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史延志
1月20日18时30分,哈尔滨话剧院小剧场话剧《蝴蝶是自由的》首场演出。观众王先生18时20分到达剧场,出乎他意料的是,全场160余个座位竟然已座无虚席,工作人员不得不为像他这样“迟到”的观众临时增加座椅。
《蝴蝶是自由的》的剧名,不禁让记者联想到小剧场可能给哈尔滨市演出市场带来的“蝴蝶效应”。(美国气象学家洛伦芝(Lorenz)于1960年代发表一篇论文,名叫《一只蝴蝶拍一下翅膀会不会在得克萨斯州引起龙卷风?》,他说,亚马逊流域的一只蝴蝶扇动翅膀,会掀起密西西比河流域的一场风暴。洛伦芝把这种现象戏称做“蝴蝶效应”,意思即一件表面上看来毫无关系、非常微小的事情,可能带来巨大的改变。)
当整场演出结束后,180余名观众竟然没有一个人起身离开,台上演员一遍遍谢幕,台下观众掌声不停。看到此情此景,一位老话剧演员在台上热泪盈眶。他说:“演员有激情,观众有热情,相信哈尔滨的话剧事业一定会走出低谷、重振雄风的!”A一位老演员的半世纪话剧情结这位激动的老演员就是67岁的哈尔滨话剧院退休演员、国家一级演员刘毓滨。刘毓滨是1958年进入话剧院工作的,全程见证了哈尔滨话剧院的半世纪兴衰。与话剧的半世纪情缘,让他一提起话剧就感慨万千。
哈尔滨话剧院建于1957年,是全国最早成立的专业话剧团体之一,今年正好50岁。在50年的风雨历程中,他们共排演了400余部话剧,曾经有过辉煌,也有十几年的衰退期。
1959年,哈尔滨话剧院携《以革命的名义》和《乐观的悲剧》两部剧进京参加建国10年大庆,刘毓滨作为《乐观的悲剧》的演员一起去了北京。起初,接待方对他们不以为然,安排他们住在一所很冷、很破旧的房子里,中午演员们还需要到太阳下去晒晒取暖。然而,当《乐观的悲剧》演出第一场后,立刻引起了轰动,他们被请进了宾馆住。第二天,更被邀请进北京人艺剧场演出。从此,哈尔滨话剧院一发不可收拾,三进中南海,许多国家领导人都观看过他们的演出,给予了高度评价。此后,刘毓滨还出演了话剧《西安事变》中的张学良、《夜幕下的哈尔滨》中的王一民等,共出演过百余个舞台角色。在上世纪60年代,他们排演的话剧《千万不要忘记》演出数百场,《蛾》、《曹植》等也都名震全国。当时,哈尔滨话剧院的售票窗口前买票的人经常排成长龙,话剧院内部的人一个人才只可以买四张票。
退休后,刘毓滨参加了很多影视剧的拍摄,在影视界已经颇有名气,但在他的心中,话剧却始终是他的最爱。他说,话剧的最大魅力在于演员能够直接与观众交流,这是其他艺术形式所无法比拟的,对演员的要求更高、更专业。提到现在日渐红火的小剧场话剧,刘毓滨说,1985年,哈尔滨话剧院推出的第一部小剧场话剧《人人都来夜总会》,就是由他主演的,他是哈尔滨话剧院最早演出小剧院话剧、也是演出小剧场话剧最多的演员。看到今天哈尔滨话剧院小剧场话剧的红火和年轻演员的进步,他相信,总有一天话剧在哈尔滨、在中国会重新振兴!B50载兴衰,话剧以小带大冲出低谷进入90年代中期后,受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多元化的冲击,加之一直没有太好的剧目出台,哈尔滨话剧院的观众逐渐流失,许多市民甚至不知道哈尔滨话剧院是否依然存在。2000年,车承滨接任哈尔滨话剧院院长一职时,正是哈尔滨话剧院最低谷的时候,经济窘迫,账面上只有40元钱,有上百万元的债务,人心涣散。
从2000年起,车承滨先后组织编排了《雪落有声》、《夜幕下的哈尔滨》、《纯真年代》、《眉间尺》、《秋天的二人转》、《狂舞大河》等大话剧,并连拍了数部小剧场话剧。话剧院还专门成立了演出营销中心,自己去外地开拓演出市场,2002年推出的《纯真年代》在全国各地演出达300多场,《秋天的二人转》也已演出160余场。
在对话剧市场进行了认真分析后,车承滨认为,对于话剧来说,“大”与“小”只是一个容量概念,大话剧投资大、演员多、观众多,其社会影响力自然也大,但就哈尔滨话剧市场目前的状况来说,大话剧组织观众还较难,需要投入的资金也较多,剧院不可能经常排大戏。要激活哈尔滨的话剧市场,应由小到大。现在全国的话剧院生存都很艰难,只有北京人艺稍好一些。小剧场话剧也只有北京、上海、青岛和哈尔滨有,其中北京和上海做得最好,几乎天天有小剧场话剧,观众群较大,这与他们的全国政治、经济中心地位有关。在这种状况下,从去年哈夏以来,哈尔滨话剧院连续半年,每月排演一部小剧场话剧,现在已经实现了收支平衡,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这让他更加信心倍增。他说,激活话剧市场,现在还是刚刚起步,今年大有空间可发展。C
6个不同演出空间,用两年时间打造“话剧超市”对于话剧的未来,车承滨有自己一套在全国也属“前卫”的设想———他要在哈尔滨打造一个话剧超市,让观众像在超市选购商品一样挑选自己喜爱的话剧。那时的话剧院会像现在的多厅豪华影院一样,同一天可能有三四场话剧在同时上演,任由观众选择。他相信自己的这个设想在两三年内就会变成现实。
车承滨说,小剧场话剧就是一块块石头,已经将沉寂多年的话剧市场这潭水激起了阵阵涟漪,他希望以小剧场话剧激活大话剧。现在看效果还是不错的,很多哈尔滨观众已经知道哈尔滨话剧院每周末有小剧场话剧,这是市场激活的第一步。今后随着上座率的不断提高,将逐渐增加场次,逐步实现每天都有演出,甚至一天有数场不同的剧目在演,形成话剧“超市”。按照车承滨的构想,话剧超市实现的那一天,哈尔滨话剧院将建成六个大小不同的演出空间:大剧场、中剧场、小剧场、艺术沙龙、可容纳60名观众的六零戏剧空间和只有10名观众的迷你戏剧空间,将观赏关系拉得更近。按照不同的内容、题材、形式、风格和流派,话剧院将排演更多的剧目,形成都市情感系列、喜剧系列、世界名著系列、荒诞派系列等。当大话剧的剧场坐满观众的那一天,话剧的春天便回来了。D
人才流失,大话剧战略期待打造人才“磁石”要排演更多的剧目满足观众的要求,自然要求有更多艺术功底深厚的演员。据了解,哈尔滨话剧院曾经培养出大批优秀的演员,如观众们熟知的彭玉、杜雨露、刘毓滨、程煜等,都是哈尔滨话剧院的退休演员。但是,令人尴尬的是,尽管他们在话剧舞台上活跃了几十年,绝大部分观众却并不是通过话剧熟悉和了解他们的,而是通过影视剧。车承滨认为,这些演员知名度的扩大也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哈尔滨话剧院的知名度。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话剧界的人才流失现象也非常严重。由于哈尔滨话剧院50年来始终秉承对艺术严谨、对创作一丝不苟的优良传统,即使在话剧最低谷的时期也一直延续着严格的基本功训练,演员的专业化程度非常高,艺术功底深厚,成为全国各地文艺团体争抢的对象。近几年,哈尔滨话剧院相继有十几名演员被外地的文艺团体挖走,可以说,现在全国一息尚存的剧院中都有哈尔滨籍演员。2005年,根据有关政策,哈尔滨话剧院又一次性内退了51名演员,这些人大多是表演经验比较丰富的老演员,他们的离开使哈尔滨话剧院遭到了人才重创,年轻演员的舞台经验相对较少,出现了人才断档,现在哈尔滨话剧院的在职演员队伍只有40多人,是话剧院历史上最少的时期。
对此,车承滨认为,人才流失是任何一个行业都不可避免要面对的问题。但是,目前的市场也是一个开放的市场,演员队伍也一样,如果有好剧目,我们也可以外聘演员,甚至外聘导演,目前正在热演的小剧场话剧《蝴蝶是自由的》的导演张立君就是已经从哈尔滨话剧院内退、又被剧院聘请回来的,而该剧的男女主角都是艺术院校刚毕业、正准备报考哈尔滨话剧院的年轻人。车承滨认为,这种面向社会不拘一格用人才的做法既可以给在职演员形成压力、督促他们提高业务能力,又可以更好地选拔人才,一举两得。他相信,只要哈尔滨话剧院把大话剧战略做好,我们也会像磁石一样吸引全国各地更多的好演员加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