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12月26日,70岁的建设部专家田振东,与65岁的老伴大学退休教授丁淑惠,希望通过晨报征集一个“女儿”。夫妇俩没想到,他们的这一举动,不仅为自己找到了满意的“女儿”,还让武汉数十对和他们一样遭遇孤独的空巢老人,在认亲会上选到了“子女”;夫妇俩更没想到,他们的这一举动,会引来包括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工人日报、香港凤凰卫视等数百家媒体的关注,而由此引出的“空巢老人认亲会”模式,也被外地广为复制。
| |
在1月14日的“认亲会”上,28对(位)空巢老人认得“子女”归。现在,这些新组建起来的家庭经营得怎么样了?1月26日,晨报记者与新华社记者一道,到空巢老人吴少秋的家里进行了回访。
回访见闻
孤独二人世界变成温馨大家庭
今年74岁的吴少秋家住武昌洪山路,退休前在省财政厅工作。老伴陈婆婆小他4岁,退休前在省劳动厅工作。他们的儿子在加拿大工作,8年了,只回来过一次,女儿在法国,19年来只回来过3次。
在1月14日的“认亲会”上,吴少秋老人是第一位“认亲”成功的空巢老人。他认的“女儿”,是42岁的桂丽芳。从这一天起,桂丽芳有了新的“爸爸妈妈”;而吴少秋夫妇,有了新的“女儿”,还有了新的“孙子”。
1月26日,正好是腊月初八,吴少秋夫妇按照风俗,要吃腊八粥。
一大早,吴少秋就嘱咐老伴,“多买些菜回家”。14时许,他拨通了丽芳的电话:“下班后来过节。”
16时许,吴少秋坐在了客厅的沙发上,眼巴巴地向门口张望,期盼着门铃响起;在厨房的陈婆婆,也不停通过厨房的窗户,向楼下大铁门张望。
18时整,连接单元防盗门的门铃响了,是丽芳,还有她的同学窦纯莉。
老两口立即忙活开了,将摆好的桌椅重新审视了一番,将自家大门打开,等候“女儿”进门。
“丽芳!上班莫太累了。”“爸、妈,您们要注意保养身体。”……
一见面就是暖洋洋的嘘寒问暖,让屋子里也变得暖洋洋的。
“女儿”来了,家里的气氛立即就不一样了陈婆婆想上网,“女儿”陪在一边参谋;以前做饭都是陈婆婆一人单干,现在则变成了多人组合,不仅有丽芳分担,还有窦纯莉协助。
用老两口的话说,他们不仅有了“女儿”丽芳,还额外得到了两个“女儿”,其中一个就是窦纯莉,还有一个叫彭菊平,“可惜这次没来”,“这些‘女儿’,都是晨报举办的‘空巢老人认亲会’给的”。
吃饭了,一家子围坐在桌子前,老人和“女儿”们相互夹菜,说不完的话。
吃完饭,丽芳主动去收拾厨房,吴爹爹心疼起来,连说“歇歇、歇歇”。
厨房的活忙完了,“女儿”端出了水果,并为“爸爸”剥好了橘子和桂圆,说了会话,发现“妈妈”一个人在房间琢磨三维动漫,“女儿”又进去帮忙参谋。温馨的一幕幕,在屋中流淌。
在客厅的中央,放着一大束康乃馨和一大袋桂圆。“这都是丽芳买的,花是祝福我和老伴的,桂圆是为了祝福新家团团圆圆。”吴爹爹动情地说,还是“女儿”细心、体贴。
用吴少秋夫妇和桂丽芳、窦纯莉的话说,在“认亲会”前,孤独的他们就好比天上飘着的雪花,谁也不认识谁;在“认亲会”上,他们有缘走到了一起,成为了一家人,就好比飘着的雪花落在地上,结成冰,化成水,谁也离不开谁了。
当初两个人的孤独世界,如今,已变成温馨的大家庭。
“认亲”之前
桂丽芳:用加班对抗孤独
42岁的桂丽芳,家住青山红钢城110街坊,是一家公司的管理人员,收入不错。
但是,丰裕的物质生活,填补不了精神上的空虚6年前,晴天霹雳,丈夫离开了她,从此,孤独缠上了她。
为了驱除孤独,桂丽芳选择用工作来麻痹自己同事都下班与家人团聚时,她,则在办公室加班。凌晨两三点,从单位回家的路上,常可以看到她孤独的身影。用她的话来说:“忙,可以让人忘却空虚。”
只有和儿子在一起时,她的心里才有一些慰藉。她很渴望看到别人一家3口在一起,却又害怕看到,因为这样她会触景伤情,会难受。
吴少秋:坐公交车消磨时光
时光追溯到19年前,吴少秋夫妇都还没退休,膝下有可爱的儿子和女儿,一家人的幸福生活,总被熟识的人当成典范。
1988年开始,他们的幸福生活逐渐变得残缺。那一年,24岁的女儿决定到法国巴黎发展,为了她的前途,尽管舍不得,尽管知道以后留给他们的会是孤独,但夫妇俩还是积极支持。每当知道女儿有进步,他们都会乐上半天。
1999年,31岁的儿子要到加拿大。从此,孤独真正纠缠上了他们。
儿子8年只回来过一次,女儿19年才回来了3次,其中一次只停留了4小时,“你说想不想?”但老两口不怪子女,他们不愿自私地将子女留在身边。
孤独、寂寞,成了两老生活的主题,尤其是吴少秋。
许多时候,两位老人会将儿子、女儿和孙儿辈的照片拿出来擦拭、抚摩,回味往日的点点滴滴。
子女不在身边的时候,陈婆婆迷上了电脑,渐渐地,她在网上有了一大堆朋友,渐渐地,子女离开后的孤独感,开始被冲淡。
吴少秋则没有什么特别的爱好,每天除了看报纸,就百无聊赖。
为了摆脱孤独,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他想到了一个好办法坐公交车。
早上起来,坐车到东湖磨山,再转车绕道,中午回家。之所以选择坐公交车,是因为车上人多,讲话的多。
有时候,他还骑自行车到磨山登高。
尽管充实了些,但在他内心深处,仍渴望有一份亲情。
幸运的是,他看到了晨报关于“空巢爱心联盟”拟举办“认亲会”的报道。
他第一时间报名,在得知“认亲会”地址后,他提前一天到现场踩点,他琢磨着,要认一个“女儿”回家。
幸运的是,他成功认得了比自己亲生女儿仅小11天的“女儿”桂丽芳。
“女儿”到家后,很快与陈婆婆也打成一片。
当然,吴少秋每天坐公交车“消磨时间”的必修课,也在“认亲会”那一天终止。
改变
12天的幸福生活
1月14日中午“认亲会”后,尽管已是深冬,但吴少秋的家,却迎来了春天。
得悉老伴认了“女儿”,陈婆婆赶紧从电脑上撤下,乐颠颠地跑向菜场。
以往,这对她来说是件辛苦差事,可那天,她浑身充满力量,买的菜,也比平时多了不少。
“父女”俩到达洪山路后,尽管下着雨,但桂丽芳冲入雨中,跑到路边一花店,没有讲价,花60元买了束康乃馨,那是作为给“妈妈”的见面礼。
吴少秋说,“女儿”买花时,他撑着伞,感觉很温馨、感动,品出了一些“父女”的感觉虽然事后他仍有些为花的价格过高而“嘀咕”。
带着对“女儿”的遐想、好奇,陈婆婆见到了戴着眼镜、文质彬彬的“女儿”。“与陌生人相处是否会别扭?”陈婆婆的这个疑问,在“女儿”进门不到两分钟,就被打消了。
得知“妈妈”会玩电脑,“女儿”挽着她的手,在电脑上玩开了,喜笑颜开的交流,将两个陌生人糅成了一家人。
吃饭间,聆听着老人的经历,泪花噙在了桂丽芳的眼眶中。
得知“女儿”的遭遇与目前的状况,两位老人也是鼻子酸酸的。
那一天,“女儿”和“父母”聊天到深夜。
在随后的日子里,桂丽芳几乎每天都到新家看看,有时只为一句问候。晚上则要匆匆赶回另一个家,那里,儿子在等待着她。
有了亲人的日子,感觉真好。
经过数日的磨合,“孙子”与吴少秋夫妇也来电了。
一天晚上,为了儿子学习上的事,桂丽芳无奈地找到了“爸爸”。
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安慰、鼓励,一番长谈下来,以往比较“翻撬”的儿子,竟在“爷爷”面前不再“翻撬”了,像大人一样懂事,连声说“爷爷”讲的在理。
上十公里的距离,两个家,在12天里,建立起了一种亲情、默契。
“幸福突如其来,这都是‘认亲会’给的!”
憧憬
幸福才刚刚开始
谈及将来,吴少秋夫妇和桂丽芳的脸上,写满了幸福。
吴少秋说,在以后的日子里,他们的幸福生活不仅将持续,而且会越来越好。他有信心,将这个新家经营成“空巢老人认亲会”后幸福的样本,也希望将这样的幸福,传递到每一个和他们一样曾孤独过的老人。
桂丽芳说,她想有个让自己疼的干爹干妈已有好多年,只是苦于无机会,自从走进了晨报的“认亲会”,她就知道自己将幸福揽在了怀里。“我会好好珍惜这得来不易的幸福,将幸福进行到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