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的科学与文化
撰文/ 袁义达 (中国科学院遗传发育所 华夏姓氏源流研究中心主任)
选自《中国国家地理》2007年第2期
姓氏,在中国历来是属于社会科学范畴中的,而且其内涵和文化价值一直处于争议之中。
中国姓氏的历史至少在5000年以上,而用自然科学方法研究中国姓氏,在中国只有20多年的历史(自1985年起)。通过用现代自然科学的方法,结合社会科学的传统研究来探索和研究中国姓氏,大大提高了中国人对祖先给我们烙下的血统记号的“姓氏”的了解和对历史追思的兴趣。
人们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用自然科学的方法研究姓氏的呢?在130多年前(即1875年),世界上发生了两件与姓氏有关的事件。第一件是日本的明治维新,为了强国富民,日本新政府首先是调查日本的国情——人口,但是日本人的名字重复得太严重了,于是政府要求每一个日本人必须给自己找一个姓,以作区别,因为日本人在这之前是没有姓的。于是乎,在短短的时间内日本人出现了三万多个姓,多数是以地名和河川为姓,什么井上、河边、松下等等。日本人姓氏的含义与中华姓氏的血缘传承是有本质区别的。1875年世界上还发生了一件与姓氏有关的事件,那就是英国人乔治•达尔文首次发表了用英国人在教堂中结婚名册中的姓氏研究近亲现象的文章,这是科学家第一次以自然科学的方法研究姓氏。在那篇文章中,他首次提到欧洲人姓氏分布与人类遗传特征之间的平行关系。接着世界各地纷纷在种族、地域、家族疾病、人口迁移等等领域研究各自国家的姓氏。到上个世纪60—80年代达到了顶峰,在美国俄勒冈州先后召开了两次以世界性数学和生物学研究姓氏为主题的会议。我们中国就是在80年代加入到世界自然科学领域中姓氏遗传学的研究中的。
大家都知道,每一代子女的遗传物质一半来自父亲,一半来自母亲,经过10代后,后裔中血液的遗传物质在理论上只有1/1024与第一始祖相同。所以,社会上大家对姓氏寻根的科学性一直持怀疑、甚至不屑一顾的态度。恰恰就在这一非常通俗的常识上,大家忽略了一个生物进化上的重要现象——Y染色体的遗传!Y染色体的遗传几乎是世代不变的,在人类中表现为生男孩子,这是人类进化中一条“铁”的法则,谁也改变不了的。我们定位姓氏作为生物学中的一种可以研究“材料”的原则就是:姓氏是父传子的,其传递方式类似Y染色体遗传的表现。
姓氏代表血缘传承关系的一种符号,中国人姓氏代表的是父传子的血统关系。中国当今仍在使用的汉字姓大约在4000种,而历史上出现过的姓氏有24000多个。中国人,尤其在汉族社会中,宗族观念根深蒂固,自西周春秋以来,中国人的亲属是以父系为中心论亲疏, 父系家族的延续被认为是至关重要的事。古代的国家观念,也与家族观念相联系,所谓一家一姓的天下,实际上是父系家族观念的无限扩大。在这种宗法制度和宗族观念中,中国人十分重视“姓”,养成了同姓聚居的习俗,很多地区流传着修谱联宗的现象,在全国形成了无数群大小不等的同姓人群。中国人姓氏几乎都以父传子的垂直方式世代相传的,女子婚后也不改姓,仅仅附上夫姓,表明已婚了。所以,中国人姓氏见证了中国几千年父系社会的全过程,以一种血缘文化的特殊形式记录了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在中华民族文化的同化过程中和国家统一上,曾经起过独特的民族凝聚力的作用。
中国人姓氏有三个明显的特征:第一个特征是遗传的,是以父系方式遗传的,类似于人类Y染色体的遗传。第二个特征是,环境、气候、疾病等一系列因素对姓氏是没有选择性的,因此,姓氏是中性的。第三个特征是,姓氏是人类社会进化中的文化产物,它标志着社会结构中一种血缘关系的符号,可以从文字史书中追溯其传递的痕迹。其时间跨度很大,是一般意义上的生物学标志所不具备的。正是这三个特征,我们对姓氏有了极大的兴趣,并从生物学的角度,即从科学的角度来研究姓氏。
在中国人姓氏群体学的研究中,我们先后发现了以下几个现象:
1, 当代的姓氏分布与遗传基因的分布基本是一致的,反映了中国人姓氏传递的稳定性和连续性。
2, 汉族南北遗传组成上的差距大于南方汉族与南方少数民族、北方汉族与北方少数民族之间的遗传差距,其分界地带在南岭和武夷山,而不是我们通常认为的长江。
3,发现中国人100个大姓大约占中国总人口的85%,是组成各地人群遗传结构的主要成分和决定历史上人口迁移的结果。而几千个小姓往往表达地域性特性,是相对比较完整的保存着中国人遗传多样性基因库的最好隔离群。
4,中国几十种疾病分布地理图与百家大姓分布地理图存在高度重叠的现象。
5,排出了以“李,王,张,刘,陈”为首的新百家大姓。
尽管从自然科学的角度研究姓氏才刚刚开始,但以上这些就是我们为什么要研究姓氏的原因。我们确信中国人的姓氏是一项国情资源,更加确信中国人姓氏,不但是一种传统的文化,也是一门科学研究的对象。
(责任编辑:曾玉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