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专稿:中国经济去年继续高速增长,引起海外媒体高度关注。海外媒体的摘要如下:
美国《商业周刊》网站1月25日发表文章,题目是“中国经济增长超过预期”。文章说,每年,中国的经济增长数字都令人震惊。
即便如此,人们并没有完全消除对经济过热的担忧。1月25日,中国国家统计局的报告说,中国经济2006年增长10.7%,国内生产总值(GDP)初步核算为209407亿元人民币。预计2007年中国经济仍将增长10%左右,到明年年底定将超过德国,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
目前中国面临的大问题是,这个国家是否拥有一套适当的政策使增长率稍微下降,以确保在较长时期内保持稳定。要实现这一点,北京必须防止出现通货膨胀猛增和失业的局面,或者上世纪90年代中期的繁荣—衰退周期。而后者使中国的许多银行产生了大量不良贷款。
一个令人不安的迹象是通货膨胀加剧。去年12月,食品价格上涨促使消费品价格上涨了2.8%,这远远高于经济学家们一致预计的2%。
中国领导人面临的另一个挑战是,内需引导型增长和出口引导型增长要实现较好的平衡。2006年,他们在一定程度上成功地使国内需求降温,但却加剧了政治上敏感的全球贸易顺差问题。2006年,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双向贸易额达到1.76万亿美元,而这个国家的全球贸易顺差猛增74%,达到1775亿美元的历史最高水平。
法新社北京1月25日电:分析家们今天说,2006年中国经济增长率创11年来新高,中国的经济增长似乎是无法停止的,这表明政府在实施控制措施方面收效甚微。
中国是世界第四大经济体。尽管去年一年决策者们不厌其烦地强调需保持经济适度增长,但2006年的经济增长率却高达10.7%。
对中国本身来说,两位数的经济增长率有着重大意义,它对世界其它国家可能也会产生很大影响,因为异常活跃的经济发展可能把这个国家变成全球最大的污染源之一。
投资和净出口的急剧增长推动了去年经济快速增长,既然政府在很大程度上努力放慢投资和出口增长,因此这看起来有些自相矛盾。雷曼兄弟公司经济学家孙明春说:“平衡经济的困难现在依然很大。尽管投资增速已经放慢,但投资增幅仍然很高。”
固定资产的投资增加了24%,但零售业增长不到14%。几年来中国一直存在这种增长不平衡现象,连中国官员自己都承认,他们为减缓这种经济失衡现象作出了努力,但收效不大。
《日本经济新闻》1月26日发表社论,题目是“中国到了该负起经济大国责任的时候”。文章说,中国国家统计局25日称,2006年中国GDP达20.94万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2005年增长10.7%。
从经济规模说,中国已经是仅次于美国、日本和德国的大国,而且几年之内就有可能超过德国。因此,中国应该充分认识到自己作为经济大国的责任,加速货币和金融改革,完善社会保障制度,解决节能、环保等各项课题。
仅从统计来看,中国经济状况良好。经济增长主要还是靠投资和出口,但是农业丰收,消费也十分坚挺。
政府对经济的管理能力增强,因投资过热而导致经济出现急剧衰退的可能性越来越小。
中国为国内外承担起作为经济大国的责任,还必须解决堆积如山的课题。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能源利用率越来越差。政府提出了5年内把单位国内生产总值的能源消耗降低20%的目标,但是去年上半年反而增加了0.8%。
(责任编辑:黄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