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杭州1月31日电 记者鲍洪俊、袁亚平报道:“2006年我省城镇登记失业率3.57%,为近年来最低;企业养老、医疗、工伤、失业保险参保人数大幅度提高,城乡居民最低生活得到基本保障,220多万被征地农民纳入社会保障范围,86%的农民参加新型合作医疗,农村‘五保’和城镇‘三无’对象集中供养率分别达到92.5%和97.6%……”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高兴地说了全省最新统计的情况。
“深怀爱民之心,恪守为民之责,善谋富民之策,多办利民之事。”浙江省委、省政府把为民办实事作为一项重要工作纳入议事日程,2004年10月,在全国率先制定出台了《关于建立健全为民办实事长效机制的若干意见》,重点工作领域为就业再就业、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城乡住房、生态环境、扶贫开发、科教文化、权益保障、社会稳定十个方面,建立健全民情反映机制、民主决策机制、责任落实机制、投入保障机制、督查考评机制。各市、县(市、区)结合本地实际,就为民办实事的项目选择、工作要求、责任落实等,出台了实施意见。
对一些重大实事项目,实行社会公示、听证,让人民群众充分表达自己的意志和愿望。杭州、宁波、温州等市在确定为民办实事项目时,事先通过宣传工具,公开征集为民办实事项目。广大群众利用网上市长信箱和热线电话等,向政府提出意见和建议。这样,提高了政府工作的透明度和群众的参与度,各级各部门的实事项目针对性更强,真正办群众普遍关心的事,办好群众想办的事,办实事办到群众心里头。
如今,为民办实事长效机制在浙江已取得积极成效,制度框架基本形成。在全省,探索建立了就业再就业、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等制度衔接、覆盖城乡、不同标准的大社保体系;初步形成了社会事业城乡统筹、基础设施城乡对接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快构建了生态环境保护、公共安全维护、群众权益保障的社会管理体系。浙江在全国率先将乡镇企业职工纳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覆盖范围,努力扩大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覆盖面,社会保险制度建设总体上走在全国前列。浙江在全国率先将广大农民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率先将城乡孤寡老人全面纳入集中供养,率先将被征地农民纳入多形式的保障体系。
“今年我们要在全面推进各项工作的过程中,把为民办实事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1月29日,浙江省省长吕祖善在省十届人大五次会议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郑重承诺:确保2007年新增财力的三分之二以上,用于发展社会事业和解决民生问题。
今年,浙江省委、省政府努力办好就业、社保、就医、就学、住房、扶贫、环保、农村设施、农村文化、安全生产十个方面实事,全省新增城镇就业60万人,帮助25万名城镇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全省新增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和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各60万,新增工伤保险参保人数250万。
浙江省人大代表、海盐县人民医院副院长陆英说:“我与其他代表一起,递交了《建立长效机制促进农村社区卫生工作健康持续发展》的建议。没想到,这个建议不但引起省领导的重视,还被省政府列为‘2005年十大重点建议’。去年,我再次走访海盐的乡镇卫生院和部分社区卫生站,所有卫生院都已焕然一新,宽敞明亮的大楼,就诊室、输液室、病房、药房等一应俱全。输液室内还配备了空调、电视机、饮水机等,医护人员尽心为农民服务。看到这些,我心里真是说不出的舒坦。”
(责任编辑:黄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