钻石鉴定参考4C标准 |
选择破坏最小的消费
每年11月25日,李仪和她的同事在香港倡导“不消费日”行动。
撰稿/陈统奎(记者)
李仪是一位土生土长的“香港靓女”,早年毕业于香港大学社会学专业。前几年,她的心思都在内地,起初是做义工,在云南少数民族地区支教,还募款盖学校。3年前,她和3个志同道合的朋友组成了一个名为“消费者力量”的小团体,带头反思当前的消费模式,倡导“选择破坏最小的消费”。
李仪的消费原则是:生活必需品以外少消费,甚至不消费。
在李仪看来,地球就是一个村庄,地球上的资源就像村里鱼塘的鱼,鱼儿就那么多,自己的份儿拿多了,别人的份儿就会减少,甚至没有了。香港等大都市丰富的物质消费正是建立在资源掠夺的基础上。于是,每年11月25日,李仪和她的同事在香港倡导“不消费日”行动。
“在不消费日,无论你是否已参透地球危机的源头所在,是不是决心脱离主流消费风气的摆布,都可暂停购物24小时,挫灭消费主义的锐气,从自主的简朴生活中寻回自我价值。”
除此之外,李仪还反思一件件商品背后的劳工问题、环保问题和原住民问题等等,特别是那些非生活必需品,比如黄金。黄金的开采意味着将有大片森林被砍伐,森林里的动物只有逃离家园,这是对生态链的破坏,亦是对人类生存环境的破坏。于是李仪和她的同事在香港发起了“不买金”运动。
“关注现代人生活及消费模式,发挥消费者力量,以减低现代生活对人类、自然环境及原住民文化的破坏。”这是李仪和她同事的梦想。
谈及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李仪给人怪异的印象,对于很多女士最开心的“血拼”,李仪一点兴趣也没有。2004年以来,她就没有买过一件衣衫、一个手袋或一双鞋。
“我也会逛街看靓衫,当想买衫时,就会想想其实自己有衫可穿,这不是必需品。买一件衫看似很小的事,但细心想想,一件衫用了很多化学物料,还会伤害环境和其他人,因为有些工厂违法使用童工。”
现在李仪穿的多是旧衣服,或者是朋友送给她的“二手衫”,她规劝家人和朋友不要买新衣服给她。每当见到街上有人派宣传单页,她也不会去拿,以减少印刷。与家人出去购物,李仪都会自己拿一个篮子,拒绝使用塑料袋;到快餐店打饭,她也会拿盒子去盛,拒绝使用塑料盒。
对李仪来说,连手机都不一定是必需品,身边的很多人追求新款式而不断换手机,而她却使用一个多年前朋友用过的大手机,与当下轻薄型潮流相距甚远,每当在大家面前打手机,都会有人惊讶她的落伍,但李仪却感到很高兴,“我很自豪地告诉他们,这是一个环保手机。”
李仪说自己的消费方式属于特例,并干扰了家人的生活方式,“有时候就因为用不用一个塑料袋而吵架,他们觉得我是麻烦制造者”。生活在有“购物天堂”美誉的香港,李仪的消费方式太反常了。她自己说这是“选择破坏最小的消费”,但旁人却觉得她思想偏激。正因为认识到自己的超前性,李仪从来不要求家人、朋友向她看齐。不过,她希望有一天大家能理解她。
记者:你关注人们的消费模式,是在倡导一种新生活方式吗?这是不是一种苛求,并非人人都能做到?
李仪:思想影响行为,态度决定人所选择的生活力式,经过了解、认识、思考,人会选择。这不是苛求,生活上的一些选择是我们可以做得到的,比如我们最近推行的“一人救一棵树、四百人保一个森林”行动,假若一个人一年用16包A4复印纸,每包500张,需要砍掉一棵12米高的树,若417个人这样做,一年己是一个香港政府大球场草坪面积的森林,但如果转用不需砍树的百分百再生纸,不费吹灰之力,只是一个很小的转变,根本不会对自己的生活构成任何不便,但力量却很大,而且这绝对是自己可以选择和决定的。
我们也明白人是生活在这个体系中,人不是完全自由的,所以我们提出的是自己能做到的:尽量少破坏。
记者:自求心安、独食难安、居安思危,您说这是自己对消费者责任意识的一次次跃升,这三个词组背后都表达了什么?
李仪:自求心安就是我上一条答案中提及的:“如果一个人在认识了消费的问题后,作出自己能做到的、相对来说破坏最小的选择,那这个人起码能心里感到安乐一点吧,也可以寻回一丝自己和大自然的连系。”
谈到独食难安,是因为生活上一些表面上是我自己个人的事情,其实也影响了大自然万物,而最终受影响的其实也是我们自己。曾听一些朋友说,自己消费也是在帮助经济发展,有这份心是好的,但更应认清事实,看看真正帮助的是什么﹖
表面上的数字增长不代表人包括消费者、工人、原住民等的幸福指数增长和生活质量的提高,也没有计算环境成本在内。而某一个地方或集体的利益也不应凌驾在其他人或物种之上。
居安思危是正视一些因过度消费所带来的、将会影响全球万物包括人的生存状况,比如砍树引起的沙尘暴,耕地沙漠化,全球变暖引起的水位上升。
记者:在你看来,什么才是正确的、负责任的消费和生活方向?
李仪:是只消费和消耗生活必需,选择相对来说破坏最少的消费和消耗方式,选择从生产、包装、运输等每一步都带来较少破坏的物品和方式。
生活必然需要消耗,大自然有它的自然规律,比如食物链,某些物种需要消耗另一物种才达至整体生态的平衡,但如某一方取得太多,失去了这种物种与物种之间的平衡,比如人类过度地掠夺其他物种,问题便会出现,大自然的自我调节机能也没法补偿时,比如过去二三百年能源的消耗太大,己超出了地球的负荷,全球变暖就一发不可收拾。当然,生活必然需要消耗,在不同环境采取适合的消耗方式,比如在香港可以吃本地的有机菜,避免了长途运输所带来的能源消耗,减少或不吃肉也可以避免现时破坏环境的畜养、捕杀方式,但是,在某些冰天雪地、寸草不生的地方生活的原住民,在当地这种环境,必须捕杀某种动物以生存,但他们是用尊敬的心去吃这动物,而且是物尽其用,也只取生存所需,这就是一种负责的态度。
[上一页][1][2][3][4][5][6][下一页] |
(责任编辑:曾玉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