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学院派的角度来讲,我们的教育从来就不缺乏新闻专业和新闻职业道德的教诲,我们从新闻从业者的使命和社会责任的角度强调新闻从业者的行为准则。正因为如此,我们才不断对现行媒体的某些做法进行质疑与批判。而大多学院派出身的记者、编导到了实际工作岗位之后,仍然难能可贵地坚持一种纯粹的新闻理想,他们也加入到批判的队伍中来,这种来自内部的声音更有利于新闻事业的良好发展。
| |
当然,我们也不会只是一味地批判。在一个理想的新闻教育模式下,培育出来的学生应该是既懂理论又懂实践,既了解新闻专业知识又有很强的上手操作能力,既深谙受众心理又熟悉市场运作的这样一种全面发展的专业人才。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近年来,各大院校的新闻专业大都与当地媒体或其他机构建立了很好的合作关系,在适当的时候送学生进去实践,防止理论与实践脱钩。而一些设施完善、硬件力量相对较强的学校,在专业学习过程中就完成了对新闻制作技术的掌握,防止培育出的学生眼高手低。至少,在批判别人不该这么做的同时,自己清楚应该怎么做,而且能真正拿得出作品,甚至是精品。
除了对实践环节和动手能力的重视之外,也有学者从世界新闻教育的视野下对中外的新闻教育进行对比与关照。例如上海大学的吴信训教授指出:“中国新闻教育首要的是培养出能自觉地坚持客观、公正、真实、准确的原则,通过自己的新闻报道,推动祖国建设和谐社会的优秀记者。”而“对新闻专业的人才,美国方面很明确地强调,新闻专业就是培养记者,就是要能够使他们写好新闻,学会写好新闻的这种能力。所以美国新闻学院很重视培养学生的新闻职业精神,培养新闻实际业务的能力。”因此,美国的新闻院校在教师的选拔上也很强调新闻专业背景,大都是在一些新闻媒体,报纸、电台、电视台等从事过长期实际工作的,而且都是有业绩的新闻人士。之所以强调媒体从业背景,是防止新闻教育走上追求“宏观叙事”的歧途。新闻是实践性的,不是空谈性的,尤其对于广播电视新闻专业而言,实践经验尤其重要。从这个角度来讲,目前的新闻教育的确还缺乏这样一个阶段的过渡,对学位学历的过度重视,使一些优秀的实践人才被拒之门外。
由此,似乎不难总结目前我国新闻教育的某些弊端。但同时,这一启示还让我们注意到了传统新闻教育中有一个环节——不是怎么做新闻,而是做一个什么样的新闻——似乎被忽视和遗漏掉了。笔者且结合电视新闻教育与实际操作的偏差来探讨一下目前的新闻教育到底缺乏什么。
一般本科阶段的学习,学生可以掌握电视摄像、灯光照明、后期制作等专业技术,完成电视编导、电视采访一系列的核心课程,并且能够积累一定的实习经验,毕业到实际工作岗位后,表现为技术熟练、上手快,但由于知识结构单一,缺乏在某个专业领域的深造,比如法律、经济、外语等,再加上电视台工作环境的影响,几年之后,这样的学生大多发展后劲不足,最终只能轮为“匠”,成为技术的“拥趸”者而无法成为“师”。
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则回归到理论研究,注重培养学术思维,逐渐建树在某个领域的独到看法和观点。而近年来,新闻专业的研究生大多来自跨专业的学生(而且应届生居多),事实上,他们的加入改善了新闻专业的单一知识结构,弥补了新闻知识外其他专业知识的欠缺,但同时,他们却缺乏对新闻专业本身的认知和理解,由于大多缺乏媒体从业的背景,致使他们的理论建树也大多为泛泛而谈,玩文字技巧。很多学广电的研究生也只能到报社、杂志等平面媒体去实习,这是新闻教育的失职。
回归到电视新闻本身,电视新闻是靠声、画共同来完成表达和传播的,其中图像是电视新闻独有的优势,在对客观世界的反映中,也许只有电视镜头最能完整而具体地逼近事实的真相。然而,对于画面思维的培养以及对事实真相的苛求意识往往在新闻教育中是被忽略的,也就是上面提到的“做一个什么样的新闻”的问题。说到此,联想到近来有不少学者提起新闻专业主义、新闻职业精神,焦点主要集中在传媒的社会功能;新闻从业者的行为准则;新闻从业者的使命和社会责任的角度。其实核心的问题就在于你怎么样报道真相?怎么样保证真相?这才是新闻报道的起点和落脚点,也是新闻专业主义的核心。
综上所述,从专业学习和社会需求的领域出发,新闻教育首先不能拘囿于新闻专业本身。未来的人才大多都是复合型人才,除了最基本的新闻通识教育之外,还应鼓励学生进行第二专业的学习。有的学校倡导将新闻专业与其它专业合办,比如专门设立法律新闻、经济新闻专业,重点还是在新闻上,但要求新闻专业的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向,多学一门知识,做某个领域的新闻人才。笔者认为,这种方式是可取的,学新闻的人本就应该是个杂家,新闻前辈邵飘萍、范长江都曾倡导过这一教育理念。目前,困难主要来自于社会有效认可上。不少学校通过开设选修课的方式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但收效甚微,真正到了实际工作岗位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因此,获得正规的专业学习和体制内的认可是新闻教育实现突破的现实途径。
其次,研究生阶段的新闻教育应该特别注重生源的构成。在国外,大多是有媒体从业经验的人才去报考研究生,这样,他们带着自己的领悟和理解去深造,更容易发现问题,用理论去解决问题。我们有自己的国情,但是在录取标准上,不妨有这样一种倾向:无论是搞研究、做学问,还是做媒体管理者、策划人,最好都要有亲身经历的一个过程,这样才能“知其所以然”。新闻最终是“做”出来的,不亲自实践,只会停留在层面的理解上,只能空谈理论。因此对于跨专业的考生,应采取适当形式补上实践动手这一课。
最后,在教育理念上,要特别重视“新闻真相”教育。追求真相就是一个记者的良知和道德底线。“可以有不说的真话,但绝对不说假话”(《南方周末》记者信条)。可以说,我们之前所有的道德教育和人文教育都可以归结到这上面来。因为丧失职业道德,没有底线和标准,不懂尊重和关怀的记者是揭示不了真相的,他们只会使媒体的公信力一降再降。
(作者单位:上海大学影视学院新闻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