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药监局原局长郑筱萸之子被捕 16万张药品批件重新核查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原局长郑筱萸的“落马”,使国家药监局这个成立不到10年的机构处在风口浪尖。
“郑案不仅仅是个人腐败,而是类似于‘有组织的犯罪’,涉及不同层次药监系统和地方局的官员,影响恶劣。
| |
郑筱萸儿子也被捕
最新消息显示,郑筱萸案还涉及他的家属,其在某医药公司任职的儿子也一同被捕。从郑筱萸到他的两任秘书郝和平、曹文庄,再到辽宁原药监局局长张树森的先后“双规”和被捕,外界认为,郑筱萸案暴露出来的不仅仅是单个人的腐败问题,而是他身后的药品监管体制。
知情人士透露,由于郑所涉的是整个药品监管体系的问题,国家药监局开始了系统性的补救措施。
“很多正常的行政工作都停止了。”国家药监局一位官员说,从去年8月底到现在,国家药监局除了审批进口批文和部分补充申请外,其他品种的审评、审批工作全部停止了。
一位药监局内部人士感叹:“现在注册部门人员大换血,留下的没有几个。”
整个药监系统对郑筱萸任期上的药品注册进行了一次被业内称为“注册9·11”的行动——2006年底,国家药监局决定对2005年1月1日到2006年8月31日之间,已通过各省局组织的现场核查并已获通过,资料已报到国家局的所有品种重新进行现场核查,并在2007年6月以前完成。“这意味着16万张批件要再注册。”一名制药界人士说。
审批腐败链贪官落马
1998年药监局从卫生部分离出来,郑筱萸出任第一任国家药监局局长。
“之前国家对药品的管理是比较混乱的。新药注册申请递交上去好长时间都没人受理。”一名制药业人士回忆说。国家药监局成立后,出台了《药品注册管理办法》,确立了一套药品注册管理体制。第一把火就是“地标”升“国标”——将地方局批准药品的权力全部收回。
“地标”升“国标”,是规范医药行业的一个重大举措,却留下了寻租空间。“全国有几千家制药企业,但药监局注册处只有十几个人,根本没有能力全面监管。”国家药监局一位官员说。
上述人士称,由于中国制药企业同质化生产现象十分普遍。又由于新药能拿到较高定价权,大多数厂家忙于将原来的“普药”改变包装、剂量和用法,并加入一些无用成分,申报注册成新药。
按“地标升国标”程序,医药厂家须先把材料交由省药监局,再送至国家药监局审批方能通过。在这条“审批作业线”上,多名国家药监局官员因贪污受贿落马。
最大问题是暗箱操作
目前对药监系统改革的讨论集中起来有两种,一种是主张国家药监局分权,将部分权力分到地方药监局;一种涉及国家药监局地位问题,如重归卫生部。
但一位接近决策部门的知情者直言,新药审批权集中并没有错,如部分下放到省局,同样存在权力寻租隐患。最大的问题其实是暗箱操作太多。
他透露,针对目前医药企业现状,国家药监局有可能仿效欧美的药品监管体制,设立一个药品质量监理(QP)角色,一旦出现虚假材料和药品问题,这个QP将是第一责任人。而有关方面人士考虑建议设立一个“健康委员会”———将卫生部、中医药管理局、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等各相关部门置于其中,改变目前各部门不能协调的问题。据21世纪经济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