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搜狐新闻-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孔子热”:从何而来,向何处去?

  新华网上海1月26日电(张丹丹 徐寿松)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于丹所著的《于丹〈论语〉心得》持续热销,曾创下一天签售8000册的纪录。孔老夫子居然与“好男儿”“超女”一同“流行”了起来。这股“热潮”究竟从何而起?向何方去?

  《于丹〈论语〉心得》受到很多人的关注。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这些《论语》里的话语,经过于丹等“明星学者”们世俗化阐述,日渐成为社会上的时髦“热语”。

  网络上,于氏《论语》演绎文字火劲十足。因《品三国》一炮走红的易中天也在他的博客里“狂顶”一气,夸奖于丹“神闲气定,娓娓道来;古今中外,信手拈来。诚可谓妙趣天成,观之可以忘忧也!”一位叫“大罕”网友的称赞更为直白,“于丹的讲解,不仅为青少年补上了一课,更重要的是,这个讲解对广大的群众都有良好的现实意义。她的讲解,紧密结合现实生活实际,通俗易懂、深入浅出,既普及了经典名著,又阐发了新的认识,为我们提供了一份温馨的劝导。这样的讲座,如剂世良药,医治现代人的心病。”在百度的“于丹吧”里,灌水发帖赞扬的更是不胜枚举:“让我们再一次想起了老祖宗留下的东西”、“看了她的讲解,更加了解和理解了孔子之道”……

  不过,有学者希望大家注意到一个现象,书店里,卖得最火的不是《大学》、《论语》,而是《于丹〈论语〉心得》。正如此前,书店销售排行榜前三甲,不是《红楼梦》,而是《刘心武揭秘〈红楼梦〉》;《品三国》一书难求,《三国演义》却乏人问津。

  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单凭薄薄一本心得、读后感就能领会么?浙江大学汉语史研究中心副教授陈东辉认为,经典之所以经典,是因为它的文化内涵。它受着历史条件、作者人生经历的影响。现代人可以研究经典,但对经典的演绎作品绝对替代不了经典本身。

  复旦大学人文学院院长姜义华甚至假设,“完全可以将《于丹〈论语〉心得》中‘论语’二字换成其它经典书籍的名字。”他解释,人类的道德具有普适性,在各个民族中都有相应的足迹。“孔子所提倡的‘仁爱’,在《圣经》里也有类似的典故,还有谦让有礼、宽容大度等。”这些人类最基本的伦理道德,是每个民族进步的基石,相互之间并无本质差别,因此,说如今的热潮根源在孔子,并不合适。

  “事实上,大众们正在渴求的、关注的,并不是学者们认为的经学知识。毕竟,对于很多人来说,这些需要古文功底,且并不实用。人们真正需要的,是从孔子语录中延伸开去的基本伦理道德,更准确地说,是中国转型期需要的新思想体系。”姜义华分析,“中国现处在转型期,缺乏的正是这个。承前启后的破、立,甚至没有开始。于是,凭借着国民对孔子的深厚情感,孔子成了新的‘代言人’。”加之大众媒体从中发现了人气与商机的转换关系,开始扎堆强势引导,于是“孔子”流行了。

  有人提出疑问,当孔子“热潮”之后,也许强势的媒体还会为大众从历史的长河中打捞出一位新的“代言人”,但以后呢?能这样一直“打捞”下去吗?

(责任编辑:赵健)

用户:  匿名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我要发布Sogou推广服务

新闻 网页 博客 音乐 图片 说吧  
央视质疑29岁市长 邓玉娇失踪 朝鲜军事演习 日本兵赎罪
石首网站被黑 篡改温总讲话 夏日减肥秘方 日本瘦脸法
宋美龄牛奶洗澡 中共卧底结局 慈禧不快乐 侵略中国报告



说 吧更多>>

相 关 说 吧

孔子 | 于丹

说 吧 排 行

茶 余 饭 后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