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8日是“世界防治麻风病日”。1月17日,记者陪同国际麻风协会会员、江苏麻风防治协会常务理事任宪武走进了宝应县的麻风病康复村,这里居住着52名麻风病康复者。由于麻风病的后遗症,他们大多肢体残疾。虽然住在麻风村很孤独也很艰苦,但这些村民之间互相照顾,生活很融洽。
| |
现在麻风村共有52人,最大的80岁,最小的58岁,其中男的39人,女的13人。”说起麻风村,宝应县皮肤病研究所的丁春华所长说。
麻风村的52名康复者中,几乎全部是有残疾的。“他们之间相处得很融洽,有的人双目失明,其他身体好点的村民就照顾他,每天烧饭给他吃,比亲人还亲。”丁春华说。
村民们没事就聚集在村委会看电视
麻风村离县城大约15公里,设立在运河边上。“到了,前面几排老房子就是了。以前这个麻风村规模是很大的,有专门的水厂,还有专门的医院,但随着麻风村康复者的减少,现在一些房子已经被拆除了。你别看现在这些房子是又矮又破,但当时麻风村建起来时,这些房子可是周围最好的建筑,麻风村是周围第一个通电的村。”丁春华所长介绍。
村长徐光金今年68岁了,在麻风村已经生活了30多年。“我只是眼睛和手有残疾。”由于需要到处走动为村民服务,徐光金也成了村里唯一有摩托车的人。村委会就设在徐光金的家里。
“我记得我刚来时,出去买菜人家一听说我们是麻风村的,就赶我们走。现在,附近的村民也知道我们是康复者,不传染的,也就和我们互相走动了。现在,我们有的村民也经常到附近村民家串门,而附近村民也经常来麻风村溜达。”
徐光金说,村民们每天早上睡到10点起床,然后吃饭。喜欢打牌打麻将的村民就聚集在一起玩,其他村民就到村委会看电视。“我们这些年的生活方式基本也就是这样。”
“我们这些人全部有后遗症,这需要治疗。所以医疗费很大,政府给的钱除了吃饭几乎也没有什么剩余。
“要不是他们照顾,我早就不在人世了”
今年78岁的张老汉不但双目失明,而且在10年前还瘫痪在床,平时的生活起居就成了最大困难。记者走进张老汉的家时,张老汉正躺在床上吃饭,而边上一位和张老汉岁数差不多的老汉端着饭碗在和他说话。
“这个是老孙,他手残疾,没有一根手指的。他住在老张隔壁。由于老张没有办法烧饭,老孙就每天起来把饭烧好后端给老张,和老张一起吃饭。十多年了,他一天也没有间断过。”徐光金这样介绍说。
在一户村民家,4名有残疾的村民正在打麻将,而边上一位老大妈正在为他们倒茶。“大妈,您也是生了麻风病住进来的吗?”“你看,我哪里有残疾啊?我没有麻风病,我是陪老头子住进来的,我们在这里已经住了25年了。”
老太说,25年前老伴的病虽然治好了。“但我从医院把他接回来后,家里的孩子容不下他。”不但村民不去他家了,自家的孩子也躲着他,儿媳妇甚至闹离婚。在这样的情况下,她就陪老伴来到了麻风村。
一人生病,惊动全村村民
负责给麻风村村民看病的村医杨林告诉记者,在1个月前,他正在上夜班。突然有人敲门。“我开门一看,发现是麻风村的村民胡老汉,3名村民把他抬了进来。就在我给老胡治疗过程中,陆续有村民过来看老胡。最后我发现,我们医院围满了村民。我看了一下,除了瘫痪或者失明的没有来外,几乎所有的村民都来了。”杨林介绍说。
政协委员建议
帮麻风村铺水泥路
“麻风村”也引起了政协委员们的关心。省政协社会法制委员会经过调查,专门向大会提交了《关于帮助解决麻风村道路改造经费困难的建议》。建议中提到,麻风病休养人员日常主要靠双拐或轮椅行走,但是病区路况不好,出行十分艰难。由于经费困难,麻风村还没有与山阳镇的其他村公路相贯通。为此,他们建议让麻风村与山阳镇的村村路贯通,并提出了具体的方案,即从杨河村卫生室到麻风村铺设一条2500米的水泥路,造价约为65万元,建议省有关部门帮助解决。
十一五规划
提高麻风村质量
按照我省制定的“十一五”麻风病防治规划,到2010年,全省所有县(市、区)的麻风病年患病率保持在1/10万以下;新发现麻风病人中的Ⅱ级畸残率控制在20%以内;对新发和复发的麻风病人,使用国家统一的治疗方案免费提供联合化疗药物,给予及时、全程、规则的治疗。
此外,通过部分麻风院(村)的改造建设提高麻风院(村)残老病人的医疗、生活和康复质量,我省将力争在未来五年内让2000名麻风残疾人享受到康复服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