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深圳的城镇登记失业率连续4年下降,2003年-2006年,我市登记失业率依次为2.61%、2.49%、2.37%和2.31%,4年内共促进10.6万名失业人员实现了再就业。枯燥数据的背后是一系列执行有效的就业再就业措施,是一条条政府帮扶失业员工走出就业困境、成功就业的新路子。
| |
重点帮扶让“零就业家庭”走出困境
提要:在深圳的就业困难群体中,“零就业家庭”是难中之难,这些家庭普遍存在家庭成员年龄偏大、文化偏低、技能单一、就业困难,上有老下有小、家庭经济困难的特点。如何真正有效地帮扶他们上岗就业,深圳走出了自己的一条路子。
“住房有了,小儿子有了工作,家庭有了稳定的收入,来宝安41年,第一次有了轻松、安逸的感觉!”年近七旬的陈满驱老人高兴地说。
老人的家庭是我市的“零就业家庭”之一。老人原是广州人,上世纪60年代支边来到深圳工作,1988年夫妻双双失业。三个子女因为贫困早早就辍学了。前几年,陈满驱的老伴去世,大女儿出嫁,家里只剩下三个男人。陈满驱就靠看工地、修单车挣钱糊口,两个儿子则出外打零工,因文化程度不高,一家人收入很低,总共不到1000元。
我市开展“零就业家庭”重点帮扶活动后,积极开发了出租房管理协管员、安全生产协管员、征地办协管员等适合“零就业家庭”失业人员的就业岗位,陈满驱的小儿子陈海升就被安排当上了出租房管理协管员,负责600间出租屋的管理工作。不久,陈满驱一家还搬进了由政府分配的90平方米的安居房,并给老人补办了社会保险。
2005年,深圳提出了消灭“零就业家庭”的目标,为增强对“零就业家庭”帮扶工作的针对性和主动性,深圳在摸底调查的基础上,将“零就业家庭”分成四类,有针对性地帮扶:生活特别困难迫切要求就业的定为A类,实行即时承诺服务,给予重点帮扶,通过开发政策扶持性岗位,做到100%安置就业;家庭有特殊原因不能上岗的,如伤残或有重大疾病的定为B类,定期探访,了解家庭困难情况,并及时与民政部门沟通,给予生活援助,保障其基本生活;对就业愿望不迫切又有培训愿望的定为C类,对其进行专门职业指导,动用就业资金免费开展技能培训,积极推荐岗位;家庭条件好,暂无就业愿望的定为D类,积极上门宣传就业政策,定期联系走访。当年底,深圳2900户“零就业家庭”实现了每户至少1人就业。2006年,深圳又解决了795户新增“零就业家庭”的就业再就业,做到了出现一户,解决就业一户。
加强政策执行力度使优惠政策落实到位
提要:让困难失业人员上岗就业,真正解决他们的就业问题,优惠政策就不能单单停留在纸面上,要把优惠政策变成困难失业人员看得到、摸得着的实实在在的好处,深圳劳动就业部门不断给自己加压,增强政策的执行力度。
2006年1月22日,社区就业工作人员来到就业困难人员曾素芳家中,曾素芳一家三口租住在天井湖村的一个农民房里,靠亲戚接济度日。见到曾素芳后,工作人员就和她详细地交谈起来,了解她的具体情况和就业意愿,曾素芳对工作人员说:“我最想有一份稳定的工作,要供小孩读书呀。”听了曾素芳的述说,工作人员针对曾素芳的就业情况,现场拟定了一份就业援助计划书,双方还在计划书上签字,明确承诺一个月内解决其就业问题。拿着签了字的就业援助计划书,曾素芳笑着说:“感觉心里有底了!”
这个名为“访千户就业困难人员家庭,签千份就业援助计划书”的活动,是市劳动保障部门在促进就业工作方面的一项新举措。“我们活动的目的,一来是要摸清这些就业困难人员的具体情况和就业意愿,同时,进行一次面对面的就业指导和服务,并在充分了解情况的基础上,针对就业困难人员不同的特点,当场制定一对一的就业援助服务计划。”市劳动保障局助理巡视员蔡焕行告诉记者:“每一份计划书我们都会根据援助对象自身素质、特点、个人意愿等方面的情况明确援助方式,落实援助实现时间,确定援助责任人。”
至今,深圳的社区就业工作人员已经走访了像曾素芳一样的就业困难人员家庭1000户,签下了1000份就业援助计划书。为加强计划书的执行力,深圳各街道劳动保障所、区就业服务机构均要定期上报计划书签订情况和执行情况,市、区劳动就业服务机构则及时做好岗位开发调剂和其它就业服务的协调指导工作,帮助街道、社区解决在执行计划书中遇到的问题。
为加强优惠政策的执行力度,让失业人员了解政策、用好政策,深圳市近年来每到年底,都会开展一次再就业援助月活动,通过送政策、送服务、送岗位、送补贴、送温暖,大力宣传再就业政策,积极开展各项再就业援助活动,努力帮助一批就业困难人员重新就业。
自主创业失业人员为自己“造饭碗”
提要:自主创业是促进失业人员实现就业的一个重要途径,深圳为让越来越多的失业人员走上自主创业之路,自己为自己造饭碗,近年来一系列促进失业人员自主创业优惠政策和服务措施的出台,让失业人员的创业之路不再迷茫。
陈英,在经历了失业的彷徨和痛苦之后,劳动保障部门的创业培训项目让她走上了创业成功之路。
正是因为参加了劳动保障部门为失业员工免费举办的创业培训班,陈英开始进行市场调查,从饮水机的热销中感悟到饮用水市场的巨大商机,在亲朋好友的帮助下,她筹借了几万元,办起了“南山区清之灵饮水站”。
当陈英的企业陷入资金周转的困境时,劳动保障部门得知后,又专门派人对其进行政策咨询与辅导,并为陈英和她丈夫分别办理了人民币2万元的“下岗员工自主创业小额贴息贷款”,这一共4万元的小额贴息贷款,对“清之灵”来说就是一场“及时雨”,为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注入了一剂强心针。
利用这笔资金,陈英购置了2000个周转桶,并建起了4个直营专卖店,同时加大招商加盟的推广力度。现在,陈英的“清之灵”厂区面积由开业之初的40平方米扩大到了2000多平方米,总资产达800万元。
陈英说:“如果没有深圳出台的一系列促进自主创业的优惠政策,我不可能走上创业的道路,更不可能有今天的成功。”
在深圳,目前已经形成了免费创业培训、免费专家指导、免费项目推广和小额扶持贷款“四位一体”的创业服务,通过这几方面服务的有机结合,形成促进创业活动的工作机制,为自主创业人员提供有效的创业支持。
青年职业见习计划助失业青年起跑
提要:近些年来,年轻人失业已不是什么新闻,一些大学应届毕业生一毕业就“失业”,分析其原因,除了结构性失业外,缺乏一定的工作经验、实际动手能力差是个主因,深圳针对这个问题,创造性地开展了青年职业见习计划,7成青年人在见习结业后顺利找到了工作。
史广华在石家庄一所大学学习工商管理专业。眼看还有半年就要毕业了,2003年12月底史广华回到了深圳寻找工作。“我没想到我遇到了人生中前所未有的难关。”史广华回忆说。回深后,史广华不停地参加现场招聘会,也在招聘网上投出了许多简历,但投出的简历就像石沉大海一样,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2004年7月份。由于应聘工作屡屡碰壁,史广华变得意志消沉,家人也很替她着急、担心。问起应聘失败的原因,史广华说:“一来我没有工作经验;二来当时完全不了解企业的用人要求。”
一个偶然的机会,史广华在报纸上看到市劳动保障局推出的“青年职业见习计划”,了解到这个计划是为一直找不到工作的失业青年而制定的,于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史广华报了名,并很快接到了深圳市现代计算机公司的见习面试通知。
史广华说,在公司人事部见习了6个月,不仅公司专门派了一位职员当她的指导老师,政府还每月发给自己600多元的补助。6个月的见习,不仅让史广华熟悉了人事专业基础知识,了解了现代企业组织和运营的过程,更让她学会了如何与人合作、与人沟通。见习结束后,因表现出色,史广华留在了公司任人事部专员。
“在毕业时,我和许多毕业生一样担心过就业问题,‘青年见习计划’不仅解决了我个人的就业问题,也让我热爱上了人事管理这一行,我现在正在学习相关的人力资源管理的课程,希望今后能做得更好。”史广华说。
青年见习计划就是这样让许多像史广华一样的青年人在有着优秀管理水平、优秀企业文化的基地企业中提高了个人的综合素质和工作实践能力,增加了就业竞争和适应能力,从而有足够的职业资本走进职场,挑战人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