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5日,首次以国家统计局局长身份在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亮相的谢伏瞻,用全面的统计数据进一步描述了去年国民经济“经济效益较好、增长速度较快、价格涨幅较低、群众受惠较多”的格局。
稳定·效益·实惠
10.4%、11.5%、10.6%、10.4%,如果把2006年四个季度的GDP增长率画一个曲线,可以看到,这条曲线在二季度向上一拱后又回复平稳,它非常形象地代表着国民经济的整体走势:高位实现稳定增长,间或出现“过热”苗头。
| |
2006年中国经济最令人羡慕之处,用国家发改委主任马凯的话形容是:“实现了高增长与低通胀的最理想搭配”。讲速度:全年实现10.7%的增长,保持了近年10%以上增长的势头。讲稳定:整个经济运行避免了由偏快向过热转变,又没有出现大的回落。讲效益:财政增收比较多,企业利润增长达到31%。讲实惠:城乡居民收入增长都达到了10%以上,特别是农民收入增速加快了1.2个百分点。
在2006年,中国结束了持续了2600年的种田交税历史,仅此一项就使农民减轻了1000亿元以上的负担。经济的快速发展继续为大量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提供了机会和可能,2006年农民的人均工资性收入比上年增加了200元,已经达到了1375元,增长速度是17%;农民的农业收入增加了53元,增长3.6%;农民家庭经营二、三产业的收入增加35元,增长了9.3%;转移性收入也继续保持快速的增长,财政对农民的种粮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等等,使全年人均转移收入达到了181元,人均增加了33元。
“十一五”规划的好开局得益于党中央、国务院近年来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特别是2006年在把紧土地信贷两道闸门的同时,又针对房地产市场、产能过剩行业等采取了一系列调控政策措施,使得国民经济运行避免了从偏快向过热的转变,不仅实现了速度和效益的同步增长,而且经济结构进一步改善,经济运行当中的一些突出矛盾和突出问题有所缓解。
2006年固定资产投资增幅从上半年的29.8%回落到全年的24%,投资结构得到改善,一些产能过剩行业的投资得到抑制,如纺织业、煤炭等一些行业投资的增速在回落。在工业方面,高技术产业较快增长,增幅远远高出工业的平均水平。钢铁、煤炭、电解铝、水泥等行业的淘汰落后产能工作进展加快,电解铝、水泥等行业出现了脱胎换骨的变化。在货币信贷方面,增长速度在高位趋稳,广义货币的增速逐级回落,全年稳定在16.9%,人民币贷款的增速也有所控制,月均新增贷款由上半年的3579亿元,回落到四季度的1476亿元。
粮价·顺差·节能
由于关系到民生问题,价格的走向始终是人们关注的热点。所以,出现在去年年末的粮食价格上涨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人们不理解为何粮食连续三年丰收,而粮价反而上涨。
尽管去年四季度粮食价格一度较快上涨,但全年粮价上涨幅度2.7%并不算高。谢伏瞻从总量与结构、国内与国际两个角度对粮价上涨进行了分析。从总量的角度来看,虽然实现了三年的连续增产,但这是在2003年粮食产量落到低谷的基础上的恢复性增长,而粮食总的供求关系仍处在紧平衡的状态,并未出现供大于求的格局。在结构方面,我国部分粮食产品的供给存在比较大的缺口,加上流通环节衔接不畅,单个产品价格的上涨,传导和影响了其他产品的价格上涨,带动了粮价的上涨。从国际市场情况看,去年世界粮食产量减产1.6%,而粮食的需求增加了1%。这种总体格局的变化引发了小麦、玉米期货价格的大幅度上升,到11月份的时候,芝加哥期货市场的小麦期货价格已经涨了30%,玉米涨了52%,稻谷涨了16%,也带动引发了我国进口粮价的上涨。
贸易顺差是去年经济生活的又一个热点问题。根据刚刚公布的数据,全年顺差达到了1775亿美元,比上年增加了755亿美元,年末国家的外汇储备已突破万亿大关,达到10663亿美元。这进一步加剧了外汇占款过多、流动性过剩的矛盾,增大了贸易摩擦和人民币升值的压力。
虽然在国家统计局常规发布的信息中没有能耗方面的数据,但谢伏瞻透露,政府采取的调整高耗能的落后产能、调整资源型产品出口退税政策、加快技术进步等措施正在收到积极的成效,从去年三季度起,我国万元GDP的能耗三年来首次出现下降。
从刚刚公布的统计数据看,2006年国民经济中存在的“三过”(投资增长过快、信贷投放过多、贸易顺差过大)问题有的有所改善,有的还在发展。谢伏瞻把当前经济运行中存在的突出矛盾概括为:农业基础仍然脆弱,粮食稳定增产和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投资消费关系不合理,国际收支不平衡和银行体系流动性过剩仍比较突出;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的任务仍十分艰巨。
不久前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2007年要努力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为党的十七大召开创造良好环境。完成这一任务,就要继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既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防止大起大落,更要坚持好字当头,注重优化结构,努力提高国民经济的质量和效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