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到年底,预测07年房价走势成了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博客上的声音好像预测继续高涨的声音更强势一些,到明年是不是真的就如人家所言,高房价又持续大涨一年,让开发商们再大赚一把?还要等到明年底来彻底盘点。
但有一点是肯定的,不管是已经买了房的投资人,还是持币待购的买房人,都对明年的房价走势保持了高度的警惕,甚至出现了投资人撤资房产转向股市的情况。
| |
在今年4月份的博鳌论坛上,潘石屹就对前三个月17%的增长速度表示了担心和忧虑,并且发出了,房价有点危险的警告,潘担忧持续涨价会危及整个房地产业,因为房价和空置率同时普遍上涨带来的问题确实太多了。
现在又到年关,经过了半年多的新政调控下的房地产业依然一路高歌,实在让人不能接受。中国指数研究院在10月份做了一份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有多达八成的购房人不满意当前的房价。中国社会调查所在12月份对北京、上海等六大城市的调查也表明,八成市民认为我国目前的房价虚高严重,近七被访者房价太高暂无购买力。
央行在最近发布的《2006年金融稳定报告》中指出,在房价攀升和房地产信贷规模较大的情况下,需要关注房地产市场波动带来的潜在风险。央行认为,当前房地产价格走向尚不明朗,如果房地产价格出现大幅下跌,将会在宏观上影响投资、消费、金融的稳定。央行担心由于房地产贷款所占比重较高,房价下跌可能将风险集中于银行系统。
“走样”的住房政策
在房改八年后的今天,老百姓不仅很难听到要把“让老百姓买得起房”的口号,作为住房政策的“根本目标和出发点”的基本承诺,而且住房模式和房地产市场实际导向的结果,使中国的高房价和住房问题,成为公认的城市社会中“最大的民生问题”。
一项本意是要为民造福的“改革”,在历经了“八年抗战”后,竟然成了制造社会不公的“非和谐因素”,这多少有些黑色幽默的意味。那么,这样的蜕变和异化的过程,又是怎样“得逞”的呢?
可以说,数以亿计的城市居民从住房要靠“公家买单”到走向市场自己买房,国家和政府提供的以经济适用住房为主的城镇住房供应体系,既是他们接受住房改革的基础和条件,也是政府推行城镇住房制度改革时对城市居民所作的基本承诺,是新房改的“政策底线”。
但到了2003年,一些地方尊崇“增长就是硬道理”的非科学发展观,不少书记市长急着想通过抬高房价来提高GDP和为城市的形象工程增加“资本”。甚至早在18号文件之前,像上海等城市的经济适用房就已经“失踪”。2003年发布的“房改新政”(18号文)在把房地产业作为“促进消费,扩大内需,拉动投资增长,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的同时,却在如何做到让平民百姓买得起房这个大是大非的问题上不见说法。
开发商在房地产市场上是如此强势,中央对房价和房地产市场一次又一次的调控,在开发商暗中的强力作用下,一次又一次的失控。
住房和粮食一样,是生存基本而必须的需求,它们一旦在市场上出现较大的供不应求,价格就会暴涨到难以控制的地步。
在最近公布的“首富排行榜”上,中国的前十名首富除了4人是靠公司海外上市而上榜的以外,其余6人全是靠房地产而一举暴富。开发商成了当今中国最强势的特殊利益集团之一,房市成了一些人拿全民资源、肥自己腰包的“暴富制造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