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爱心档案的主人公都有自己坎坷的经历,而对于今天爱心档案的主人公小杨来说,这种经历不是常人能够想象到的。
由于患有先天性尿道下裂,今年18岁的小杨比起同龄人,显得有些发育不良,甚至连男性第二性征都不是很明显。这还是其次,令小杨更加痛苦的是:“我不敢和别人一起上厕所,怕被人取笑,因此只好偷偷一个人去。有时候晚上睡觉,我的下身都是湿漉漉的。”
小杨的父亲杨卫国说,他家在屏南一家村,家有两个女儿一个儿子,小杨和小女儿都在念书。
而小杨这个病,早在18年前小杨刚出生那会儿就已经知道了,由于没钱治病,就一直拖着。
而这先天性尿道下裂不及时手术,那可是会影响小孩的身体发育的,万般无奈之下,杨卫国东拼西凑一万多元,终于在小杨16岁时送医院动了手术。
然而,这等了16年的手术,并没有给小杨带来健康,因为手术失败了,小杨的尿管又破了一个洞,尿液会流到尿管之外。真是屋漏偏遭连夜雨,对于年积蓄还不到200元的家庭来说,比天塌下来还痛苦。
由于长年劳累,杨卫国的身体也不是很好,干不了重体力活,根本无力承担儿子做手术的费用。当时医生交待要等到小杨18岁时再来动手术,如今到了小杨动二次手术的年龄,却又面临着无钱做手术的窘境。
家庭的困境已让一家人喘不过气来了,而今年读初三的小杨也愁着:马上就要中考了,如果没有尽快做好手术,就连给人打工都没人要……
一万多元,对于普遍家庭来说不算什么,而对于小杨这样的家庭,犹如天文数字。小杨一家一年积蓄不过两百元,要攒足一万元的手术费用,至少还得花50年……
疾病没能把小杨击倒,区区一万多元的手术费却把小杨一家给难倒了,如果您动了恻隐之心,那就加入我们的爱心行列吧,本报爱心热线0591-87809110。66期爱心档案追踪协和退休医生给小育欣捐万元针剂
本报1月23日B20版刊登了从小被父母遗弃的小育欣患上白血病的遭遇后,许多读者都时刻关注她的病情发展,并且纷纷打来电话表示要帮助小育欣。
退休在家的李医生,原来在福建医大附属协和医院工作,他打来电话表示,愿意将一种针剂无偿献给小育欣。“这种针剂是我从美国带回来的,2万多元,能提高免疫力,对治疗白血病也有很好的疗效。”
远在青海出差的袁女士从网络上得知小育欣的不幸遭遇后,表示回福州后,将给她一定的资助。本报记者 陈玉明 实习生 孔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