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姐妹感情很好,还去照了大头贴。 |
姐妹俩吊死在假楼的楼梯前,一个在左,一个在右。 |
死因解剖并无异常
警方初步的死因解剖报告显示,2名死者是因窒息而死,并没有疑点,因此警方将此案列为突然性死亡事件。
两个可爱女儿的死去已经让母亲张彩莲悲痛万分,而外界的传言更让母亲心中滴血。因为淑雯淑莹两姐妹平常不经常跟邻居来往,而这次突然自杀身亡,邻居们于是议论纷纷。附近有居民透露,这对姐妹花在自尽前一晚曾有大批人前来她们的住家处,随后就传出吵闹的声音,但他听不清争吵的内容。
关于姐妹俩卖淫、借高利贷的传言尘嚣日上,因为公众尤为关注这场离奇吊毙命案,媒体也对此紧追不放。警方感受到了压力,于是将原被警方列为自杀案的此案改列谋杀案和唆使自杀案,进行更深一步调查。
悲痛母亲列举疑点
母亲张彩莲坚决不相信女儿会卖淫,更不认为女儿是自杀身亡,她忍着悲痛亲自勘查现场,随后列举种种疑点,希望警方能进一步侦查,还两个女儿公道。
张彩莲表示,女儿淑雯上吊时裤袋里有两张字条,其中一张字条写上:“他们逼我们两人做妓女,我们不肯,唯有选择这条路。”但张彩莲认为字条是凶手掩人耳目的手法,警方决定鉴证死者的笔迹。不能排除字条是凶手写的,然后放在她们的口袋,布局杀人。
张彩莲还从法医口中得知,另一张字条写有两个电话号码,是高利贷的电话,之后警方给她看字条,但她清楚认出,那不是女儿的字迹,但其后警方强调电话不属于非法财务公司。
张彩莲还指出,除了现场的“物证”,外人是如何在树木遮挡视线的情况下,仅凭破窗的一角,就发现了她们吊毙在屋内的。家人从警方口中得知,当时是由途经者从屋旁略微破损的玻璃窗口处,看到有对脚悬挂半空,觉得有异而通知警方。事后张彩莲亲自前往案发现场观看环境,让她深感不解的是,她曾在事发前一天前往该屋,当时并没有察觉女儿吊毙的中房窗口有破损,同时中房与屋旁小巷有段距离,并有一棵茂密大树种在之间,所以如果不是非常留意,根本难以看到屋内的情况。
张彩莲又指出,她怀疑女儿曾被人威胁,而在事发后她女儿的2部手机下落不明,二女儿淑雯的钱包里的现款也不见了。
高利贷列入调查范围
因为陈淑雯口袋中的纸条涉及到高利贷,于是警方也将高利贷列入调查范围。的确,两姐妹在出事前,家里曾遭人丢鸡蛋。事后,家人更发现家门前平白多了许多非法借贷公司的卡片。
两姐妹的阿姨指出,在出事前一天,她还与张彩莲等人前来姐妹花位于佳邦花园的住处,当时就发现屋外被人丢了3粒鸡蛋,以致屋外留下三滩蛋液痕迹。阿姨说,当时也曾问姐妹是不是打破鸡蛋,两人说不是,但也不知道为什么会有蛋液痕迹,并称可能是一些马来西亚小孩捣蛋所为。她指出,除了屋子被人丢蛋外,当时却没有发现屋外有非法借贷的卡片,但是在两姐妹出事后,她们再度回返该屋子时,在屋外却赫然发现“高利贷”卡片散落一地。
对于女儿借高利贷的疑问,母亲张彩莲表示,两姐妹并没有面对财务问题,家人经常聚在一起烧烤谈天,无话不说,如果女儿有什么困难肯定会和家人商量的。
基于这许多内情和家人的坚持,警方在把命案转列为谋杀案及教唆自杀案,已经积极展开了调查工作。怡保西区国会议员M.古拉也希望警方的办案水准能达专业水准,同时也不解为何警方会初步将姐妹花的案件列为自杀案处理,因这并非普通的案件。M.古拉进一步表示会将此事带入下一次的国会讨论。
亲人痛苦仍不能自拔
淑雯、淑莹两姐妹的遗体尸检后一直放在殡仪馆后,虽然马来西亚的媒体大肆报道这场疑点颇多的案件,但几日内都不见任何亲友前来上香,场面显得十分冷清。
1月20日,大姐陈淑仪带着淑雯20个月大的女儿来见妈妈最后一面,随后二副灵柩就移送返拱桥老家,女儿在看到妈妈淑雯躺在棺木时,当场号哭,哭声飘荡街头。淑雯、淑莹的的亲人也忍不住痛哭:“为什么你们这么残忍?”、“爸爸回来了,为什么你们要这样?”、“我这么辛苦都是为了你们吧了!”、“谁害你们就去找谁!”阵阵哀嚎令闻者心酸,也掬下一把同情泪。
患有心脏病的张彩莲坚持要亲自到太平间认领女儿遗体,坚信两个爱女不会自杀的母亲,悲嚎着:“她们都这么年轻! 为何这么残忍向她们下毒手呢?”看着心爱的女儿已成了冰冷的尸体后,张彩莲一度情绪失控,她激动地表示,她育有3女1男,4个孩子感情要好,而且都外向又好动,其中因淑雯与淑莹两人非常爱美,因而尤其志同道合,张彩莲深信开朗好动的女儿是绝不会自寻短见。张彩莲还透露,就在事发前一天上午她还与淑莹通过电话,当时淑莹还告诉妈妈自己要和与朋友一起吃早餐,吃完早餐后会回返佳邦花园二姐淑雯的家。淑雯从结婚后就住在佳邦花园,一直以来都相安无事,所以当小女儿淑莹从新加坡回来后,要搬去与姐姐同住,她也没有反对。 “淑雯独住该处时一直来都相安无事,淑雯回来同住后,两人一起住应能互相照应,为何却会发生这不幸的事情呢? ”看着至今仍沉浸悲痛不能自拔的张彩莲,亲人们只能安慰她接受现实,珍惜现在仍在身边的亲人好好生活。
[上一页][1][2][3][下一页] |
(责任编辑:李洪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