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观点
<标题2>=
<正文>=
《金融时报》 (1月23日)
中国外汇储备投资多元化
中国将会对外汇储备采取多元化的战略投资措施。到目前为止,尽管中国没有明确表示新的外汇储备管理会采取哪些具体措施,但在基本方向上却已经非常清楚。
温家宝总理也表示,中国应该改进对外汇储备的管理方法,探寻出更多的投资路径。目前,中国的外汇储备由国家外汇管理局负责。为了配合新的多元化投资战略,中国可能将会成立一个近似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的机构,通过这个新机构来管理和运作部分外储资产。
中国当前的外汇储备早已位居全球首位,并且在今年伊始就已经达到了10660亿美元。如果中国继续保持每年巨额的贸易顺差,人民币的汇率稳定在现在的水平上,四年之后中国的外汇储备还将翻倍。
《时代》 (1月29日)
世界经济告别“美国时代”
经济学家、银行家和政府官员从来没有停止过有关世界经济在多大程度上依赖于美国的争论。
全球GDP中有28%来自美国,世界经济过去六年的增长中美国占到了五分之一。由此,人们不禁会问:如果美国经济停止增长,其他的国家能否填补上它留下的空缺?近来美国经济的下滑状态令这个问题变得更为重要。
不过,至少到目前为止,世界经济完全能够承受住美国经济的暂时疲软。过去几年的大量事实证明,世界经济并没有受到太大影响,有些地区的表现甚至还好过以往。以前是美国经济支撑着世界,但是现在美国的绝对影响力已经一去不返。
尽管并不是每个人都有这样乐观的看法,但事实胜于雄辩。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已经把2007年的世界GDP增长率从4.7%提高至了4.9%。亚洲国家在中国每年近10%的GDP增长率的引领下,一直表现不错。日本经济在经历了几年的低谷后也终于开始复苏。与此同时,欧洲也同十年之久经济衰退说再见。
没有美国的世界经济没有乱套。全球化已经改变了世界经济的格局。商品和资本的自由流通加深了各国的联系,同时,也分散了单个国家对经济的影响力。
不过,即使是最乐观的人也不得不承认,如果美国经济跌到低谷,同其联系紧密的墨西哥和加拿大的经济无疑将深受打击,世界其他地区也将感受到余震。
《新闻周刊》 (1月29日)
新加坡的全球化困局
新加坡经常因为其对全球化的大力支持而受到赞扬。在过去十年里,这座城市国家毫不吝啬地向外国资本和人才敞开大门,降低企业纳税额,鼓励战略性的行业发展,并且还同多数国家达成了自由贸易的协定。
这些努力的成果显而易见。在过去三年里,新加坡的平均经济增长率为7.6%,这对于一个工业化国家来说,实为一个惊人的数字。此外,新加坡的就业率更是令每个欧洲国家羡慕不已。
不过,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为了适应全球化竞争的需要,新加坡政府想尽一切办法减少商业成本。这就意味着大幅削减劳动力价格,降低工人工资。根据官方数据的统计,在过去五年里,新加坡最富有的10%的人口每年收入增加2.3%,而最贫困的10%的人口每年收入下降4.3%。最新的数据表明,新加坡的普通居民并没能享受到全球化的福利,而最贫困的30%居民甚至比五年前过得更糟。
新加坡不是唯一一个面临这个问题的国家。工资水平下降可以说是当代发达国家的常态。令人不解的只是,即便是新加坡这样一个讲究政府透明化的国家,也不能阻止经济全球化的部分成果流进个别富商和跨国公司的腰包里。
《纽约时报》 (1月23日)
美欧贸易谈判继续
几天之后的达沃斯全球经济论坛将云集20多个国家的贸易部长,而美国和欧盟则希望赶在部长们见面之前就陷入僵局的全球贸易谈判提前达成共识。
欧盟贸易专员曼德尔森(Peter Mandelson)认为,只要不是完全单方面的协定以及不产生其他利益冲突,欧盟和美国应该能够得到各自满意的答案。
美国和欧盟试图在农业补贴和关税削减方面达成协议,而这两项内容正是导致全球贸易谈判陷入僵局的重要因素。
欧盟希望美国修改其对农业补贴的限制,将其上限标准定为225亿美元。布什政府的表态则是,如果欧盟能够进一步降低其进口门槛,这项提议才有可能被接受。
对此,欧盟已经表示将做出部分妥协,会把对外国农产品的关税平均降低54%。但是,美国官员称,只有当关税下降幅度超过54%时,美国才会考虑降低农产品补贴。
美国贸易谈判代表苏珊·施瓦布(Susan C. Schwab)把这次美国和欧盟的谈判称为是“预防性”的谈判。双方的目的都是为了试探对方的意图,都想知道如果要对方妥协,自己需要做出什么样的让步。如果美国和欧盟对这次的“私下谈判”感到满意,它们随后将会把其他国家也拉进协议中来,尤其是印度和巴西。
(责任编辑:rongzhou)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