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这样有几十年历史的老买卖中,依稀能回味出邯山街的老风味。如今的邯山街早市。依然红火的老字号“一篓油”水饺。暮色里,工人在忙着建设新邯山街。
本报驻邯郸见习记者邢云 记者陈国营 文/图
邯郸,一座古风犹存的大城。
2007年1月的一天下午,65岁的李少剑老人说,邯郸因“邯山”得名,“邯山街”曾是邯郸城最繁华的古街。
漫步邯山街,空气中似乎氤氲着浓郁的历史感,即便身畔已是高楼林立,车流滚滚。
灿若繁星的遗址古迹将人的目光锁定在千百年前的历史片段上。雪泥鸿爪,似水流年中的一个个生命断片在这里留下印记。
脚下的邯山街是历史停留的一个瞬间,如今,它依然在散发出岁月的光华。
1. 先有“邯山”再有“邯郸”
李少剑年过花甲,自幼生活在这片土地上,退休前在邯山区委工作。因喜好文化研究,李少剑现在主编杂志《赵文化》,把主要精力用于搜罗研究有关古赵文化上,颇有成果。
李少剑曾在一篇文章中写道:据《汉书·地理志》中三国魏人张晏为“邯郸”之地名作的注释:“邯郸山,在东城下,单,尽也,城郭从邑,故加邑云。”意思是说,邯郸的地名源于邯郸山,在邯郸的东城下有一座山,名叫邯山,单,是山脉的尽头,邯山至此而尽,因此得名“邯单”,因为城郭从邑,故单旁加邑,而为“邯郸”。
他告诉记者,邯山街可谓是“城市”中心。当时的城市规模很小,就跟现在的一些县城一样,邯山街则是当时最繁华的一条商业街。但是邯山街到底有多少年的历史,谁也说不清。直到今天,邯山街仍旧人来人往,寸土寸金。
李少剑说,原来街道两旁的门脸多是平房,如今高楼林立,已经很难寻觅当时的风采了。
李少剑介绍说,邯郸辉煌在春秋战国时期,时为赵都,到汉唐以后就衰落了,无论是政治和经济上,都无法跟别的城市相提并论。
曾经的天下大都会,如梦无痕了。激情燃烧的铿锵岁月,飘散如一缕轻烟。那奋发蹈厉睥睨天下的赵武灵王、礼贤下士门客三千的平原公子,完璧归赵的蔺相如,老当益壮的廉颇,脱颖自荐的毛遂……一时之雄,都已作古。
李少剑记得,上个世纪50年代,邯山街还是土路,因其临近火车站,什么停发货物的,吃喝住宿的,都在这条街上,平时需要买什么东西,人们也多到这条街上来,别的地方买不到的,这条街上都有。
那时,街两边都排满了商贩,货铺里卖的商品也很齐全,鞋帽、茶叶、布匹、猪羊肉、酒水等等应有尽有。不过有名的大店并不多,多是小店小铺。
当年,这条街上的门店多为青砖平房,高档一点的是一家两层的照相馆,还有一家三层的“万宾楼”饭店,在这里吃饭的,都是一些大牌客商、达官贵人。
不过,这些老字号的店铺现今多已关门歇业。当年显赫的“万宾楼”饭店,如今已被一家批售音像制品的小店取代,还有“和记”包子、“老槐树”烧饼,都已难觅踪迹。
但在这邯山街上,仍然有流传下来的百年老号。李少剑对记者说,邯山街的百年老号,首推“一篓油”饺子,几经沉浮,至今不衰。
2. 邯山老字号惟留“一篓油”
相传,“一篓油”水饺是邯郸流传千余年的风味小吃。传说中,创制人王一香、王小二父子早年在赵国南门外开了一间包子铺,生意很好。有一天赵国大将廉颇去武灵丛台点将路过,远远地就被包子的香味所吸引,寻至王氏父子铺前。可是,廉颇要买包子的时候,包子已经卖完。廉颇问道:“你那案板上的不是包子?”王小二说:“那是生的,还得蒸。”廉颇问:“那得多久?”王小二答:“大概一个时辰。”廉颇一听急了,顺手将案板上的包子统统扔进开水锅里,不一会儿,锅里的包子全部煮熟浮了上来。廉颇吃完后连声叫好:“真是一咬一口油,真香!”自此,王一香就把包子铺改成了“一口香”水饺馆。北宋年间改为“一篓油饺子馆”,传承至今。
这样的传说已经难以考证,但有据可考的“一篓油”水饺已有百年历史。而且,从上世纪30年代开始,这家水饺馆就一直在邯山街,风靡几十年。
碰巧,记者去邯山街采访时,装饰一新的“一篓油”水饺馆第二天就要开张。此前该馆位于最为繁华的邯山北街,这次搬迁到了邯山南街。
今年不到50岁的韩师傅从1972年起到“一篓油”水饺馆工作,之后成了饭馆的拌馅师。她有一手绝活:双手一次擀14张饺子皮儿,每分钟单手捏20多个饺子。
韩师傅说:“70年代,人民生活水平低,吃一次饺子就和到五星级酒店消费一样,很多人不舍得吃,但在当时,每天都有很多人排队在我们这儿买饺子。”
“那时‘一篓油’水饺的店面也就60多平方米,遇到喜庆事,拉家带口到这里来吃饺子就是当时的一种时尚,餐位满满的,不少人排到最后,饺子就卖完了。”韩师傅说,“那时饺子品种单一,只有猪肉韭菜馅,并且是公私合营,隶属邯郸食品公司。”
进入90年代,水饺馆开始走下坡路,“完不成任务,开不出工资”,1994年基本就关门了,原有的20多个职工自谋生路。幸好现任董事长王保军接手,注入资金重整旗鼓,这才不至于遭受和其他老店一样的命运。
1999年,“一篓油”饺子被国家国内贸易部命名为“中华老字号”,现拥有14家分店。许多人来到邯郸都会习惯地问:“你们这儿吃的有什么特色?”许多人第一个想起的就是“一篓油”。
王保军对记者说:“饺子这东西,谁都吃得起,又有美好的寓意,也许正是借着这种民族情结,‘一篓油’的生意才越来越红火。”
岁月无情。“一篓油”饺子依旧红火,可邯山街上旧时的老字号大多消失无踪。见证这一切的,也许只有脚下坑洼不平、遍地泥水的老路了。据说,这条路是邯郸解放后修建的第一条柏油路。
3. 邯山老街冷清但不寂寞
1月25日上午,在邯山北街,记者走进一间“挂历城”,广告牌上写着“邯北老字号”。
店老板姓王,今年已有70岁了。他说,十几岁自己走出家门闯邯郸,一直在邯北的街头卖挂历,这一卖卖了50年。
王老感慨地说:“邯北街一直是条商业街,再往前说不清,但是我闯邯郸以来,这里始终是邯郸商业味最浓、人气最旺的地段。”
据王老说:“解放以前,邯北街最繁华的地段也就400米左右,街道不宽,再摆上各式地摊后,街面上显得很是拥挤,倒也显得人气旺盛。现在的邯北街和过去邯北街的格局基本一样,卖的东西都很杂,五金、服装、日用品,生活中需要用的,一般都能买得到。”
一名李姓老者对记者说:“热闹的邯北街可能再也看不到了,现在的邯山街的地位渐渐变得同其他老街一样。经济发展这么快,总得有来有走,有长有消,这是必然。很多店铺都迁到了更赚钱的地段,这无可厚非。”
但,邯山街虽然冷清却并不寂寞。
1月24日夜,记者走在邯山街头,昏黄的路灯映着街道两侧成堆的垃圾,偶然跳出来的一两条流浪狗,在垃圾堆间追逐刨食。街道两侧的小店铺都打烊了,空气中漂浮着沉闷的气息。但在与街上不时走过的一两位老人的交谈中,记者感觉到,老街平淡的外表下,仍有激情涌动的暗流———这激情依托在人们的回忆中,并非是执著于往昔的固执,而是面对岁月流转,对一种信念的坚守。
4. 16亿构筑邯山商业“金街”
邯山街北部被当地人称为“老邯北”,是邯郸最老的城区。近年来,当地政府积极谋划邯北街的建设。记者了解到,在这片邯郸最老的城区上,正在建设起漂亮的商厦和商业步行街。
1月26日早晨,通红的太阳刚刚升起。眼前的邯北街上的小商贩正在摆起地摊,两侧的店铺正陆续开门营业。在这些门店背后,高架上的建筑工人们开始了一天的紧张施工,有的卸运材料,有的操作机器,一派繁忙。
走进一条小过道,记者看到一位60多岁的老大爷,他刚把家门打开。记者了解到,他是这里的“老邯北”了。他指着身边裸露的青砖墙说,“我的爷爷那一辈儿就住在这里。但这里要建步行街,我的老房子也在拆迁范围内。”他深深叹了一口气,嘴里叼着刚装上烟的烟斗,悠悠地说:“走,终究是要走的。邯北街以后要更值钱啦!”
记者还了解到,那些年代久远的小店铺、那曾经高大雄伟的五金大楼,那弯曲的街道、那几户同住的老房,都将在建设中销声匿迹。
据邯郸市建设局介绍,邯山街改造是该市目前规模最大的旧城改造样板工程,是第一个集购物、休闲、娱乐、餐饮、商务办公于一体的多功能超大规模商业街区。它由邯郸一家开发公司斥16亿元巨资倾力构筑,总占地面积135亩,总建筑面积30余万平方米。
工程结束后,“老邯山”方圆500米之内,沿街将分布坐落千余家小商铺,更有康德商场、阳光日月城、北国商城、邯山商场等八座大型商场。上千商户云集于此,商业密度居邯郸全市之首,届时的邯山街,或可成为邯郸市名副其实的商业“金街”?