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城市有着大量不同时代的标志性建筑,它们集建筑、人文和文物价值于一身,记忆着独特的文化,形成独特的风格,成为城市形象的载体,展现着城市的历史风貌。自明清时期、民国时期、新中国成立初期、“文革”时期直至现在的优秀建筑,都记载着不同时期的城市记忆,相互衔接而又不可替代。
| |
然而,随着建设大潮的兴起,在我国一些城市,除了少量古代建筑得到保护外,不少优秀近现代建筑或已荡然无存,或已面目全非。北京市从2003年开始,加大旧城保护力度,出台了一系列文物保护规划,但仍然缺少对优秀近现代建筑进行保护的内容,不少具有特定历史意义的近现代建筑被拆除。西城区58处优秀近代建筑,已有42处被修改原貌或完全拆毁;改革开放之前,北京8层以上板状高层建筑只有3幢:工会大楼、北京师范大学主楼和水产部大楼,如今已经被拆掉两幢。
诚如北京市西城区政协委员陆翔先生指出的:“人们往往厚古薄今,觉得历时久远的建筑应该保护。近现代的建筑由于离现在太近了,保护上就不那么着急。”其实,优秀近现代建筑,或与近现代重大历史事件和人物有关,或在近现代城市建设史上占有一定地位,沉淀了近现代文化,见证了近现代历史,同样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艺术和科学价值,同样应当得到很好地保护。城市建筑物的发展演变,自古至今形成了一根完整的链条,记录了中华民族生存、奋斗、发展的历史。如果优秀近现代建筑不能得到保护,中华民族完整的发展链条就会发生断裂和环缺,将会带来不可弥补的巨大损失。
文物的作用之一,就是为历史提供实证。优秀近现代建筑在这方面的作用不可替代。与古代建筑不同,优秀近现代建筑由于时间隔得较近,因而具有较强的现实感,难免触及人们的一些感情因素。一些具有革命纪念意义的优秀近现代建筑的保护,容易受到重视。那些记录了近现代史上反面人物、反动势力的重要活动和列强侵略历史的近现代建筑,往往受到忽视。其实,衡量一座近现代建筑是否优秀,是否值得保护,并不能简单地以“进步的、保守的、革命的、反动的”政治符号来划分,而必须以其内在的历史、文化、科学、艺术价值来决定。历史的内涵极为丰富,历史人物也相当复杂,作为历史的见证物,同样应当具有多样性、完整性,从而全面地反映历史面貌。多留下一些优秀近现代建筑,对于近现代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就会多一些物证,就会使近现代史更加清晰。
令人高兴的是,北京市规划委员会已经启动了《北京优秀近现代建筑保护规划》的组织编制工作。人们希望北京市能尽快对历史性建筑进行全面普查,组织专家对现存的近现代重要建筑进行评估,将确有保留价值的近现代建筑予以登录,并迅速制定出优秀近现代建筑的保护管理办法。全国各地的城市也需要尽快将优秀近现代建筑保护工作纳入城市建设规划、纳入财政预算、纳入领导责任制,切实做好普查、评估、登录和保护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