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需要各级党政部门努力把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转化为谋求发展的正确思路和促进发展的政策措施。改革开放20多年来,浙江省义乌市委、市政府坚持科学作为,通过实施“兴商建市”的发展战略,积极推进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国际化,走出了一条颇具特色的区域科学发展之路。
| |
大胆探索,勇于创新。改革开放初期,根据群众发展商品贸易的强烈愿望,中共义乌县委于1982年9月制定出台《关于大力支持专业户、重点户发展的几点意见》,提出了“四个允许”:允许专业户、重点户征得生产队同意,将承包的口粮田、责任田自愿转包给劳力强的农户;允许专业户、重点户在生产需要时雇用3至5个学徒或帮手;允许专业户、重点户在完成国家征购派购任务、按合同交足集体的以后,将自己生产的农副产品卖给国家或在市场上出售;允许专业户、重点户在国家计划指导下,在完成国家征购任务后长途运销自己的产品。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义乌的这一做法体现出强烈的改革创新精神。随着环境的变化,义乌市于1992年5月进一步把“四个允许”概括提炼为“允许农民经商,允许农民长途贩运,允许城乡开放市场,允许多渠道开展竞争”,并提出了政治上鼓励、资金上照顾、技术上指导、税收上优惠、法律上保护五项扶持政策。1993年,当小商品市场已具备自我发展、自我管理的能力时,又果断、及时地实行了“管办分离”,政府全面退出竞争性领域。此后,从实施“以商促工、贸工联动”战略到按照“一体两翼”构想整合工业园区,从实行“以工哺农、以商强农”到推进城乡一体化,从建设中等城市到建设国际性商贸城市,义乌历届党委、政府始终牢牢把握发展方向和大局,善于科学决策、科学作为,努力抢占改革发展的先机。
因势利导,顺势而为。义乌市委、市政府注重在遵循科学规律的前提下有所作为。义乌的快速发展,得益于市场积极作用和政府科学决策作用的充分发挥。义乌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自觉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明确政府的职能定位,既主动从市场竞争参与者的角色中退出,又积极纠正和弥补市场失灵,认真做好引导、调控、规范和服务工作,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发展。例如,遵循先“市”后“场”的建设规律,引导和规范小商品市场发展;通过深入开展土地市场治理整顿活动和严格执行土地集约利用政策,着力解决土地资源紧张问题;通过探索水权交易,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着力优化经济社会发展环境;通过加大市财政对“三农”的投入力度,为城乡居民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
建章立制,规范运行。义乌市委、市政府注重加强制度建设,努力建设法治政府、服务政府和廉洁政府。上世纪90年代初,为了提高公共资源利用效率,义乌在全省较早建立了重要公共资源公开拍卖制度,既筹集了建设资金,又规范了政府行为。之后,义乌市的制度建设逐步扩展到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奖金福利分配、公共财政收支和职能转变等领域。1999年,义乌在全省率先推行“五统一”改革,即机关单位实行收费统一管理、财务统一核算、资金统一拨付、分配统一标准、账目统一公开。2000年,以推行综合预算改革为核心,实行彻底的“收支两条线”,形成“一个笼子管收入,一个口子管支出,一个盘子编预算,财政监督全过程”的财政运行机制。近年来,义乌全面规范政府负债行为,对镇和街道的公益性债务由财政转移支付解决,要求其余债务余额只减不增。推行“镇财市管”,采用倒逼的办法,促使决策者量入为出。不断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立了市、镇(街道)、工作片(中心村)三级联动便民服务体系。
形成合力,共谋发展。义乌历届党委和政府围绕实施“兴商建市”发展战略,坚持既定目标不动摇,注重保持工作连续性,着力营造全市上下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的良好氛围。上世纪80年代初,义乌县委、县政府提出“兴商建县”口号,揭开了义乌发展的序幕。80年代后期,采取“放水养鱼”政策,让个体加工户放开手脚创业发展。90年代,总结提炼“四个允许”,解决市场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资源和生产要素的供应问题。进入新世纪以来,注重提升义乌市场的国际化水平,拓展发展空间,在更大范围内提升竞争力。在这些政策的实施过程中,党政各部门各尽其职、通力合作,积极探索有利于促进科学发展的措施和办法,形成了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生动局面,提高了工作效率,优化了发展环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