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后能留在省城工作,是许多大学毕业生最大的愿望。然而,新疆克拉玛依市却有不少未就业大学生主动放弃了去省城乌鲁木齐工作的机会———
376名待业大学生为何不愿省城就业
事 件:376人符合条件仅81人报名
前不久,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举行了一场招聘会,150家事业单位提供了673个就业岗位公开招聘工作人员。
乌鲁木齐市此次招聘原本只面向乌鲁木齐市和昌吉市,经克拉玛依市人才劳动力交流中心的积极争取,乌鲁木齐市人才服务中心才同意克拉玛依市符合条件的未就业本科以上毕业生应聘。克拉玛依市的毕业生在本地报名并参加初审,考试合格被乌鲁木齐有关单位录用后,将与乌鲁木齐市毕业生享受同等待遇。
为了给这些毕业生提供方便,克拉玛依市政府承诺,毕业生参加此次招聘考试的报名费、组织考生应对考试集训的培训费全部由政府承担;考前相关事宜均由市人才中心帮助考生办理。而在乌鲁木齐和昌吉,相关费用和考前事宜全由考生个人负责。报名时间到了,市人才中心工作人员根据全市考生档案资料,筛选出了符合报考条件的376位未就业毕业生,并通过给毕业生发送短信、逐个打电话等方式告知考试详细情况。
接到通知后前来领取报名表和考试简章的毕业生超过了200人。然而前往确认报名的仅有29人。许多毕业生在电话中听说要在乌鲁木齐就业,纷纷拒绝。为什么首府乌鲁木齐的就业岗位无法吸引克拉玛依市的毕业生呢?
原因错误观念成就业“绊脚石”
面对克拉玛依市有如此多的未就业毕业生不愿去乌鲁木齐就业的情况,该市人才中心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负责人分析说,一是家长不支持,他们希望孩子留在克拉玛依;二是考生自身就业观念没有转变,宁愿盲目等待也不肯去外地就业,哪怕是去乌鲁木齐。
这位负责人说,这种错误观念对大学毕业生就业来说,是一个很大的障碍,必须改变。此次的招考对象将成为自治区相关事业单位的正式员工,其岗位性质、工资待遇、社会福利等均与乌鲁木齐本地考生及克拉玛依事业单位相同,一经录用将属长期性工作,稳定性很好。而克拉玛依市城市规模有限,部分通用专业岗位饱和。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家长之所以不支持孩子到外地去就业,是担心外面的工作待遇没有克拉玛依高,各种条件没有这里好。一位家长不支持孩子去外地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克拉玛依的物质条件太优越了,孩子从小在这里生活已经习惯了,担心孩子日后将要面临生存、生活压力,所以不如放在身边放心。
据了解,长期以来,克拉玛依市民以石油石化等国有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为主体,他们的收入主要依据岗位、工龄的不同而有差别,这种差别并不悬殊。这就使大多数克拉玛依孩子对贫富差别带来的种种心理、情感缺乏体验,所以担心出去工作后,待遇会下降。
观点家庭教育观亟待走出误区
克拉玛依市未就业毕业生宁愿盲目等待也不愿去乌鲁木齐等外地就业的现象在当地引起了强烈反响,也引发了人们对就业观念和家庭教育的种种思考。
一位市民说,克拉玛依的许多父母太溺爱子女了,什么都为他们想好、准备好,导致孩子养成了依赖父母的习惯,没有自己的主见和独立性,只会顺着父母铺好的路走下去。加上生活环境的优越,使得许多本地毕业生少了一份吃苦的觉悟,少了一份“闯”劲。在有些父母的眼里,大学毕业后的孩子是受过“精英教育”的天之骄子,自己一辈子吃了没文凭、没文化的亏,因此,孩子回克拉玛依后自然不能干普通工作,也就有了非石油、石化单位的工作不是“工作”的错误认识;还有些父母,即使孩子已经长大成人了,但就是不放心,觉得孩子还是在身边好,在外地工作太累、太苦,在这样的心态下,就算孩子在外地找了个好工作,做父母的也要极力将孩子拽回来!
克拉玛依市未就业毕业生这种宁愿盲目等待也不愿去外地就业的现象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一位姓刘的市民告诉记者,眼下最重要的就是要对这些待业者进行培训,向他们介绍就业形势,以及就业新观念,帮助他们转变观念,克服心理和精神层面遇到的困难,树立起信心。要教育他们转变观念,要目光远大,放眼未来,从自我发展考虑,走出家乡,去外面寻找就业机会,不要在盲目等待中消耗光阴。还有的市民认为,有关部门应加大对家长的培训力度,转变观念,支持自己的孩子到外面去工作!(记者 蒋夫尔)
(责任编辑:安世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