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日下午6时,给父母打个电话报平安 |
22日下午6时30分,中华骨髓库的工作人员细心地给杨晟琦喂饭 |
“那天我本是去献血的。”随着他的回忆,时间回到2003年。熙熙攘攘的长沙火车站广场,一个高个子男生上了采血车。他每年都要献两次血,这次和往常一样,他挽起袖子让医生抽血。突然,他的目光聚焦在桌上一张造血干细胞采集表上。医生告诉他,采集的造血干细胞会送到中华骨髓库备案,而白血病人会去那里找寻配型相同的造血干细胞。他欣然填了表。针头扎进了杨晟琦的血管,标着他名字的5毫升血样放进了血库。
“当时的心情怎样?”记者问杨晟琦。
“很平静。”
“有没有想过你或许以后能救一个人?”
“当时没想那样多。”
2006年9月的一天,杨晟琦收到了一封电子邮件,“让我打个电话过去。我就打过去了,他们告诉我有一个白血病人和我配型相同,希望我能捐献造血干细胞。我答应了。”
姐姐杨晟婷来了。一个很活泼的人,爱说爱笑。她和我们讲起他们家。“妈妈很心疼弟弟。” 杨晟婷说。
“本来他们都要过来的。”姐姐透露内情。
“这点小事就不用他们来了。”杨晟琦害羞地笑着。
采血分两次进行,当天下午一次,次日上午一次,每次约3个小时。采血时,杨晟琦不能动,也不能睡着。“比平时累多了。”他笑着说。
记者发现,晟琦其实是很爱笑的,孩子般灿烂的笑容或许是不善言谈的他的一种表达方式。而冷峻外表下的他,一定有着一颗充满爱和温暖的心灵,要不他怎会用自己的热血去救一个素不相识的人?
听供血站负责人张赞说,被救的人是江苏的一个女学生,1984年的。
“以后那个女生的血型就和你的一样了。是你给了她生的机会。”记者说。杨晟琦笑了笑:“听说性格也会变得很相似。”
街头的一次偶然,谱写了一曲生命的歌谣。杨晟琦身上的血液将流进一个陌生女生的体内,于是,千里之外开始续写这个偶然。
次日,杨晟琦要回老家湖南涟源市,我们送他去长沙汽车西站。刚献完造血干细胞的杨晟琦脸色有些苍白,但精神很好。他穿着中山装,外面套着中长大衣,意气风发。车快开动的时候,杨晟琦对着镜头灿然一笑,笑容定格在寒风中,我想,这应是这个冬季最温暖的一抹色彩。 (34240)
[上一页][1][2][3][下一页] |
(责任编辑:刘新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