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笔者到平坝县天龙村采访时,在村支书郑锦贤家,只见二层的楼房外墙全部用青石板镶砌,别具特色。郑支书说,原来都是用漂亮瓷砖砌的,为了在村里带个好头,与古镇屯堡风貌保持一致,就改贴青石板。如今,村里许多村民都自觉不自觉地根据本村特点,因地制宜,保护和修缮独具屯堡韵味的建筑,而不是一味地赶时髦,拆旧建新,盲目攀比。
天龙村是一个保留大明遗风的典型屯堡村寨,在新农村建设中,正是因为立足本村特色,因地制宜,利用屯堡文化优势,发展乡村旅游,农民得实惠,日子越红火。2006年,全村仅销售旅游农副产品、工艺品收入就达380余万元。天龙村新农村建设模式是一个很好的启示。我省是一个欠发达、欠开发的农业大省,各地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自然条件和资源禀赋差异大,民族文化各具特色,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起点有差距、水平有高低,不能强求一个模式、一种方法、一个标准。在推进新农村建设中必须坚持因地制宜,不能搞“齐步走”和“一刀切”。要从客观实际和现有条件出发,注重立足乡村特点,突出区域、地方和民族特色,尊重各地的传统、习惯和风格。充分考虑当地财力和群众的承受能力,区别情况,分类指导,注重实效。立足于当地的实际条件,在推进新农村建设时要坚持的是增产增收,多予少取,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而不是花一笔钱、树一个典型。建设新农村的各项举措都要以群众满意不满意、群众需要不需要为基本出发点,否则只能劳民伤财,费力不讨好。因地制宜建设新农村,就是要制定出符合本地实际的新农村建设规划。只有规划先行,新农村建设才能稳步推进,农民才能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但我省个别地方在新农村建设中,还是存在无规划,轮番拆建、大兴土木;有新房、没新村;乱搞“花架子”、求政绩工程等现象,其本质都是违背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原则,不但浪费严重,还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没有规划,盲目蛮干,万万不可取。可喜的是,目前,我省102个省级新农村建设试点村村庄整治规划编制已全部完成,对稳步推进“百村试点”工程、因地制宜建设好我省新农村,意义深远。 作者:赵勇军 来源:金黔在线—贵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