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马丹 实习生 朱佳蕾 文
离开父母和同胞兄弟10多天后,四胞胎里的“姐妹花”今天上午和家人团聚。虽然生出来没兄弟俩壮实,在医院多待了10天,老大方方和老四珠珠个头都大了一圈。新生儿科主任医师虞乐萍告诉记者,生出来最轻的珠珠已长到2公斤多,而方方患的先天性肺隔离症现在并不影响呼吸,还不用动手术。医院会对四胞胎定期随访。于万里一大早就从闵行赶到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欢天喜地地接女儿回家。
“出院后就再没见过她们,心里怪想念的。”奶奶吕学龄激动得有些哽咽。
哥俩都有好胃口
老二东东和老三明明10天前就跟着父母先回了家。为了让哥俩睡得舒适,于万里被“赶”下了床,睡在临时添置的弹簧床上。兄弟俩胃口都很好,每隔三到四个小时就要吃一顿。由于奶水不够,杨春艳只好给两个儿子定量,每天每人只能吃一顿母乳,其余时间都喂奶粉。“等姐妹俩回来,他们就只能隔天吃一次了。”爸爸笑言养四胞胎不容易,吃个奶还得“排队”。
奶奶吕学龄看着孙子,笑得合不拢嘴。她熬了三个通宵,给孙子孙女们缝制了四套小棉衣。“棉花都是从老家带来的新棉,小家伙们穿上去肯定暖和。”她一个劲儿地向记者展示自己的杰作,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4岁的大女儿丫丫也没闲着,天天吵着要抱弟弟。“不给她抱,她还闹。”杨春艳笑道,全家人都很喜欢这小哥俩。
打算回老家过年
一听说媳妇生了四胞胎,远在徐州新沂的爷爷就打电话来催于万里回家。“村里的乡亲知道生了四胞胎,都嚷着要看。”于万里坦言,自己很想跟孩子们一同回家,给老父亲拜年。
兄弟俩吃饱了就睡,很少哭闹,让夫妻俩省了不少心。“他们一天可以睡上20多个小时,个头也蹭得特别快。”杨春艳一边摸着明明的小脸,一边告诉记者,“从医院回来时,两个孩子还是皮包骨。现在脸上、身上已经肉鼓鼓了。老三比老二重,估计有3公斤多了。”
于万里说,现在两个儿子都很健康,如果方方、珠珠姐妹俩身体条件允许的话,他们打算带四个宝宝回老家过年。
添丁欢喜育儿愁
在不足10平方米的出租房里,一家人逗弄着刚团聚的四胞胎,喜气洋洋。但团聚的欢喜却始终冲不散夫妻俩眉头的愁云:家里又添四个孩子,今后怎么办?
四胞胎的姐姐丫丫一生下来就患有先天性心脏病。2004年,为给丫丫做手术,夫妻俩已花光了辛苦积攒的钱,还搭上父母的积蓄。手术成功了,丫丫完全恢复了健康,但全家背上了四五万元的债务。“老婆没有工作,一家老少就靠我当驾驶员一个月1500元的收入,还债压力蛮大的。现在又多了四个小孩。将来怎么办,现在想也不敢想。”一说起将来,于万里就眉头紧锁。
有不少好心人送来衣服、奶粉和钱,但这只能暂时缓解于家的经济压力。现在,四兄妹平均10天就得喝掉一罐900克的奶粉。“别人送的8罐奶粉顶多吃一两个月,以后都得自己买。而且,孩子长起来快,准备的7套衣服肯定不够穿。”杨春艳也是一脸无奈。但她仍坚定地认为,只要一家人在一起,总有办法的。
中午11时25分,老大、老四被接回家中,四胞胎和父母喜气洋洋团聚在一起
1月11日上午8时50分,来自江苏的杨春艳在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产下两男两女四胞胎,生活拮据的杨春艳夫妇得到了许多好心人的帮助
上午10时,于万里和母亲兴冲冲地来到医院,接四胞胎中的老大和老四姐妹出院
4岁的丫丫看着父母为弟妹排队喂奶,一脸好奇
爸爸于万里为四胞胎准备了好几只奶瓶
奶奶早早做好了4件棉衣,为孩子们御寒
本报记者 楼文彪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