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言论
《观察家报》:从首相府的表态显而易见,捐款和爵位之间存在直接联系。
原本一贯支持布莱尔的英国《卫报》也发表社论称:“拜布莱尔所赐,工党如今的支持率已经大不如前,其在英国政坛的优势正在逐渐逝去。
| |
《泰晤士报》:工党的支持率已跌至1992年以来的最低点。自去年大选以来一直苦苦捍卫首相宝座的布莱尔已经陷入四面楚歌的尴尬境地。
《独立报》:甚嚣尘上的“换爵”丑闻令布莱尔难堪,更令工党人士如坐针毡。“两布”阵营间的紧张关系进一步升级。布朗的支持者们甚至认为,布莱尔不下台势必会毁了工党。他们为了避免该事件对工党的恶劣影响进一步加大,已经打算对布莱尔施压,让其宣布在今年5月大选之前辞职。
《金融时报》:撒切尔夫人被同盟者逼迫辞职的一幕正在重演。
《每日邮报》:特纳(布莱尔助手)的被捕预示着布莱尔以及他身边的关键人物今后将因“换爵”丑闻接受警方无休止地调查和追问。
《星期日电讯报》:大部分民众认为,布莱尔政府与丑闻缠身的梅杰政府一样腐败,甚至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美联社:布莱尔是首位在任职期间因刑事调查接受警方询问的英国首相。
(本报记者 程慧 编译)
10年前,年仅44岁的布莱尔以其年轻的面孔和独特的个人魅力征服了整个英国。10年后,身居高位的他却是举步维艰。
近来人们发现,布莱尔走出官邸时的模样总是带着挥之不去的疲惫。他的头发日渐稀疏,眼角皱纹已明显加深,就连常用来跟媒体微笑挥手的招牌动作也骤然减少了。
这位曾带领工党重回权力顶峰,并在其政治生涯中创造过许多个“第一”的英国政坛200年来最年轻首相,却在其执政的第九个年头因“金钱换爵位”丑闻在国内的“发酵”和当年助推并参与伊拉克战争所遗留下的硬伤迎来了民众对他的最低支持率和自家兄弟几次三番的“逼宫”。
而就在日前,布莱尔的助手露丝·特纳因工党“卖爵”一案被逮捕。此外,由于对目前的取证力度不够满意,伦敦警方1月20日使用了非常规手段,出动了只有调查复杂诈骗案时才会使用的特殊软件,并派出电脑专家侵入首相府电脑收集有力证据。
对此,《卫报》1月23日透露,为减少该丑闻对工党的恶劣影响进一步扩大,工党部分成员打算再次对布莱尔施压,力争让其在今年5月大选之前宣布辞职。
人们不禁要问,面对这愈演愈烈的“倒布风潮”,布莱尔将如何走完他最后的首相生涯?
“卖爵”卖出的丑闻
去年3月17日,一名工党发言人在一份声明中正式承认,该党在2005年议会选举前收取了1395万英镑(约合2436万美元)的“秘密贷款”,还有些放贷人也在议员推荐人名单上。“秘密贷款”事件的曝光立刻受到英国各界的广泛关注,这也成为布莱尔上台后,工党继“政治献金”案曝出的又一经济丑闻。
然而,面对“秘密贷款”事件,工党的财务总监杰克·德罗米、副首相约翰·普雷斯科特和财政大臣戈登·布朗在震惊之余都无一例外地感到莫名,声称对此事一无所知。工党主席麦卡特尼虽然知道有贷款一事,但不知道具体的放贷人是谁。为此,众人猜测,是布莱尔的核心集团接受了这笔巨额的秘密贿赂资金。
根据英国政党财政规则,任何人向政党捐款超过5000英镑,有关政党必须公开捐款人的身份,但如果是商业贷款所得资金,则无须公开放贷人的身份。因此,有舆论认为,工党的一些高层正是利用了这一漏洞,提名放贷富商担任上院议员,即“金钱换爵位”。
英国议会上院的成员主要由王室后裔、世袭和新封贵族、上诉法院法官以及教会首要人物组成,所以又被称作贵族院。而英国各党派和首相本人都有向英女王提名贵族候选人的权利。虽然名单最终要得到女王的首肯,但最具发言权的仍是首相。
据媒体披露,在工党提名的上议员候选人中,有3人为工党提供的贷款总额超过了400万英镑。不过事情曝光后,他们的提名已遭否决。
紧接着当月18日,一名工党内部人士透露,“卖爵”丑闻与首相布莱尔有直接联系,并称有一份提名文件就是由首相的亲信特纳直接经手办理的。特纳的曝光更增添了布莱尔知情并参与此事的嫌疑。
一个月后,在来自各界的强大压力下,布莱尔不得不被迫公布由自己以及其他各党派提名的23名被推荐授爵人员名单。有4名此前由布莱尔提名的候选人,因遭“买爵”的指控,已经要求退出,因而不在名单上。这23人包括阿尔斯特联合党前主席大卫·特林伯、交通和通讯行业总工会前领导人比尔·莫里斯、工党前议员乔伊斯·奎恩、保守党人萨迪普·维尔马,以及自由民主党人布赖恩·考特尔等等。
名单的公布令“卖爵”丑闻达到高潮。尽管布莱尔再三否认贷款与爵位有关,并称已经做好了对各党派和首相拥有爵位候选人资格提名权这一制度的改革准备,但他的力挽狂澜并未能挽回其不断下跌的支持率。据调查显示,布莱尔的支持率已经降到了执政以来的最低点。
“卖爵”事件一经暴露,伦敦警察局便立刻展开对工党、保守党和自由民主党接受贷款和捐款的行为是否存在“金钱换爵位”的腐败行为的全面调查。布莱尔也于去年12月14日接受了警方的讯问。警方对一位在任首相展开犯罪调查,这在英国史无前例。
首相历程5月终结?
回首布莱尔十年执政期,其取得的经济成就有目共睹。他延续了撒切尔夫人的自由市场政策,同时策略性地调整了福利制度,不但大幅裁减了诸如免费教育等公共开支、加大企业私有化进程,还大刀阔斧地提高了最低工资标准。这些作为使得英国经历了为时最长的经济持续增长和失业率持续走低。
然而自从伊拉克战争以后,民众对布莱尔的非议盖过了对他政绩的褒奖。他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再也不是那个人见人爱的“小鹿斑比”了,随着民众支持率的直线下滑,取而代之的是“美国政府的小跟班”、“布什的哈巴狗”。
而“卖爵”丑闻的爆发,以及布莱尔身边的政府要员接二连三地出问题(如副首相普雷斯科特与女秘书曝出婚外情,内政大臣查尔斯·克拉克未能及时遣返1000多名外国囚犯,导致他们滞留英国国内,再次犯下谋杀和强奸等重罪,以及国防大臣家中藏匿大麻等)使布莱尔政府远离了公众的信任,取而代之的则是普遍的怀疑情绪。
而这势必影响工党在选民心中的形象。2006年5月4日,英国176个地方进行政府改选。而选举结果表明,工党经历了自1963年以来最惨淡的结局。该党非但没有夺回2004年选举时的失地,反而又丢失了306个席位,失去了对18个地方政府的控制权。而其最大对手保守党则获得了自1992年以来的最好成绩,赢得了200多个席位,增加了11个地方政府控制权。这一结果让布莱尔和工党如履薄冰。
一时间,一直苦苦捍卫首相宝座的布莱尔成为众矢之的。尽管他为了转移人们的注意力、重新控制住局面,提前大规模改组内阁,清除内政大臣、取消副首相的超级权力。然而,此举不仅招来了外界新一轮的嘲讽和质疑,更令其在工党内部四面楚歌。
地方选举惨败后,上百名工党议员联名上书,要求布莱尔3个月内立即离任。此后,英国政坛的“倒布风潮”愈演愈烈,联署、劝退、辞官,昔日政治盟友甚至不惜牺牲政治前途,以辞职相逼要求布莱尔下台。
面对此种境况,一向以自我肯定的性格著称、迟迟不肯公布下台安排的布莱尔方才如梦初醒,不得不开始面对一个事实:自己在唐宁街10号的日子已经走到尽头。
在内外共同的交权呼声下,布莱尔作出了有限的让步,表示会在第三个首相任期届满之前交出权力,但并未给出具体时间。
尽管如此,外界却给出种种猜测。《太阳报》曾披露猛料,称布莱尔已经决定在2007年5月31日辞去工党领袖之职,并已经在日历上给辞去首相职位的具体日期做上了记号。据媒体猜测,之所以选择这一天,是因为布莱尔希望在首相的位子上干满10年。此外,《每日竞报》还透露,布莱尔的一个顾问已经为他草拟了一份备忘录,让他在辞职前能运筹一系列的重大事件,使其能够风风光光离开。
而就在今年1月15日,有消息称,美国准备今年4月攻打伊朗。之所以选择这个时候动武,就是为了赶在布什的铁杆盟友布莱尔卸任之前。布莱尔曾私下透露2007年4月将是他担任英国首相的最后一个月。
退休生涯财源无虞
尽管布莱尔即将走完他的执政历程,但人们却无须为他今后的生活感到担忧。
去年,布莱尔就已经和传媒大亨默多克名下的哈珀科林斯出版社洽谈了回忆录出版事宜。据出版界内幕人士称,加上国际版权,布莱尔回忆录的售价可能要超过800万英镑。据悉,布莱尔的回忆录将包括从工党内斗到国际事务等多个方面。
另据英国《世界新闻报》日前报道,布莱尔已经接到了美国国会的邀请,将于今年秋天飞赴美国,领取国会荣誉勋章。届时,布莱尔很有可能已经离开唐宁街10号,结束了他的首相生涯。
为此,布莱尔私人办公室的人员在过去的几个星期中已经与美国国会众议院议长佩洛西的两名高级助手进行了数次非正式的会谈。
布莱尔的此次美国之旅将物超所值,既带回荣誉、又能赚足美元。据悉,领取勋章之后布莱尔将在美国国会发表演讲,紧接着还会在美国国内进行一系列演讲活动,而这些商业活动将给布莱尔带来几百万英镑的收入。
于是,外界预测,布莱尔将借美国之行规划其今后的退休生活。他们认为,布莱尔可能会像美国前总统克林顿那样,成立自己的基金会。事实上,布莱尔夫妇的挚友、美国女商人马莎·格林已经以自己的名义注册了一个名为“布莱尔基金”的网站。而该基金会可能会在布莱尔美国之行期间被宣布正式成立。
谁将执掌唐宁街10号
布莱尔即将离去,布朗恐怕是最大的受益者。在1994年布莱尔和布朗同时角逐新党魁的过程中,两者达成协议,由布朗担当财政大臣,并在布莱尔任期满后继任首相。然而,此后布朗却被布莱尔连续“忽悠”了两届,当年的承诺一直未能兑现。如今,借助“卖爵”丑闻引发的党内议员“逼宫”风潮,布朗将利用其在辅佐布莱尔执政的10年中,对英国经济作出巨大贡献的资本,并由此积攒人气加速向首相位置靠拢。
然而,通往唐宁街10号的道路并不平坦,稍不留神就可能前功尽弃。对于布朗而言,要成功地登上英国权力的最高峰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这对他的政治智慧和从政经验都是一个非常大的考验。
有专家分析,在工党最重视的支持者中也有一半认为布朗不可以真正接替布莱尔,而且布莱尔似乎也不打算让布朗顺利地登上首相之位。此前,就有媒体曝出布莱尔有意“废掉”布朗。而且面对来自有“政坛新偶像”之称的保守党领导人卡梅隆的强势竞争,唐宁街10号的钥匙最终将为谁所有还将是个谜。
新闻背景
布莱尔首相生涯中遭遇的几次“逼宫”
自2003年伊拉克开战,布莱尔日子就不太好过,接连遇到民众反战游行、武器专家凯利之死,以及英军虐俘丑闻等难关,进而导致其人气骤降。2004年5月9日,英国工党元老、布莱尔的好朋友戴维·普特纳姆勋爵呼吁布莱尔辞职,由财政大臣戈登·布朗担任工党领袖。他指出,如果布莱尔不辞职的话,那么,在伊拉克负面消息的影响下,工党很难在大选中获胜。此后,关于工党内部要求换帅的呼声就再未停止过。
2005年5月,面对党内无休止“换帅”呼声的布莱尔仍借议会选举三度蝉联英国首相。然而,在本次大选中,工党在议会中的多数优势从上届的167席锐减到66席,这一惨重损失使工党内部怨声四起,人们很自然地把工党大失民心的主要原因,归结为布莱尔首相追随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要求他辞职的呼声此起彼伏。于是在这种背景下,同月11日,英国工党议员举行大选后的首次会议,要求布莱尔首相早日辞职成为了这次会议的主题。在赢得大选的同时要求党的领导人辞职,这在英国历史上极为罕见。
由于“金钱换爵位”等丑闻接二连三、欲提高大学学费、宣布裁减医疗系统人员等改革措施遭人诟病,导致工党支持率急速下降。2006年5月5日公布的英格兰地方选举初步结果显示,工党遭遇重创,损失了约260个议会议席和对18个地区议会的控制权。为扭转面临的政治困境,布莱尔对内阁进行了改组,但这并不能平息来自工党内的不满,议员们搬出了布莱尔在2004年9月的一次表态。布莱尔在当时工党的一次会议上表示,如果工党在2005年5月的议会选举中获胜,他本人将不会干满4年任期,而是让位给工党新领导人。于是,上百名英国工党议员和前内阁大臣在一封要求布莱尔交权的信中签名,要他在2006年7月底之前定出交权的具体计划。议员们还要求,由工党领导机构“全国执行委员会”与内阁大臣们一起工作,制定提前交权的具体步骤。在倒布浪潮愈演愈烈的情况下,布莱尔不得不表态,会在第三个首相任期满前辞职。
布莱尔:
从辉煌到没落
英国首相托尼·布莱尔1月7日承诺,自己将在一年内辞职。他从1997年5月出任首相,至今已经9年4个月。以下是他作为首相经历的大事:
1997年5月1日,布莱尔率领工党在议会下院选举中大获全胜,赢得659席中的419席,结束工党18年的在野党地位。布莱尔随后出任首相,成为自1812年以来英国最年轻的首相。
1998年4月10日,布莱尔和爱尔兰总理伯蒂·埃亨签署北爱和平协议。
1999年3月,英国参与北约轰炸科索沃,后来向科索沃派遣维和部队。
2001年6月7日,工党再次赢得议会下院选举,获得412席。
2001年11月,美国和英国部队开始攻打阿富汗,目的是推翻塔利班政权、打击“基地”恐怖组织网络。
2002年4月,布莱尔访问美国总统布什的私人农场,讨论采取军事行动,推翻当时的伊拉克总统萨达姆·侯赛因。
2003年3月18日,经过数月激烈争论,英国议会下院投票批准派遣4.5万人的部队参与美国领导的伊拉克战争。
2003年7月18日,英国政府武器专家戴维·凯利在住所附近的林中自杀。凯利生前向媒体表示,他对伊拉克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情报表示怀疑。布莱尔后来宣布由布赖恩·赫顿伯爵对此事展开司法调查。
2003年10月19日,年满50岁的布莱尔因心律不齐住院。
2005年5月,布莱尔再次带领工党赢得下院选举,获得缩减后的646席中的324席,但工党领先优势从167席降至66席。
2005年7月7日,伦敦发生4起恐怖袭击爆炸,除自杀袭击者外,造成52人丧生。布莱尔当时正在600公里外的苏格兰鹰谷主持八国首脑会议。
2005年11月9日,布莱尔在议会下院首遭败绩,他推动的反恐法没有获得通过。如果获得通过,这些法律将允许警察扣押恐怖嫌疑人多至90天,而不用提出指控。
2006年5月4日,工党在英格兰地方选举中遭遇重创,失去317个席位和18个市议会的控制权。次日,布莱尔拿出内阁改组名单,外交大臣杰克·斯特劳贬为下院领袖。
2006年9月6日,工党的国防国务大臣汤姆·沃森辞职,另外7名工党议员辞去内阁大臣私人助理的职务。他们都签署了一份要求布莱尔辞职的“逼宫”信。《太阳报》说,布莱尔准备2007年5月31日辞去工党领袖职务,2007年7月26日辞去首相职务。
2006月9月7日,布莱尔宣布,本月举行的工党年会将是他作为工党领袖的最后一次年会,预示他将在2007年9月之前离职。但他拒绝说明具体日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