的通过网络,有的通过电台,有的通过手机,但“终端”都是隐藏于考生耳朵里的无线微型耳机。而耳机也分为两种,接听电台或者与手机相连接。
有的“作弊团队”则将答案直接通过个人电台播放,将其传送到考生的耳机里。“电台就是自己在电脑上装一个软件,再接一个发射设备”,他们表示,频率可以随时调整,并不担心被查封。
环节四:付款交易
记者发现,考题的“价码”除了与送达时间、拿到题目的难易程度有关,考前支付和考后支付的差别也很大。“四级考题一套600块,六级考题800块,考研每科1500块,为什么贵这么多?因为题目多,还难做!”而不少“作弊团队”告诉记者,自己做的都是公共科目考试的“生意”,专业课考试各个学校自己出题目,“弄起来太麻烦”,而且考研难度最大的还是在英语和政治。
北京的“老江湖”告诉记者,如果考后付款,得增加到每科3000块,“还必须是在校生,而且至少须联系你北京的同学出面担保,把你身份证和学生证原件先交过来,本人还要再签订一份合作声明。”
“其实把身份证、学生证押上,就是防止买题人不付款,到时就把他的资料贴到网站上,让他‘出名’,或者直接写个匿名信到学校去。”
据新闻晨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