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一篇《王晓玲与小纸条的故事》引起代表共鸣
本报记者 王普 崔朝阳 王雷 许琛
“我们可以少建几座大厦,少建几个标志性建筑,省下的钱要拿来解决群众最关心的问题”。昨天本报刊登的《王晓玲与小纸条的故事》,其中王副市长的一席话,引起市人大代表们的共鸣。
| |
昨天下午,市人大代表、广州越秀区侨商会会长雷建威在分组讨论会上翻着手中的《广州市2007年重点建设项目计划》说:“我们从这里看一看有没有‘形象工程’。比如广州新电视塔,它根本没有电视发射信号功能,完全是标志性建筑。建这座新电视塔预算是多少?22个亿啊!如果建新电视塔资金能在整个预算中减少点,打个九折,就省了两个亿,打个八折,就省了四个亿。省下的钱就可以解决群众最关心的问题。”
一位市人大代表插话:“你看广州歌剧院两年前预算是八个亿,当时为了这个八个亿,报纸就‘吵’起来了。现在预算是多少?13.8亿!我认为,这新歌剧院是形象工程!”
雷建威继续说:“看这个,广州市残疾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2002年至2008年这七年时间之间总投资才2.8亿元。我们不是要将这些形象工程砍下来,这些建筑项目在建设之前已经过论证的。我们只是想说,多点对弱势群体的关爱,政府应该将这块放到更重要位置。”
市人大代表、广州穗明工程总承包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丁愚深有同感:我也不是反对建设标志性建筑,只是认为应该让资金支配比例更加合理,你不能把钱都用在未来,眼前的弱势群体怎么办呢?
冼伟雄说,弱势群体中有一部分退休人员已是60多岁的人了,如果新一届政府社会福利投入非常小,等到下一届政府再加大投入,到时,老人们可能已离开人世,享受不到发展成果。
(夏天/编制)
try showAd(3,0,1); catch(e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