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代省长袁纯清做政府工作报告(文字实录)
华商网讯 (记者 周庆辉)今日上午9时,陕西省十届人大五次会议在西安人民大厦礼堂隆重开幕,今日上午大会的主要议程是听取袁纯清代省长做政府工作报告,华商网为广大网友文字直播政府工作报告过程,视频直播也同步进行。
据悉,共有来自全省10个市和驻陕部队组成的共11个代表团的574名省人大代表出席会议,审议将决定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和民主法制建设的各项重要任务及措施。
文字实录:
政府工作报告
2007年1月29日在陕西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
陕西省代省长 袁纯清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省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06年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情况
刚刚过去的一年,是我省实现“十一五”良好开局、高点起步的一年。在省委的正确领导下,全省人民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一重大战略决策,努力促进经济社会斜体发展,经济建设迈上新台阶,社会发展取得新进步,人民群众得到新实惠,十届人大四次会议确定的任务顺利完成,全省呈现出加快发展、和谐发展、科学发展的新局面。
经济快速平稳增长。生产总值达到4383.9亿元,比上年怎样12.7%,比与其目标高出1.7个百分点,提前四年基本实现建设经济强省“三步走”战略的第二步目标。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1571.8亿元,增长18.4%,工业对经济增长的主导作用更加突出;能源化工、装备制造业分别增长34.4%和29.6%,支柱产业的支撑作用更加明显;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由205提高到229,经济运行质量进一步提高。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522.0亿元,增长15.1%,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30%提高到40%。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101.5,物价水平总体平稳。财政总收入696.8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362.1亿元,分别增长31.7%和31.5%,增幅位居全国前列。
新农村建设开局良好。制订了新农村建设规划纲要,实施了村庄规划建设条例,涌现出一批新农民建设典型。各级财政用于新农民建设支出190.6亿元,是历史上最多的一年。全面加快农民饮水、通电、道路、卫生、沼气等工程建设,建成农民饮水工程1700处,解决了43万人的饮水困难和42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解决了边远地区9万人的用电问题,通电话行政村达到98.1%;新建通乡油路2000公里、通村油(水泥)路1.4万公里,位居西部第一;新增农民新型合作医疗试点县21个,补助标准由人均20元提高到40元,覆盖人口由282万扩大到1202万,参合率居中西部前列;新建户用沼气池15万口,相当于过去总和的40%。农业结构调整成效显著,粮食生产再获丰收,总产达到1150.9万吨。果品总产882万吨,其中苹果650万吨,优果率达到70%以上,陕西苹果出口70多个国家和地区,已成为我国农产品出口的知名品牌。畜产品产量全面增长,肉、奶产量分别增长9.4%和11.1%。果业、畜牧业特色优势进一步确立。
重点项目建设成效显著。大力开展“项目建设年”活动,集中力量狠抓重点向建设。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610亿元,增长31.9%。建成高速公路341公里,通车总里程达到1640公里,居西部第二位。西电公司超高压开关设备产业化、西安铁路枢纽北环线工程等25个重点项目建成投运,渭化集团“双甲”改扩建、韩城二电厂二期等42个项目开工建设。关中九大灌区改造项目全面建成,七大水源工程按期实现节点目标。投资结构明显改善,重点项目中的产业项目总数和投资额分别占到58%和51%。按照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投资重点向农村和社会事业倾斜,农业增长80.7%,卫生社保社会福利增长38.3%。
节能降耗和环境保护力度加大。落实节能降耗责任,加大检测检查力度,单位生产总值能耗明显下降。实行严格的环保制度,强化硬指标约束,全省化学需氧量削减2%,二氧化硫排放量降低1.5%,成为全国实现减排目标的少数省份之一。关闭了渭河沿岸56家污染严重的造纸企业,以及陕北55家电石、铁合金、焦化行业污染企业,汉江流域183家企业污染物排放减少60%以上。创建卫生城市力度加大,美化绿化效果明显,大气质量持续好转。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等六大工程建设继续推进,防沙治沙、小流域治理成效显著,治理水土流失5500平方公里,完成造林绿化340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37.3%,绿化正在成为三秦大地的主色调,再造一个山川秀美的新陕西正在变为现实。
区域协调发展势头强劲。关中地区装备制造业、高技术产业增势迅猛,会展经济蓬勃兴起,现代服务业快速增长,“一线两带”辐射带动作用明显增强,保持了率先发展的好势头。陕南以交通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现代中药、生态旅游等绿色产业快速发展,进入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加速期,呈现出若干重点领域突破发展的新趋势。陕北能源化工基地的建设卓有成效,建成和开工一批重点项目,特别是拥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DMTO工业化项目试验成功和工业示范项目的奠基,对陕北能源化工基地建设以至全国煤化工产业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陕北进入跨越发展的新时期。
自主创新步伐加快。确定了建设创新性陕西的目标,启动实施“13115”科技创新工程。地方登记重大科技成果583项,有22项在全国获奖,一批关键技术产业化项目顺利实施,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2%。知识产权创新体系初步建立,专利申请量继2005年突破4000件以后,又突破5000件,达到5717件,增长37.2%。国防科技工业重点项目进展顺利。民营科技企业发展迅猛。关中五个国家级开发区技工贸总收入1656亿元,增长23%,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支撑作用日益凸现。
改革开放取得重大进展。国有企业改革攻坚度过最困难的时期,扭转了长期滞后的局面。大集团组建工作进展顺利,组建了延长石油、煤业化工、西部机场、机床工具、医药控股等企业集团和国有资产经营公司。省属企业属地化管理、政策性破产和“并轨”三个方面有了实质性突破。118户省属企业实行了属地化管理。陕钢政策性破产程序终结,西钢等4户企业的政策性破产程序启动,新川水泥厂等11户企业破产前期准备工作全面展开。近20万名下岗职工实现基本生活保障向失业保险并轨,提前一年完成目标任务。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顺利完成。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有了新的发展。行政管理、财政、税收、金融、粮食、价格、流通体制等各项改革稳步推进。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进出口总额53.6亿美元,增长17.1%;实际利用外资9.2亿美元,增长47.2%;新批外商投资企业255家,增长8.8%;利用外省资金423亿元,增长30%。旅游业加速发展,境外游客突破百万人次大关,接待国内游客695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418.8亿元,均创历史新高。泰国在西安开设领事办公室,结束了我省没有外国领事机构的历史,成为陕西扩大对外开放的一个标志性亮点。
社会事业发展迅速。坚持公共教育资源向农村倾斜,各级财政用于农村教育的资金66亿元,比上年增长29%。提前一年在西北地区率先实现“两基”达标。建成寄宿制学校358所,改造农村中小学D级危房138万平方米,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覆盖91个县(区)。全面落实“两免一补”政策,为513万学生免除杂费,为158万贫困生免费提供教科书,为55.5万贫困寄宿生补助生活费。有8.5万高校贫困生获得助学贷款。职业教育不断加强,中等职业学校招生31.2万人,增长14.7%。高等教育质量稳步提高,11所本科院校和7所高职院校顺利通过教学评估,博士、硕士授权点数量进入全国前三位,巩固和增强了我省科教大省的地位。农村生无网络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全面启动,城市社区卫生服务覆盖面不断扩大。117个疾病预防控制体系项目全面竣工,105个医疗救治体系项目基本建成。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千分之四点五,近5万名年满60的农村独生子女、双女户夫妇享受到每年600元的奖励扶持。启动农村基层人才队伍振兴计划,为农村教育、卫生、农技等机构招聘高校毕业生1600多人。加快公益性文化建设步伐,实施文化遗产保护工程。推进优秀文化产品创作,形成了一批在全国有影响的精品力作,《迟开的玫瑰》荣登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剧目”榜首。“人文奥运 盛典西安”活动在全国引起热烈反响。加强农村“两馆一院一站一室”建设,扶持文化示范村100个。完成4010个50户以上自然村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群众性体育活动广泛开展,农民体育健身工程试点进展顺利。成功举办了第13届全省运动会。我省运动员在第三届全国体育大会上获得金牌6枚,在多哈亚运会等国际比赛中获得金牌18枚,为国家争了光,为陕西添了彩。
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全省安排财政资金30.3亿元,全面落实了退耕
还林、粮食直补等惠农补贴政策。积极促进劳动力转移,劳务输出432万人。安排促进就业再就业资金4.2亿元,将进城务工农民、新征地农民、高校毕业生、城镇退役士兵纳入支持范围,提高职业培训和创业培训补贴标准,帮助零就业家庭解决就业困难,城镇新增就业26.5万人。社保基金稳步增长,覆盖面继续扩大,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月均增加160.5元,达到808.5元,失业保险标准得到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268元,增长近千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260元,第一次实现了年增加两百元的目标,均是改革开放以来增加最多的一年。
构建和谐社会成绩明显。省上对市县新增一般性转移支付补助22亿元,总量达到52.7亿元,增长72.4%,极大地缓解了财政困难市县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安排财政资金12.6亿元,提高了五保户、在乡复员退伍军人、老党员等生活补助和省属企业离休人员医疗补助。安排8亿元用于城市低保,81万人得到救助。调整最低工资标准,人均月增长35元。在全国率先实施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37.3万人从中受益。40万人解决了温饱问题,60万人实现了脱贫,为残疾人办的10件实事全面落实。新增经济适用房320万平方米,加大廉租房建设力度,一大批中低收入家庭改善了居住条件。药品、食品、卫生监管等工作全面加强,一些影响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的问题正在得到解决。精神文明建设深入推进,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取得新成效。安全生产严峻形势有所好转,公共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和工作机制初步建立,信访工作力度加大,一批突出问题得到妥善处理。国家安全工作得到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取得新成果,“平安陕西”创建活动深入开展。国防建设、军民共建和双拥工作取得新进展。
司法行政、国土资源、工商行政、质量技术监督、审计、统计、税务、盐务、民族、宗教、对台、侨务、人防、地震、气象、测绘、档案、文史、慈善、地方志等工作都取得了新的成绩。这些成绩的取得,是省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省人大、省政协监督支持的结果,更是广大干部群众共同奋斗的结果。在此,我谨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奋战在全省各条展现的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干部、驻陕部队指战员、武警官兵和公安干警致以崇高的敬意!向大力支持政府工作的各位代表和各位委员和社会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
各位代表:过去的一年,我们按照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坚持加快发展第一要务不动摇,自觉服从中央宏观调控政策,围绕做大做强度优势产业,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力度,继续实施项目带动战略,进一步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扩大对内对外开放,保持了经济快速平稳增长的良好势头;坚持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从基础设施入手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支持关中率先发展,推进陕北跨越发展,扶持陕南突破发展,三大区域初步呈现出各展特色、竞相发展的新格局;坚持以人为本,更加关注民生,大幅度增加财力物力,切实解决基础教育、城乡医疗、饮水安全、社会保障等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使更多乐观人民群众享受到改革发展成果,进一步促进了稳定和谐发展的局面;坚持任与自然和谐相处,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大重点地区、重点行业环境保护和节能降耗力度,取得了经济增长加快、污染能耗下降的新进展。我们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可喜成绩倍感振奋,我们对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信心和决定更加坚定。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我省经济发展中结构性、体制写的深层次矛盾依然突出,经济增长方式总体上比较粗放;农村发展相对滞后,产业化水平较低,农民增收难度较大,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状况仍未得到根本改变;国有企业改革仍需攻坚,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质量不高,开放型经济发展程度还比较低;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亟待加强;节能降耗任务艰巨,环境保护压力较大;就业形势严峻,各类社会矛盾有增多趋势;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有待深化,官僚主义、形势主义和奢侈浪费现象在一些地区和部门还不同程度地存在。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这些问题,采取得力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二、2007年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和主要目标
今年是我省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一年。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生产要素跨国流动和产业转移步伐加快,世界各国经济相互联系和影响日益加深。我国经济在宏观调控中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国家对西部地区的支持力度持续加大。我省经过多年探索和发展,思路更加清晰,重点更加突出,发展愿望更加强烈,具备了又好又快发展的基础和条件。与此同时,国际上影响何平与发展的因素增多,我国加入世贸组织过渡期结果,国内外市场竞争将进一步加剧周边省区争相发展,我们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综观国内外形势,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环境仍然是机遇大于挑战,有利条件多于不利因素。只要我们抓住机遇,发挥优势,锐意创新,扎实工作,就一定能推动经济社会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
今年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是: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一系列决策部署和省委十届九次全会精神,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西部经济强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陕西的目标,坚持团结稳定和加快发展两大主题,认真落实中央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政策措施,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着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继续加强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切实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转变政府职能,改进思想作风,发展社会事业,加强社会管理,维护社会稳定,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七大和省第十一次党代会胜利召开。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生产总值增长11%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000亿元以上;单位生产总值能耗降低4.5%;财政总收入增长16%;城镇新增就业26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6%;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千分之五点五以内;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控制在3%以内;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0%左右。
实现上述发展目标,需要全省上下付出艰苦劳动和辛勤努力。我们必须深刻理解科学发展观的科学体系,自觉遵循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在具体工作中,更加注重把握好以下几点:
更加注重调整优化经济结构。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是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然选择。必须以更为自觉和积极的态度,以优势产业和优势区域为依托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以四大基地建设为龙头推进区域协调发展,以项目建设为载体扩大投资和消费,努力在产业升级、区域布局和发展模式上有新的突破,实现全省经济发展“好”字当头、“好”中求快。
更加注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新农村建设是新时期解决“三农”问题的战略之举。要以建设现代农业为基点,以发展农村经济为重点,以农村文明进步为根本,以增加农村收入为核心,实现一大批基础设施重点工程和优势产业龙头项目,强化科技、文治、人才三大支撑。重点解决上学难、看病难、饮水难、行路难、听广播看电视难、废弃物利用难等“六难”问题,努力提高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
更加注重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改革开放是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强大动力。目前我省改革处于攻坚阶段,开放正当关键时期。要进一步解放思想,着眼于提高经济的开放度和市场化水平,坚持以国企改革为重点深化各项改革,以招商引资为重点扩大对外开放,努力在深化改革中增强发展的获利和动力,在扩大开放中获得发展的机遇和空间。
更加注重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自主创新实发展我省比较优势、转变增长方式的必由之路。必须加快建设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资质创新体系,全面实施“13115”科技创新工程,围绕优势产业和重点项目,着力开发具有自主知识船全的核心技术和拳头产品,全面提升我省经济的核心竞争力。
更加注重节能降耗和环境保护。节能降耗与环境保护是我省必须直面的课题。要通过实施重点节能工程,实行严格的环保制度,加大目标考核和责任追究力度,做到能源降耗持续下降、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发展循环经济,扎实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更加注重关注民生构建和谐。关注民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中之重。必须把维护人民群众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继续加大公共资源向农村、困难群众、社会事业、落后地区的倾斜力度,着力做好扩大就业、农村低保、贫困学生助学和技能扶贫工程、城市廉租房建设等10件关系民生的实事。依法加强社会事务管理,深化推进“平安陕西”建设,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进一步形成团结兴陕的强大合力。
三、大力调整经济结构,切实转变增长方式
突出发展优势产
品。以信息化为主导,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不断做大做强高技术、装备制造、能源化工等优势产业。高技术产业在航空航天、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能源化工等5大优势领域,优选20个重大科技产业化项目予以重点扶持,加快产业化步伐。支持西安、宝鸡、杨凌等国家级开发区加快“二次创业”,抓好西安阎良国家航空高技术产业基地,西安航天科技产业园、西安国家软件产业基地、咸阳国家显示器产业园和汉中航空工业园建设,充分发挥科技远去的辐射带动作用。装备制造业要走集团化、集群化道路,努力形成航空航天、输变电设备、数控机床、汽车等产业的新优势。加快国防高新工程实施步伐,推动军民结核性产业向高层次、宽领域拓展。通过改制重组,培育十数个年销售收入超百亿元的大型企业集团,努力建设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能源化工产业以陕北能源化工基地为重点,加大资源勘探力度,引进战略合作伙伴,大力发展现代煤化工产业,全面加快“三个转化”步伐,形成经济发展的强大引擎。
着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抓住国家大力发展服务业的新机遇,彰显我省人文、地域资源优势,着力构建文化、会展、旅游特色产业链,尽快把现代服务业培育成我省的优势产业和支柱产业。文化产业要推动人文资源上舞台、出大作、创品牌,集中力量打造在全国乃至世界有影响、有震撼力的精品力作,使更多的人向往陕西、走进陕西、兴业陕西。培育壮大动漫、策划等新兴文化创意产业,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会展业重在策划,实施一批国内外有重大影响的会展项目,提高西洽会、农高会、欧亚经济论坛等大型会展品牌的影响力,吸引更多国内外机构来陕办展会,进一步做大规模。旅游业要为构建文化旅游、红色旅游、生态旅游三大产业体系,建设法门寺等6大品牌旅游景区,着力抓好延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曲江大唐不夜城等10大项目建设,建设好以西安为中心辐射全省的8条旅游精品线路,扩大促销影响,提高服务水平,提升整体竞争力。物流业要着眼于加快加强以西安为枢纽的现代物流体系,重点抓好西安国际港务区、咸阳空港物流园区、新筑集装箱物流园区、宝鸡陈仓物流园区、榆林能源化工物流中心等项目建设,培育一批第三方物流龙头企业。金融业要着力构建政府、银行、企业互动合作平台和协调机制,吸引国内外金融机构来陕设立总、分支机构,鼓励金融创新,推进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建设,把西安建成西部重要的金融中心。要积极承接全球性服务外包产业转移,把西安建成全国重要的服务外包基地,形成现代服务业发展新的增长点。
大力推动自主创新。以实施科技创新工程为重点,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加快产业化步伐。省财政在“十一五”期间每年安排1.5亿元专项资金,支持的13115”科技创新工程顺利实施。对精密数控机床、汽车与工程机械、特高压输变电设备、通信设备等10大科技专项实施联合攻关,力争突破和掌握一批核心技术。加快科技创新平台建设,陕西工业技术研究院、西北工业技术研究院要在完善提高、成果转化上实现大的突破,新组建电子工业技术研究院和农产品加工技术研究院,建设快速制造国家工程研究中心、10个省级工程研究中心和一批企业技术中心。突出企业科技创新的主体地位,引导企业提高研发经费占销售收入的比例。进一步推进科技体制机制创新,促进有条件的科研院所组建科技型企业集团。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和名牌战略,积极推行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制度,力争国家名牌产品累计达到27个,专利申请量突破6000件,努力走在西部前列。
推动三大区域协调发展。关中突出发展高技术、装备制造、现代服务业,重点推进60个重点项目建设,建设一批优势特色产业集群。支持西安做大做强,深化西咸经济一体化,促进关中城镇群加快发展,增强“一线两带”的辐射带动能力。陕北重点实施50个煤化工、石油化工和电力重大项目,加大水源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快建设国内一流、世界著名的能源化工基地。陕南在继续加强以吉通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要以绳梯保护为前提,追点实施50个产业项目,推动现代中药、绿色食品、生态旅游、桑蚕丝绸、装备制造、有色冶金等区域性优势产业做大做强,加快扭转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局面。关中、陕北、陕南三大区域既要发展优势,各展所长,又要加强协同,相互促进,形成全省经济发展的整体合力。
强力抓好节能降耗。建立健全考核评价体系,完善计量检测办法,强化能源指标公报和责任制度。严格高耗能产品市场准入,继续加强对200户重点用能企业节能降耗管理,制定重点产品的消耗定额,对市电、铁合金等高耗能行业实行差别电价。组织实施生物柴油、低温余热发电等10大重点节能工程。整顿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做好重点矿区、重点矿种资源整合。加快煤层气开发利用,提高煤炭回采率和石油采收率。严格执行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在西安市率先推行节能65%的地方标准。抓好西安、宝鸡、咸阳、榆林等城市节水试点,力争工业万元增加值用水量下降4个百分点。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大力实施土地开发整体,集约节约使用土地。继续抓好杨凌示范区、西安经济开发区、韩城龙门、渭北生态农业区循环经济示范工作,在龙门钢铁集团等20户企业开展循环经济试点,走出节能环保的新路子。
切实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继续推进天然林保护、防护林建设等工程,完成造林绿化300万亩。继续实施秦岭生态功能区保护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加快建设秦岭国家植物园,使之成为陕西乃至中国的绿色品牌。做好汉、丹江的水源保护工作,确保一江清水供北京。加强能源资源开发中的水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科学划定、合理调整大中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保护区,做好农村饮用水源保护检测工作。加强农村面源污染治理。集中政治煤炭、电石、铁合金、焦化、水泥、造纸等污染企业,对不能按期达标的企业坚决关闭。严格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继续开展矿区沉陷治理,全面推行生态修复保证金制度。加大环境监控执法力度,确保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比上年削减2.2%和2.5%。加大渭河流域污染治理力度。渭河是三秦大地的“母亲河”,为陕西可持续发展计,为流域人民长远福祉计,省财政在“十一五”期间每年投入不低于1.5亿元,全面启动流域县城污水、垃圾处理厂等项目建设,下决心尽快改变渭河劣五类水质,早日让我们的“母亲河”重现昔日的生机和美景。
四、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总揽,扎实做好“三农”工作
大力
发展现代农业。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推进新农村建设的着力点,构建市场化程度高和以现代科技、装备、经营形式为支撑的农业生产体系,进一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态度优化农业结构,做大、做强、做精优势产业。粮食生产在稳定面积和总产的基础上突出精粮,扩大优质专用粮生产。果业要大力开拓国内外市场,突出抓好标准化生产,做好有机果品产地认证,出口70万吨以上。畜牧业重点放在做大规模上,抓好小区养殖和家庭适度规模养殖,搞好良种引进和推广,强化疫病防控,力争奶类总产达到180万吨,肉类总产155万吨。蔬菜业重点发展设施栽培,提高聚集度,着力创品牌,拓展销售渠道和市场。紧紧抓住国家“东桑西移”的机遇,加大扶持力度,推进规模化、产业化、力争蚕茧产量在全国位次有大的跃升。加快发展具有市场潜力的中药材、茶叶、烟叶、特色养殖等区域性特色产业。充分发挥杨凌示范区的科教优势,积极开展农业科技创新,不断提升农业科技水平。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和建设,努力做到科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继续巩固、完善、加强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努力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实施一村一品“千村示范、万村推进”工程。坚持把“一村一品”作为推进农业产业化、加快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抓手,依托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尊重农民亿元,科学选择优势产品和主导产业,年内启动1000个示范村,通过政策扶持,项目引导逐步辐射带动1万个村,走出规模化、标准化、区域化的发展路子。今年主要抓好规划、引导和服务工作,加强市场信息、科技支撑、人才培养、投入保障和营销组织5大服务体系建设,重点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加快信息服务网络终端向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经营大户和行政村延伸,为农民提供有效便捷的信息服务。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继续安排专项资金,确保用于直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投入高于上年,实实在在为农民办实事、解难事、做好事。全年新铺通村油(水泥)路1.1万公里,农村“通达工程”完成2000公里,新改建县到乡油路3000公里。围绕提前10年解决全省296万人口饮水困难的目标任务,新建各类农村饮水工程800多处,解决150万人饮水困难和饮水安全。继续抓好无电地区通电工程,解决近4万人的用电问题。全面完成行政村通电话任务,并向自然村延伸。积极发展小水电、太阳能、沼气、秸秆汽化等清洁能源,全年新建户用沼气池20万口。抓好100个村“三化一片林”绿色家园建设试点。新建加固淤地坝1000座,小流域治理200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500平方公里。
深化农村综合改革。积极稳妥地推进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县乡财政管理体制三项改革。省上继续抓好安康市和岐山、洛川县试点工作,市、县抓好各自试点。加快建立有序高效的农村行政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使乡镇政府的职能更多地转变到服务上商来。进一步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不断提高保障水平。巩固和发展农村税费改革成果,强化农民负担监管。积极划界乡村债务,坚决杜绝新债务。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保障农民土地承包权。协调推进粮食流通、水权改革和畜牧兽医、农技服务、种子管理体制改革,积极开展集体林权改革试点。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积极推进小额贷款组织试点,开展农业保险试点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有利金融支持。
发展壮大县域经济。积极推进扩权强县试点,对15个经济强县赋予市级管理权,对15个县进行省管县财政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调动县级政府发展经济的积极性。以农产品加工业为重点,大力发展限于中小企业和乡镇企业,加快限于工业化进程。通过贴息补助、投资参股和税收优惠等政策,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积极推进小城镇建设,以68个重点镇为基础,统筹规划工业园区、产业集群、商贸集市,形成县域经济增长的支撑点。实施劳务富民工程,完成劳动力培训100万人,劳务输出450万人。
五、坚持投资消费双拉动,形成经济增长的有利支撑
推动基础设施建设再上新台阶。继续保持投资强度,建设一批公路、铁路、机场、水利、电力、市政工程项目。公路交通投资300亿元,新建高速公路400公里,通车历程突破2000公里。建成户县—
—洋县、吴堡——子洲、永寿——咸阳等高速公路,加快建设蓝田—商州、柞水——安康等9条高速公路,开工建设十堰——天水和青岛——兰州高速公路陕西段、榆林——神木、西安——铜川公路改扩建工程等高速公路项目,加快推进榆林——绥德高速公路前期工作。铁路建设投资160亿元,加快郑西客运专线、太中银铁路陕西段、新丰镇编组站改扩建、包西通道延安站改扩建等工程建设进度,开工建设西平铁略陕西段、包西铁路增建二线陕西段工程,做好西安——安康铁路复线等项目前期工作。完成榆林机场迁建工程,加快西安咸阳国际机场二期扩建工程和延安、汉中机场迁建、安康机场改扩建工程前期工作。加强电网建设,投资57亿元,开工建设750千伏渭南变电站、乾县——宝鸡输变电线路等工程。加快建设西安地铁二号线等11个市政基础设施项目,进一步枣强城市功能。水利建设投资40亿元,基本建成采兔沟水库,加快王圪堵、南沟水库和引汉济石、引石过渭等水利工程建设,加强重点江河防洪工程建设;完成渭南石堡川等16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前面启动引汉济渭这一全局性战略性水利工程,有效环节全省水资源的瓶颈制约,从根本上改变关中地区长期缺水的局面。
促进产业项目实现新跨越。加快加强一批起点高、效益好、带动力强的大型产业项目,总投资力争达到800亿元。能源化工项目要继续抓好长庆、延长集团石油产能建设,新增石油产量200万吨。加快凉水井、冯家塔等一批煤矿建设,新增煤炭产能1800万吨。建成衮矿60万吨甲醇、神木40万吨甲醇、榆天化15万吨醋酸等项目,加快DMTO工业示范装置、中化益业60万吨甲醇、延长石油20万吨醋酸等项目建设进度,开工建设衮矿榆林煤液化项目。建成清水川、庙沟门,铜川电场和略阳电厂一期工程,续建神木电厂二期,蜀河水电站等工程,开工建设浦城电厂三期、旬阳水电站和灞桥热电厂等工程。继续做好神华陶氏化工、神华萨索尔煤液化、延安电厂、宝二电二期、彬长马屋电厂、安康电厂、商洛电厂等项目前期工作。装备制造业项目重点支持陕重汽年产5万辆中性商用车、比亚迪年产20万辆轿车、法士特年产20万台重型变速器、宝鸡机床厂年产1万台机床等完善产能项目建设,推进陕鼓集团能量回收装置产业化、西电公司超高压输变电设备等项目进度,加快建设西安海天移动通信系统设备、新舟60飞机生产能力改造等科技产业化项目。这批项目的建成,将使我省产业格局、发展质量呈现出崭新的面貌。
实施扩大消费新举措。积极扩大住房、交通、通信、旅游、文化、娱乐等消费,培育和开拓保健、休闲、社区服务、养老服务等新的消费增长点,主动引导消费,扩大消费规模。加强市场建设,完善流通网络。扎实推进“万村前乡市场工程”,新建和改造7000个标准化农家店,抓好80个县(区)市场工程试点。实施“双百市场工程”对全省10个农产品批发市场和10个农产品流通企业及配送中心进行升级改造,全面启动农产品批发市场的标准化建设工程。支持大型商业连锁企业向农村延伸网点,促进农产品进超市、进商场。积极发展职校经营、特许经营、物流配送、便民连锁和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培育竞争力强的大型商贸企业集团。加大价格监督检查力度,重点做好房地产市场等关系民生的价格监管。大力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商品、商业欺诈和不正当竞争行为,为消费者创造安全健康的消费环境。
六、加快改革开放步伐,增强经济社会发展活力
继续打好国有企业改革攻坚战。加快国有企业的股份制改造,推动未改制企业抓紧改制,促进已改制企业优化完善股权结构和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完善内部激励约束机制,建立任期目标责任制,鼓励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在境内外上市。深化省属国有企
业属地化管理改革。积极稳妥推进政策性破产工作,加快实施国家已批准的政策性破产企业的破产方案。切实做好企业改制中的稳定工作,加强分类指导,坚持公开透明、规范操作,维护好职工的合法权益,确保国有资产流动不流失。与此同时,继续深化财税、金融、外贸、投资、保险、粮食、盐业等各项改革。
加快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和中小企业。全面落实鼓励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进一步理顺体制,加强监管,强化服务。编制中小企业发展规划,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支持民营科技企业快速发展。围绕壮大红头企业和品牌产品,扶持劳动密集型、环保节能型和科技创业型企业加快发展。加大工业园区建设力度,聚集形成一批具有区域特色的产业集群。搭建合作平台,促进中小企业跨区域开展资金、技术、人才、产品等多方面的合作。省财政安排专项资金,扶持中小企业信用再担保机构、远程创业培训基地建设,完善信用体系建设,改善企业融资环境,促进非公有制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着力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抓住国内外产业转移的重大机遇,确定招商引资的重点国家、重点地区和重点客商,加大对美国、欧盟、日本、东南亚、韩国和香港、台湾、长三角地区的招商引资力度。建立企业为主、政府推动、终结机构共同参与的招商引资新机制,实行“走出去”招商和“请进来”招商双轮驱动,提高招商引资的针对性、有效性。支持开发区不断扩大招商引资规模,充分发挥开发区招商引资的主力军作用。突出抓好招商引资服务体系建设,政府部门重点做好搭建平台、引导服务工作。加强对外交流,重视友好城市的建立合乎联系,继续做好外国在陕设立领事机构工作。积极扩大对外贸易,鼓励企业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支持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参与国际竞争,培育境外劳务输出品牌,扩大劳务输出。全年实际利用外资超过10亿美元,进出口总额达到69亿美元。
切实改善投资环境。着力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法治环境、人文环境、生态环境和工作生活环境,吸引更多投资者来陕兴业发展。以强化社会信用、提高办事效率、改善人均环境为重点,提高投资环境的吸引力和竞争力。将改善投资环境列为年度经济社会发展考核指标体系,夯实主要领导抓投资环境、抓项目落实的责任,严肃查处影响、破坏投资环境的人和事,使每个人都明确,破坏投资环境,就是损害陕西的发展,就是断自己的生路。
七、大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全面进步
努力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基础教育重点抓好农村,职业教育重点扩大规模,高等教育重点提高质量。继续加大概预投入,保证经费增长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巩固提高“两基”成果,全面启动“双高普九”,强化素质教育,促进义务教
育均衡发展。提高贫困县农村中小学人均杂费补助标准,小学提高到190元,初中提高到240元。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保障水平生均再增加10元。实施高中阶段品肯生助学金制度。全面完成农村中小学现有的D级危房改造任务。年内实现远程教育覆盖所有县区,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切实保证农民工子女与城市学生旧学享受同等待遇。实施“人人技能工程”,逐步使初、高中毕业未升学的学生都能受到职业培训,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更为强有力的支撑。设立“技能扶贫助学”专项资金,省财政安排8000万元自主8万名贫困家庭学生接受职业教育。新建10个职业教育实训基地、15个县级职教中心和3所示范高职院校。以“211”、“985”工程为依托,创建国内一流大学和名牌专业,培养学术领军人才。加强政府引导,落实贫困家庭大学生助学贷款政策。依法促进民办教育健康发展,鼓励引导社会资金投资教育。加强学校周边环境建设治理,坚决制止教育乱收费。
切实做好医疗卫生和人口计生工作。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完善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卫生保健制度。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试点今年再增加44个县(区),覆盖到80%以上县区2380万人,力争继续走在全国前列。按照3年建设好农村卫生设施和县乡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的要求,完成20个县(区)亿元、10个中医院、20个妇幼保健院、400所乡镇卫生院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社区卫生工作,按照城市常驻人口人均每年10元以上标准审批专项经费,为社区居民提供公共卫生服务,实现各设区市卫生服务覆盖率达到65%以上。扩大医疗救助试点范围,逐步在各级各类亿元推行“惠民病床”制度。继续加强疾病预防控制和医疗救治体系建设,有效预防重大疫病的流行于蔓延。加强食品、药品、餐饮卫生监管,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健康安全。建立全省统一的药品招标体系,控制医药费不合理增长。广泛开展创建卫生城市、卫生县城和卫生村镇活动。毫不放松地抓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确保投入、建立和完善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新机制。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下大力气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
大力推进文化事业改革和发展。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价值体系,深入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大力推进和谐文化建设,努力创作优秀精神产品,提供形式多样和价格合理的文化服务。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做好秦始皇陵遗址公园、汉长安城、唐大明宫等大遗址的保护和展示园区建设,加快唐墓壁画馆、新石刻艺术馆等项目建设。抓好省广播电视塔改造、西影集团影视数字化制作基地和省广播电视中心大演播剧场建设。继续实施“两馆一院一站一室”建设工程,加强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和社区综合文化站(室)建设。实施农村电影放映改革发展试点省工程,抓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加快县乡村三级农村广播网和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建设。加快出版发行体制改革,调整图书出版结构,打造一批有竞争力的出版物品牌。加强农村和城市社区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全面推进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努力提升竞技体育水平,积极备战2008北京奥运会。普及科学知识,繁荣哲学社会科学。积极推动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深化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人事、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做好西安、宝和省直文化事业单位体制改革综合试点。加强文化市场监管,深入开展扫黄打非,建立良好的文化市场秩序。
深入实施人才强省战略。加大人才培养、引进力度,重点培养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积极培养高素质、专业化、有技能的产业工人和农村实用型人才。深化干部人事制度和事业单位改革,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任用、评价、流动、激励机制。抓好人才市场建设,积极引进国内外高层次人才。继续实施基层人才队伍振兴计划,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到农村工作。采取按需选派、对口支援、定期轮换的方式,选派中级以上支撑的专业技术人员进行为期一年的支农、支医、支教服务,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力资源保障。
八、切实关注民生,努力构建和谐陕西
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全面落实中央和我省新一轮促进就业再就业的各项扶持政策,建立完善促进就业的长效机制。鼓励自谋职业和自主创新,多渠道、多方式增加就业机会。深入开展零就业家庭就业援助,年内基本消除家庭零就业。通过辅业改制等途径,妥善
安置国企改制中的富余人员。积极完善支持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政策措施,努力提高大学生就业率。加强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建设,建立健全统一规范的城乡劳动力市场,为就业者提供便捷服务。发展和谐劳动关系,全面实行劳动合同制度。建立工资支付监控制度和工资保证金制度,解决拖欠克扣工资特别是农民工工资问题。健全劳动保障监察体制,完善劳动争议调处仲裁机制,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不断加强社会保障。加快推进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制度建设。不断完善养老保险省级统筹制度,强化市县两级政府养老保险责任,逐步做实基本养老保险个人帐户,调整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发放标准。积极推进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探索制定灵活就业人员、农民工养老保险新政策。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努力解决国有关闭、破产企业退休人员参加医疗保险问题,开展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城镇居民医疗保险试点工作。多渠道筹集社保基金,加强基金管理,确保安全完整,规范运营,实现社保基金保值增值。按照“十一五”末实现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全覆盖的目标,今年把低保对象月补助标准由上年的12.5元提高到25元,人数由37万扩大到80万,让公共财政的阳光照耀更多的困难群众。
切实解决困难群众和弱势群体生产生活问题。加大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力度,以稳定解决贫困人口温饱和增长收入为目标,建设扶贫开发重点村1300个,搬迁贫困人口8.5万,解决40万贫困人口温饱问题,实现60万贫困人口脱贫。实施“雨露计划”,安排5000万元,培训安置5万名贫困家庭劳动力。继续做好农村五保户供养工作,加快集中供养中心建设。健全社会救助体系,加快发展以扶老、助残、救孤、济困为重点的社会福利。完善特困户、灾民、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等制度。积极发展残疾人事业,发展慈善公益事业。加强法律援助,帮助困难群众解决打官司难问题。安排5%以上的土地出让金用于廉租住房建设,扩大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覆盖范围,加大棚户区改造力度,使更多的住房困难家庭住得到房、住得起房。
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工作。建立健全安全生产体制机制和规章制度,严格落实企业的主体责任和政府的监管责任。突出重点,强化对煤矿、非煤矿山、交通、建筑施工、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等高危行业和高危设备、公共场所安全的监管整治,预防重特大事故发展。严格建设项目“三同时”制度,改进技术装备,改善安全生产条件。加大对高危行业从业人员的安全培训力度,提高执法人员的整体素质。严格安全责任追究制度,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全面维护社会稳定。综合运用法律、经济、行政等手段,统筹协调各种利益关系,化解社会各界矛盾。加强和推进城乡社区建设,建立健全新型社区管理和服务体制。认识落实信访工作责任制,畅通诉求渠道,把解决群众诉求工作纳入制度化、规范化、法治化轨道。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年活动,着力解决征地拆迁、非法融资、环境保护等方面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编制和实施“十一五”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体系建设规划,深化应急预案体系建设,推动应急预案进农村、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提高全社会应急处置能力。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增强民族团结。认真做好民兵预备役和国防动员工作,广泛深入开展双拥和军民共建活动。加强国家安全工作,坚决抵御敌对势力的渗透破坏。以基层平安为重点,加强社会职成综合治理,依法严厉打击各类刑事犯罪,提高人民群众的安全感,使人民群众安居乐业。
九、全面提高行政能力,切实加强政风建设
着力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优化机构设置,做好经济调节和市场监管,加强和改善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创新公共服务体制,改进公共服务方式,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继续改革行政审批制度,进一步精简行政审批事项,逐步完
善行政审批监督机制和责任追究制度。积极推行政务公开,加快电子政务建设,及时发布公共信息,为群众参与经济社会活动创造便利条件。
推进法治政府建设。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加强政府法治工作,特别要做好促进经济发展和关系民生的政府立法工作,提高立法质量。规范行政执法行为,完善行政执法责任制。扩大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和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试点范围,进行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试点。加强行政监察,保证依法行政。改进行政复议审理方式,做到“定分止争、案结事了”。严格实行执法过错追究制、执法问责制和行政赔偿制,切实做到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侵权须赔偿,违法要追究。完善和落实重大问题集体决策、专家咨询、社会公示和听证制度,实现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制度化。自觉接受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的监督,重视人民政协的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作用,欢迎人民群众、新闻媒体进行监督,不断改进政府工作。
加强勤政廉政建设。完善公务员绩效评价标准和体系,建立健全公务员激励约束机制和考核考评办法,提高办事效率和服务质量。加大监督检查力度,严肃查处行政不作为、乱作为行为。认真落实廉政建设责任制,严格执行廉洁自律各项规定。认真推行建设工程招投标、经营性土地招拍挂、产权交易、政府采购四项制度,加强对关系国计民生的重点领域、社会公共资金、重点建设项目和重点单位的审计监督,及时发现问题,依法严肃处理。认真查办重点领域、重点人员的商业贿赂案件。强化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严肃查处领导干部受贿受贿行为,切实防止以权谋私。稳妥推进行政事业单位工资制度改革,注意解决机关干部特别是基层干部的实际困难。全体公务人员都要以奋发向上的精神状态、廉洁自律的从政行为,赢得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支持。
切实转变工作作风。把抓落实作为转变作风的中心环节,以岗位责任制规范职责权限,以承诺制明确服务要求,以责任追究制严肃工作纪律,建立政府工作的落实机制。完善和强化任务分解、定期汇报、监督检查、公开通报、考评奖惩等制度,确保工作有部署、有检查、有奖惩。继续使精简会议、文件,严格控制和规范各种检查、评比和达标活动。要认真组织广大公务员学习现代经济、科技、社会管理和法律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工作能力。各级领导干部要高度重视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纪委七次全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大力弘扬“八个方面”的良好风气,全面加强作风建设,以真抓实干的行为、实实在在的业绩,让人民群众放心和满意。
各位代表:让我们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在省委的坚强领导下,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矢志艰苦奋斗,勇于开拓创新,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西部经济强省、构建和谐陕西的征程上,迈出新步伐,谱写新篇章!
(责任编辑:赵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