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一位高校的教授发表文章称,刘胡兰并非被国民党军铡死,而是她的老乡在国民党军的胁迫下,铡死了刘胡兰。其实,刘胡兰是死于国民党军之手,还是死于被威逼之下的老乡之手,都不会影响刘胡兰在人们心目中的光辉形象,但这件事,不禁使我想起了去年上半年某杂志刊发的一篇质疑董存瑞事迹的东西,结果引起读者愤慨,杂志自己反倒弄得个灰溜溜。
| |
通过这些现象,我们可以发现一个规律:他们时下还不敢明目张胆地否认英雄的崇高形象,而是借“英雄也是人”等托词,从“细节”开始往英雄身上抹灰,矮化英雄形象———不把英雄说成黑色而说成灰色。总之,就是往英雄身上洒把土、抹把灰,将英雄形象涂成灰色。如,说刘胡兰是死于被胁迫的老乡之手,没有人亲眼看见董存瑞托起炸药包的情景,就“创造”出杨子荣为救情人儿子而死的“艺术形象”等等。这些动作实质,就是先涂灰英雄形象、淡化英雄形象,进而抹黑乃至否定英雄形象。
近年来之所以屡屡发生矮化英雄形象的事件,大致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所谓的哗众取宠,“吸引眼球”的经济利益在作怪。如,上面提到的质疑董存瑞事迹的那家杂志社,有明眼人就一针见血地指出,他们是为了扭转颓势才大放厥词、信口雌黄的。二是以己之心度人之腹,即人们所说的“夏虫不可与之言冰”。自己是宵小之辈、庸俗之流,心灵充满了铜臭和名利,就以己推人,怀疑别人的崇高是假的,是杜撰的。于是乎,就诋毁,就否定。如某新编剧中塑造的杨子荣形象遭到质询时,制片方还辩称“要表现一个好的艺术作品,当然要添加一些成分”。不错,一个好的艺术作品当然要添加一些成分,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嘛。但是,添加什么却大有说道,是珍爱英雄,维护英雄的圣洁与崇高,还是往英雄身上抹灰、泼污水,不仅艺术效果不同,也折射出了创作者的艺术价值取向和道德情操。拿杨子荣来说,我想塑造这个骁勇善战的剿匪英雄时,是遵照历史本来面目让主人翁牺牲于追歼残匪的战斗中,还是虚构一个为救情人儿子而死的情节,哪个更具感染力好像不言自明。
英雄是一个民族绽放出的最美丽花朵,也是一个民族凝聚力、向心力、号召力的产生之源。15世纪初,法国人民是在圣女贞德的感召下战胜侵略军的;印度人民是在圣雄甘地的号召下求得民族独立的;马丁·路德·金唤起了美国黑人民权意识的觉醒……我们中国人民,是在马本斋、赵尚志等英雄的精神激励下打败日本侵略者的,是在刘胡兰、董存瑞等英雄精神激励下战胜了各种反动势力取得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是在王进喜、孔繁森等英模的激励下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从某种意义上说,英雄是一个民族的标尺,是一种品牌,它反映着一个民族的高度和形象。很多时候,我们正是通过一个个英雄来认识一个民族的。诸如,通过列宁熟知了前苏联,通过华盛顿了解了美国,通过圣雄甘地增强了对印度人民的认识。
值得庆幸的是,我们中华民族历来是个英雄辈出的民族。从燧人氏钻木取火结束饮毛茹血、大禹治水战胜洪荒、林则徐销烟抵御外辱到今天的任长霞执法为民,无私奉献,我们的民族代有才人,英雄层出不穷。这些不同时代的英雄人物,就是我们民族各个时代的杰出代表,是我们民族的脊梁,是我们中华民族绵延五千年而不绝的内在动力!
先贤说过:一个没有英雄的民族是个可悲的民族,一个有英雄而不知道珍惜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而这种往英雄身上抹灰、矮化英雄的现象,既对不起先人———更多的英雄已经作古,难以辩驳,也对不起后人———篡改历史,迷惑后人。所以说,矮化英雄的现象危害极大,厚诬古人蔑视今人,贻害子孙,值得注意。
王俊平 作(黑龙江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