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年写第一篇日记 2005年春节,75岁的侯永禄老人走了,带着遗憾,他没有看到他的心血变成“铅字”。
侯永禄,土生土长在合阳县路井镇路一村。父亲是名铁匠,母亲一字不识,但两人都知道识字的重要。自6岁进入私塾识字后,侯永禄就喜欢用文字记录点滴趣事。
“自父亲撒手去世之后,我们一家孤儿寡母,日子一天比一天难熬……”
这是侯永禄的第一篇日记。这一天是1940年的腊月十三,他的父亲去世。
也就是从那一天起,每天写一篇日记成为一种习惯,一写就写了60年,直到2001年,因身体原因无法动笔。而此时,他已“著作等身”,日记累积达200万字。2007年1月,凝结他毕生心血的《农民日记》正式出版。
记者采访了侯永禄的老伴赵菊兰。这位和丈夫同甘共苦、相濡以沫将近60年的老人这样回忆说:“一支钢笔,一个小笔记本,是老伴每逢出门必然随身携带的东西。不管去哪儿,不管忙闲,每天晚上都会写上一段。有时,还饶有兴趣地教儿女去读。就像记录史料一样,还不时让别人看他记录的有没有疏漏。”
日记展示60年间村庄变迁 如今,侯永禄的日记原稿仍旧放在路一村他的那间老屋内。多年的翻阅,已经使各种纸张发黄……
翻看侯永禄笔下家长里短的细微琐事,仿佛踩着中国农村蹒跚前行的脚印。
辗转读书期间,经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解放后,乡亲们从对解放军的怀疑到信服;“土改”前后,一个村庄农民分到土地的那份愉悦;三年自然灾害,为养活儿女,他付出的艰辛……
日记中留存着很多秦腔秦味儿的村言土语、乡规民俗,写自己如何说亲,如何在财礼上讨价还价……满篇自己掏心窝子的大实话,令人忍俊不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